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高校發展特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為例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偉哲、葉超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開展科學研究,更要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的人才。在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一直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而不斷發展的黨的創新理論也總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內容。毋庸諱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效果仍然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做到真正入腦入心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一、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建設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適應新情況,發展新思想,一批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研究者、實踐者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依然指導著中國的建設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的創新理論的集中體現,是使廣大黨員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把穩思想之舵、補足精神之鈣、展現擔當作為和承擔歷史使命的依據。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我們黨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是中國社會不斷前進的思想保障。
在高校,堅持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工作,就是要堅持理論武裝、理論教育的目標、地位、決心不動搖、不放鬆,堅持教育形式多樣化、生活化、常態化,教育引導廣大大學生認清國家夢、民族夢與個人夢的關係,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高校要做到「三進」
堅持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要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加強教材建設,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融入教材;通過教師的課堂詮釋引導、通過學生的融會貫通消化吸收,將黨的創新理論最終內化為學生的價值引領和內在動力,成為自覺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指南。
「進教材」是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入腦、入心的重要支撐。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據中央及有關部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在高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兩課」教師編寫專題教材或輔助學習教材,全面、系統地梳理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內容及重要成果,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所包涵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並積極收錄權威解讀內容;未參加編寫教材或輔助教材的高校「兩課」教師隊伍,要積極學習新的權威教材,並組織好備課等集體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對教育教學內容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充分反映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新內容、新思想,把黨的創新理論中蘊涵的思想精髓準確地傳達給學生,並和學生形成有效交流。
「進課堂」是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三進」的重要載體。大學課堂是思政課教學的主陣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都必須是課堂的主要內容。高校要加強4+1+1的課程體系建設,上好4門主幹課和1門「形勢與政策課」,加強課堂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要因材施教,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提升教育效果與質量。鼓勵思政課教師講好身邊的故事,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嘗試案例式、啟發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形式多樣、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當小先生、講思政課,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堅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走進社會開展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課堂理論的學習效果。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課堂」,要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積極開辦理論專題研討班,組織學校領導幹部、廣大黨員教師,尤其是「兩課」教師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集中學習和研討。目前高校普遍實現了校黨委書記、校長親自上臺講「兩課」,宣講黨的最新思想和理論,為師生上大課、講國家、國際時事;專業課教師不斷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專業課教學,課程思政越來越廣泛。高校黨的創新理論教育一直在路上,在不斷完善和創新中。
「進頭腦」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三進」的根本目標。實踐表明,高校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領導幹部要起好帶頭作用。高校領導幹部只有將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才能把理論轉化為認識形勢、指導實踐、開展工作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準則,才能把握學校發展大勢,更好地引領廣大師生走向時代改革發展的前沿。因此,在把好政治關的同時,學校要及時引導廣大教師,將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學習理論與科學研究等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和國家改革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轉化為廣大大學生的發展動力和能力。
三、黨的創新理論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實現「三進」實效,需結合高校自身特色
對於不同的高校,黨的創新理論實效的實現,除其共性方法和途徑外,必有其特性和不同的地方,結合高校特色,進行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宣傳是遵循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科學之舉,是創新之舉。
如何結合高校特色,進行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教育,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和高校的哪些「特色」能有效結合,是問題研究的關鍵。
(一)結合課程特色和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黨的創新理論教育
高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開設及設置,與其所在地區需求以及歷史傳承有直接關係,每所高校的開設都是有其歷史需求和現實需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為了滿足不同區域及時期的需要,其課程和專業也都在不斷調整和改革中,所以,不同高校其存在就具有了獨特性和必要性,這就形成了高校的課程和專業特色,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大數據專業、人工智慧專業及相關課程的開設,其特色和著眼點就是建立中國一流世界先進的信息化大學,其存在的重大價值在於為北京地區及全國其他地區培養以信息科學素養為基礎的專門人才。
高校的主責在於培養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課程和專業是高校建設的重中之重,好的課程設置和符合社會發展的專業設計,是高校存在及發展的關鍵,是學生能否成為真正人才的關鍵。黨的創新理論,是社會發展的依據及方向指針,合格的人才除了專業素養外,應該有高屋建瓴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所以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課程設置和專業學習當中,是保證學生有效和有意願、甚至樂意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前提。多年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們,就理論談理論,就理論學習談理論學習,其學習效果往往不佳,顯得比較被動。
那麼如何在課程及專業學習中,融入黨的創新理論?
首先,高校課程及專業學習都是服務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需要的,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工程科學,都承載著具體的發展任務。我們黨的創新理論不是簡單的形而上的純理論性理論,黨的創新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黨的創新理論來源於現實並為現實服務,其產生和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對現實社會具有規範性和引領性。所以現實需要落在具體專業和課程中,黨的創新理論就會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其指導和規範價值體現得就會越充分和越有實效,學生學起來會更加有趣和有實用性。黨的創新理論教育一旦和高校的專業和課程有機結合,就在具體高校實際教學和課程專業建設中落地生根,就具有了特色和個性,其規範和價值就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就更容易深入學生內心,並形成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容易影響人、教育人、引導人。
比如,對於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人工智慧專業學生,可以將國家創新經濟要求有機地融入專業教學中,並且引導學生思考人工智慧技術和人以及人類社會將來可能發生的關係,讓學生在進入專業領域學習中,一方面形成你追我趕,為社會做貢獻,努力學習、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也讓同學們形成深刻的人文關懷,始終認識到人工智慧是技術,其產物是機器,製造人工智慧機器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人而不是控制人類甚至毀滅人。
其次,高校可以結合具體專業和課程,將黨的創新理論具體化、實物化地呈現在其他作業和作品中。在專業和課程內容建設中,融入黨的創新理論,是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的具體化。大學生的專業生活和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社團活動、比賽活動和設計作業種類繁多,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這些活動和作品、作業中,既能有效地鍛鍊學生的專業素養,又能使黨的創新理論具體化,甚至形象化。
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在2018年組織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作品展,各種手工模型、繪圖還有其他智能設計紛紛呈現在展覽中,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和參與能力,走入圖書館展廳,感受到的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發展的巨大成就,不禁感到內心澎湃。不僅如此,同學們突顯出來的高科技能力和素養,讓參觀者驚嘆努力學習專業技術的魅力,同學們一面感受祖國蓬勃發展的生機勃勃和雄偉壯觀,內心愛國熱情和祖國認同感油然而生;一面又學習動力滿滿,認識到原來身邊人這麼優秀,自己得努力學習專業技術,爭取在科學領域做出成績。
(二)藉助高校的「中心建設」「平臺建設」「基地建設」等,讓學生形成以「實幹」為基礎的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特色
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最終落腳點不是簡單的知道、理解、識記,而是受教育學生將理論化為行動的內在驅動力,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其關鍵不在於簡單教化,而在於實現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在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建設國家和社會,學生空有一腔熱情是不能實現的,熱情也會隨著沒有實際依託而最終被消弭。高校在發展中,肩負著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服務職能,所以高校往往依託特色優勢建立各種服務社會的實踐基地平臺或科研基地平臺,這些平臺既彰顯了學校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又凝聚了學校發展的精華,是學校與外界社會緊密發生聯繫的窗口。依託這些平臺,在學生群體中大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讓學生到服務社會和國家的現場切身體會或親身實踐,找到具體服務社會和國家的窗口和具體目標、途徑,這樣會讓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變成日常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變成實際行動的具體內容,黨的創新理論就真正具有了現實生命力,也就體現了其強大能動性的價值。
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擁有較多的實驗室研究平臺和基地,如有國家級先進光電子器件與系統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測試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傳感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機電系統測控實驗室、網絡文化與數字傳播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光電測試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綠色發展大數據決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堂教學、作品設計等與實驗室研究方向及研究項目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等平臺,親身體驗平臺中心是如何完成國家或社會交付的研究任務,如何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國家和社會建設,研究室的老師和師哥師姐們是如何兢兢業業工作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自然地或自覺地明確自己未來發展方向,並對未來可期,且為之努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還把學科專業的信息特色與思政理論研究相結合,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大數據研究中心、人工智慧社會治理體系研究中心,將信息技術的方法和手段運用於思想政治理論的研究,通過學科交叉碰撞出創新的理論成果,再將理論研究新成果運用於思政理論的教育教學,為更深入地探索研究黨的創新理論開闢了新的平臺。
(三)結合學校媒體傳播特色,形成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宣傳陣地,形式比較多,比較靈活,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要積極融入學校媒體宣傳中,形成特色。學校媒體宣傳大多是有學生群體參與的,和學生比較貼近。很多高校在媒體建設上下了很多功夫,更有一些高校將媒體建設和學校的專業和特色課程相結合,走出了獨特的創新之路。將黨的創新理論以學校特色的媒體傳播方式進行傳播,既能較好地貼近學生興趣實際,又能體現學校特色,還能起到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的效果。
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校建設突出信息特色,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以及科研方向,均以信息化作為方向,其媒體傳播也和信息化相符合,以信息化手段為主,傳播手段先進並運用嫻熟,學校官媒、各部門、各學院自媒體努力將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融入到媒體特色宣傳中,形式新穎多樣,符合學生接受實際,學生也有興趣積極參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通信學院電信1604班的徐雲岫同學,利用平時所學專業知識,基於可視化編程數據模型,以科學易懂有趣的方式演繹「現在為何還不能開學」的視頻火遍全網,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聞聯播、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央媒,多省教育廳及多所高校官方平臺競相報導和轉載,累計閱讀量超過2億次。
學校特色多樣,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將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融入其中,讓理論變得有溫度、有厚度、有實際應用價值,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需要,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就會潤物細無聲,寓教於無形,就會有實際抓手,並且能落地生根,對社會和國家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