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李鵬,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李鵬,1974年3月出生,研究生學歷,中共優秀黨員,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形象大使,泰安市奉高慈善服務中心形象大使,泰安市傳統食品協會會長,泰山學院客座教授,高級國學培訓師,高級健康管理師,高級營養師。山東省優秀進城創業青年,山東省齊魯文化促進會會員,中國旅遊協會旅遊商品與裝備專業委員會理事。泰安市岱嶽文化文史研究會副會長,泰安市岱嶽區文化創意協會副會長。好客山東、山東省光彩之星、泰山工匠、泰安市青年科技獎、振興泰安勞動獎章、岱嶽工匠、岱嶽首席技師獲得者。
泰安是富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泰山火燒可謂是泰山名吃的標誌性產品,在2011年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泰山火燒第七代傳承人李鵬在油酥火燒傳統製作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的選料,採用新的烹飪工藝,經過長時間反覆研製,創作了「驢油火燒」。
只見他將揪好的面劑子揉成長條,在面案上摔了兩下,然後將一端擀成麵皮,揪著另一端把面片拉長,抹上驢油酥,用面鏟劃了幾道,再沿著一端捲起來壓扁,撒上黑芝麻,隨後把做好的麵餅摔在加熱了的爐面上,成型後放進爐膛烤制。大約四五分鐘,泰山驢油火燒就做好了。剛出爐的泰山驢油火燒皮酥脆、瓤鹹香,確實是一道美味。
泰山驢油火燒不僅味美,而且歷史悠久。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封禪泰山時,駐紮在古城奉高縣。一次用膳中,有食官在做隨軍主食「饃」時,在麵團中加用當地產的驢油等調味佐料,並棄蒸為烤。成熟的「饃餅」色金黃,雙面有芝麻,發出了誘人的香味。食官將烤制的「饃餅」奉於漢武帝品嘗,其外松內軟,酥香味濃,橫斷面層次清晰,且薄厚均勻,鹹香適口,回味悠長。漢武帝龍顏大悅,拍案叫絕。一時間,「泰山驢油火燒」名揚天下。
「泰山驢油火燒製作工藝獨特而複雜。製作材料有驢油、麵粉、酵母、老面、芝麻、佐料等。泰山驢油火燒的製作包括熬製驢油、和面、醒面、麵餅製作、加佐料,內烤與外烤等步驟。驢油的熬製就要用時一個多小時,整個製作過程用時三四個小時。」李鵬這樣說道。
李鵬麾下的「驢油火燒」榮譽頗多:山東歷史名吃、泰山傳統名吃、山東省服務名牌項目,第十一屆全運會指定特色小吃,上海世博會特供指定產品,山東省旅遊休閒購物十佳品牌,「好客山東」遊客最喜愛的山東省標誌性旅遊商品金獎,「泰山杯」泰安市首屆文化產業創意大賽一等獎,泰山驢油火燒專用電熱式食品烤烙箱及泰山驢油火燒工藝通過泰安市科學技術局成果鑑定,驢油火燒執行標準獲山東省衛生廳批覆,山東省人民政府任命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協會推薦的「天然高鍶水」在首屆山東省文化旅遊商品大賽中榮獲金獎。
李鵬,多年來一直奔走於慈善第一線,凡有需要幫扶募捐的角落裡都能找到他。特別是在當下舉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的行動中,更是身先士卒,先後向武漢疫區慈善機構、泰安慈善總會、泰山慈善基金、泰安奉高慈善捐款,向泰安教育系統、衛生系統、文旅系統、基層防控崗位等捐物,共計兩萬餘元,盡顯其水滴力量,其心可表、其行可贊。
李鵬先後主持了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留住泰安地名」項目的採、編、報工作;全省社科項目「留住傳統食品文化」的編報工作;岱嶽區「弘揚岱嶽文化、愛我大美岱嶽」系列專題片的撰稿、編輯、攝製工作和「岱嶽區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研究挖掘」項目的整合工作。同時,深挖岱嶽區鄉村獨有歷史文化,建立了泰安市奉高文化博物館,並復立了「孔題十字碑」展現了「封禪遺存地、孔子觀禮處」的歷史文化及地方風土民情,獲批為「首批山東省鄉村記憶博物館」。
他不僅是岱嶽獨有食品的挖掘整理者,也是第一個重提「奉高文化」的呵護者,更是一個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給食品與文化的踐行者。是不忘初心,獨立善思,日漸上乘,正面利他永不放棄方得始終的新時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