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4妹兒今天看到一條新聞:
姚明6歲的女兒已經長到1.5cm!
專家預測未來其女
身高可能在1.9cm -2.08cm!
作為普通人在驚呼基因強大的同時
完全無法體會上面的空氣如何清新!
孩子身高偏小,往往才是普通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為了幫其長個子,想盡各種辦法給孩子增加營養
殊不知,有些「拔苗助長」的行為反而會害了孩子
萌萌今年6歲,因為身高在同齡孩子中明顯偏矮,爸爸媽媽很著急。
醫生診斷認為萌萌身高明顯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平均身高,檢查發現其空腹血糖6.9,未發現器質性疾病,診斷為「特發性矮小」,用生長激素治療助長高。
用了一段時間藥,萌萌覺得身體不舒服,一查,空腹血糖竟高達有7.2,當地醫院以疑難雜症將她轉診到杭州的浙大一院,請兒科主任梁黎會診。
最後通過基因檢測,發現父女倆均存在GCK基因突變,萌萌被診斷為「青少年發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2型)」。
因生長激素會升高血糖,有這種病的人是不可以用的。
「確診為矮小症的孩子,如果要用生長激素,必須詳細評估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家族病史,詳細排查禁忌證,比如,如果有大小三陽等肝功能不好的情況,我們就不會打生長激素針。」
彤彤是個幸福的7歲女孩,眼睛大大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人總是想盡辦法給她最好的,千依百順。可最近,發生在彤彤身上的意外卻讓家人苦不堪言。
7歲的彤彤,今年初竟意外出現了乳房增大的性早熟症狀。
經診斷,彤彤體內的性激素水平特別高,需要連續打針2年來抑制性激素分泌。
由於彤彤體內的性激素實在是高,3個月後,彤彤乳房明顯增大,骨齡已達到11歲,此時彤彤的身高僅有1米28,醫生診斷其無法再長高。
(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醫生和父母的一番交談後,發現導致孩子性早熟的元兇竟然是父母沒有和孩子分床睡!
醫生說,兒童性心理髮育的正常階段,通常發生在3—6歲。在這個階段,父母要適時培養與孩子的成人關係,不宜持久過分地親熱,減少戀父和戀母情結對孩子的性慾和性心理不良的影響。
比如:親吻時只親額頭不親嘴;接觸時儘量不要觸碰隱私部位;3歲以後儘量分床睡。
陳露與楊波兩夫妻平時工作都比較忙,晚上很晚回家,所幸,13歲的兒子強強很獨立,讓夫妻倆甚感欣慰。
可最近,夫妻倆發現兒子的身高不太長了,13歲身高1.59m,而且這個現象已經有一年多了。這讓兩口子擔心起來了,於是就帶著強強來到醫院做了個檢測。
醫生遺憾地告訴陳露夫妻,孩子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生長幹預期,骨齡已達16周歲,預測身高估計也就在1.60m左右了。
醫生建議:兒童長高攝食均衡最重要。兒童長高是一個綜合性的因素。除了遺傳、環境等因素外,飲食、睡眠以及運動都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出現一些性早熟的傾向,最好能夠提前幹預。
小4妹兒知道大家都對家中的寶貝兒成長關心至極
於是總結了三類探測兒童身高方式
可選擇公式計算 作對應參考
男性身高=出生時身長(釐米)÷0.2949;
女性身高=出生時身長(釐米)÷0.3109。
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適用於正常足月新生兒;
測量身長數據時如能精確到0.1釐米,身高的預測將更準確。
男性身高=3歲時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釐米);
女性身高=3歲時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釐米)
上述公式依據人體標準身高預測公式(遺傳法則)
男性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08÷2(釐米)以下為小4妹兒找到的一張較為標準的身高成長表,可將你家孩兒做做對應!
注重合理營養
要葷素搭配,包括動植物蛋白質搭配、動植物脂肪搭配,精糧和粗糧搭配。
如摸高,跳繩,引體向上等。同時多讓孩子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能促進機體維生素D的生成,有利於鈣吸收,促進生長發育。
保證足夠睡眠
一方面,睡眠可使腦神經、肌肉等得以鬆弛,解除肌體疲勞;另一方面,深睡眠時,體內生長激素分泌旺盛,因此,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孩子長高。
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愉快有利於促進孩子生長,精神壓抑可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因此,家長應努力為孩子營造愉快的生活氛圍。
及時治療疾病
影響孩子長高的疾病有許多,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過激素替代治療改善身高,如哮喘、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原發病治療好後身高也會有追趕
孩子長高絕不能「拔苗助長」,
家長要學會科學對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