早就聽說,在色達藏區高原山溝布滿紅色的僧舍,而這個建院歷史不久的佛學院竟然在如此條件艱苦的環境下,迅速發展成幾萬信眾聚集的奇觀。朋友對我說,很震憾,一定要去看看……。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簡稱:色達五明佛學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城約20公裡處,海拔3800米左右。
機會終於來了。我們發小一行十幾人自駕從北京出發,目的地經川北進入西藏。行至第4天,在距色達縣城20公裡的洛若小鎮時天已黑,遇暴雨前方塌方泥石流阻斷了去縣城的道路。停下來在路邊一小店打探,只有兩間客房可住,於是,顧不上那麼多先住下,不分男女擠在兩間屋裡躲雨過夜。第二天一早天亮走出來觀望,見街邊一條上山路,開車幾分鐘就插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山門前。真是歪打正著,因禍得福。
色達縣是藏傳佛教寺廟比較集中的地方,漫山遍野連綿數公裡的高原山谷,布滿簡陋的小木屋棚。谷底和山梁上分布著幾座金頂的寺廟,高屋建瓴之勢,凸顯壯觀。以大經殿為界,坡上是男眾喇嘛的領地,坡下則住著女眾覺姆。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辦,建院之初僅有30餘人,在短短幾十年間從藏區一個山谷深處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1987年,十世班禪大師表示贊成在這裡成立佛學院,親筆寫信給色達縣政府,請求支持。1993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學院題寫了校名。1997年,甘孜州宗教局報請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設立了"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佛學院分長期和短期進修兩種,長期學制為6年,特殊學位卻需要13年,學員通過各學科的單科考試,立宗論和口頭辯論考試及格的,學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師)的學位。佛學院有不少漢地顯宗學生,故也設漢經院,由堪布用漢語講經。僧人雖來自不同地域,卻都平和相處。
我們入住在山頂上的喇榮賓館,海拔約4000米,設施非常簡陋,只剩下四人間光板床,於是,不分性別合衣而臥。我被濃鬱的酥油味惹的幾乎無眠,睜著眼熬到天明。半夜裡摸著黑上了趟公共衛生間,如同經歷驚悚片!一強壯的黑影緊隨我後也進入公共廁所,我頭皮發麻對著黑影呵問:「男的?女的?」黑影不作答,自行其是。沒有電燈,我借走廊微弱的一點亮定睛一看,原來是一襲黑藏袍披髮女人,臉黑的分不清五官。估計我問她什麼,她也沒有聽明白。我放下懸著的心,回到鋪上,無論如何也睡不著了。第二天一早,到一樓食堂吃了一份無滋無味的素食。
一眼望去,這些如同工棚的簡易房頂,是在石棉瓦上壓幾塊石頭。不是教徒的我,淨心在這片紅房子裡走走看看,感受佛境佛韻……
路邊等班車下山的覺姆
石板牆、土路,直通山頂壇城……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狗狗……
經過大經堂正在講經……
看看門口的鞋子,便知道裡面坐滿了聽眾……
我站在外面望去黑壓壓一片眾生,隱約可見有高僧在佛堂講經。據說,來佛學院修行的人當中,什麼樣身份的都有,不乏高學歷之士。
聽課的人滿滿當當,連門外都擠滿了信徒……
下課後的大經殿門口。據說,課程內容分三種。學院的課程設置分顯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顯教又設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觀和般若,密教有設有續部經典、各類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和竅訣等。共同文化課設有聲明、醫方明、藏文等內容。僧眾們上課要求特別嚴格,在第二天上課時不但要背出頭一天的頌辭,而且還要完整地複述出其主要內容。各科修完,一般需四、五年時間,然後經過嚴格的答辯,與大眾前激烈的辯論,過關者可獲得堪布(法師)的稱號,才有資格給他人講經說法。
在佛學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個金碧輝煌的建築,叫做"壇城"。壇城的梵文名稱為"曼荼羅",意思是按佛教密宗儀規進行某種祭供活動的道場,平時是人們轉經的場所。四周長廊裡金色的轉經筒吱吱嘎嘎連綿不絕……。在壇城的廣場上,有供信徒磕長頭的木板……
壇城二層面向外排列著一圈房子,裡面供著不同的佛菩薩。據說如果你有什麼疾病,在這裡轉上一百圈就能夠好起來。
幾位休息聊天的覺姆老者
狗兒仿佛被催眠了……
佛學院的壇城是最為殊勝的地方,建在喇榮溝北側山脊的壩子上。
壇城頂層託舉著一個四邊形的佛殿,不對外開放。
在佛學院的道路邊,建有不少大型的轉經筒廊房。
轉經的人絡繹不絕
陰雨濛濛,青山紅舍,佛音曼妙……
僧舍建築都很簡樸,男眾女眾的僧舍涇渭分明,修行人的生活很艱苦,山上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到山腳下去背。
在山坡上可以俯視佛學院的全貌,於是,我們緩步往海拔約有3800米的山頂攀爬……
走到山後青山綠水,孤房獨院,不知是那般神仙居住於此?
色達縣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北部,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日照充足,為高原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零下1度,長冬無夏,最高溫度23.7℃,最低溫度-36.6℃,有著草原、湖泊、河流,以及多姿多彩的藏族風情。
山路旁柏樹之下,竄出一隻碩大的猴子,自信滿滿的瞪著我……
登上山頂,縱觀密集連成片的簡陋小木屋,絳紅色烘託著寺院僧舍的特有屬性。如不親眼所見,難以想像此情此景,絕非傳說神話。
在半山腰一塊平地上,我們遇見前來野炊的藏民一家五口。
安祥的女主人
與老漢簡單的交談後得知,他們是附近的牧民。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準備野炊生火,煮奶茶,平和就是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
自備的柴火、鍋和奶茶,小女兒趁閒玩起了手機……
老漢比較善言,他搖著轉經筒口中念道:「唵嘛呢叭咪吽」,以示祈福。
大女兒望著山下的五明佛學院,若有所思……
遠遠望去,對面山頭插滿了經幡……
煙霧嫋嫋,佛香冉冉……
山路陡峭,雨濘如瀑……
每一間小木屋內,都有一顆真誠慈悲的心……
夜幕下的壇城,格外佛光燦燦……
入夜的佛學院,喃喃梵音在星星點點的小木屋僧舍裡誦經……
清晨,薄霧繚繞,翻山越嶺,如佛之手,撫慰生靈……
遠山在呼喚,山外青山,紅塵已絕,唯尊吾佛……
次日,我們開車去神秘莫測的色達天葬臺探究。在佛學院至縣城幾公裡處,山坡外設有專門的停車場。
色達天葬臺正在擴建中,建造在半山緩坡上,一座小白塔旁。
天葬是藏族人們藉助禿鷲實現肉體的解脫,達到靈魂的升華。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天葬師隨按一定程序肢解剝離,最後用哨聲呼來禿鷲分食。禿鷲成為唯一能將逝者帶到天界去的「天神」。藏族對鷲鷹十分敬仰,並稱其為「神鳥」,嚴禁捕獵。
天葬臺山坡後,幾百隻禿鷲探著腦袋,只待一聲令下……
禿鷲,有別稱:座山雕。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雙翅約有3米長,0.6米寬,體長108-120cm。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後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
天葬的實行與藏傳佛教的興起及印度文化的輸入有著密切的關係。有學者根據漢文史籍《大唐西域記》中關於天竺(古印度) 有「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日野葬,棄林飲獸」風俗的記載,認為西藏所行之天葬風俗源於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在藏文史籍中也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並明確地說天葬之俗是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在藏區創立希解和覺宇兩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傑帶來的。據說他在西藏傳法時,大力提倡這種葬俗,並親自到天葬臺為死者超度。由於佛教徒們認為把遺體獻給鷹,這是一種功德,能贖回生前罪孽,且利於靈魂轉世,因而認同了這一葬法,逐漸在藏區流行成為一種風俗。
天葬師敲擊刀背,發出呼喚,禿鷲衝下山坡……
禿鷲非常有組織性,有自己的首領。出擊行動時,首領站在最前面,發現目標後它會返回鷹群招呼分批前往,第一批是鷹群家族裡最強壯的;然後,第二批行動;最後是老弱病殘前往啄食。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大自然中最基礎的法則。
蜂擁而至,蕩然無存!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生一些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屍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鮮豔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它禿鷲:千萬不要靠攏。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時弄髒身上的羽毛。
禿鷲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為食,常在開闊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目標。據統計在世界範圍,禿鷲的種群數量明顯在減少,在歐洲不少地方,禿鷲已經消失。禿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這隻禿鷲首領站在高地站崗放哨,警惕的環視四方。
當禿鷲發現目標時,周圍幾十公裡外的禿鷲也會被呼喚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衝向腐食,它們是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
禿鷲鐵嘴鋼爪,嘴部強大,由於啄食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
天葬臺山上飄著五彩經幡,禿鷲在盤旋。在這裡死亡不僅僅意味結束,也意味著新的開始,帶有重生與超脫的意味,用天葬這一方式呈現人類回歸自然法則。這種獨特的藏族喪葬文化,吸引旅行者紛紛前來探尋其究。
滿幡經文,祈願傳誦……
經幡巨陣,滌蕩魂魄……
亦真亦幻,佛緣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