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給中國軍隊造成嚴重損失,並且欠下中國人民血債最多的兩個日軍將領,正確評價應該是「北岡村,南橫山」,也就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以及直屬派遣軍指揮的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中將,兩個人都堪稱罪行累累。
先說岡村寧次,他是第11軍的首任司令官,也是鼓吹用武力迫降重慶政府最積極的前線將領,因此與時任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尿不到一個壺裡,因為後者更熱衷於扶植汪偽政權「以政治誘降為主」。所以武漢會戰後,日本軍部限制第11軍的作戰區域、也不給第11軍大量增兵和提供補給,岡村為此在武漢沒少罵娘。
結果當然是胳膊扭不過大腿,由於岡村寧次不停抗辯,板垣一發火於1940年將其調離中國戰場,回國擔任有職無權的「軍事參議官」,坐了一年多冷板凳。不過岡村寧次跟裕仁是老相識,板垣下臺後,岡村很快晉升大將並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第四次踏上侵華戰場(前面分別是濟南慘案的聯隊長、淞滬抗戰的副參謀長和關東軍師團長)。
岡村寧次到任華北後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八路軍,與前任多田駿、寺內壽一相比,岡村寧次的可怕之處在於是個「中國通」,並且潛心鑽研八路軍的遊擊戰術,有針對性地「鐵壁合圍」、「滾筒掃蕩」等新戰法以及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從1942年對冀中平原的「五一大掃蕩」開始,讓各抗日根據地蒙受了重大損失。
在岡村寧次調任華北的最初兩年,也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八路軍一度從40餘萬人下降到30萬,彭總對其的評價是:「他經常廣泛搜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
橫山勇比岡村寧次在陸軍士官學校晚了五期畢業(前者是1904年的所謂「榮耀十六期」,後者是第二十一期),不過橫山勇卻有岡村不具備的成績,即後來是陸軍大學畢業生的「軍刀組」,說明這個傢伙天資是不錯的。1942年底,關東軍第4軍司令官橫山勇,接替被桂軍高射炮幹掉的冢田攻,來到華中出任第11軍第五任司令官。
作為侵華日軍唯一的野戰機動兵團司令官,與幾個前任相比,橫山勇用兵極為狡詐,其慣用的手法是造成假像以隱蔽企圖,再對準預定目標突然發力。從常德會戰到鄂西會戰莫不如此,從而使當面國軍經常出現戰略誤判,進而在作戰中非常被動,陳誠、薛嶽、孫連仲等戰區司令長官都大吃其苦頭。
在1944年6月的豫湘桂戰役中,橫山勇終結了薛嶽鎮守長沙六年不失的歷史,陷長沙,破衡陽,輕取全州,率第11軍由湘入桂,讓小諸葛白崇禧也灰頭土臉,甚至一度侵入貴州南部,引發重慶震動,這就是抗戰末期豫湘桂戰役內含的兩大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毫不客氣地說,在日本即將投降的前夜,能夠讓橫山勇取得如此之大的戰果,完全是因為重慶政府和軍隊的無能。
不過這兩個傢伙卻是互相看不順眼,大約都自詡為「名將」的緣故吧,豫湘桂戰役打響前,岡村寧次調任新組建的第六方面軍司令官,成為第11軍的頂頭上司,結果橫山勇多次抗命不遵,讓老岡村火冒三丈。1944年底,岡村寧次晉升派遣軍總司令,第一件事就是拿下了「刺頭」橫山勇調回國內,這也算是狗咬狗的一齣好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