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手下的邢徒軍到底是什麼?

2021-02-23 艾星維

秦朝統一天下15年後,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就發生了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由此拉開了反秦戰爭的序幕,整個天下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除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起義,隨後發生的反秦起義還有:項梁與項羽在會稽郡(今浙江紹興)起義,劉邦在沛縣起義,隨後還有原東方六國如雨後春筍般脫離秦國的統治而復闢。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所有反秦起義全部發生在原來東方六國的地盤這內,尤其是楚國,秦國的核心地區,比如關中以及巴蜀等地,直到秦朝滅亡,也沒有記載發生有反秦起義,秦朝雖然遭到天下的反對,但顯然秦人並不反對,這是章邯能夠迅速平定黃河以來反秦武裝的原因之一,下面會講到。

一、秦軍結構與分布

陳勝、吳廣以900戍卒起義,能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除原東方六國對秦朝非常怨恨之外,秦朝中央政府對於反秦起義的剿滅是非常不得力的,甚至都不重視,這中間除了有趙高的弄權,隱瞞軍情之外,也有秦二世的昏庸無能,更與秦朝郡縣兵的勢單力薄有關。

秦軍

秦朝軍隊主要分為四個系統:

一是郡縣兵。

秦朝郡縣制之下郡縣分別由郡守、郡監、郡尉負責行政、監察、軍事,郡尉負責軍事並輔佐郡守,秦朝的地方郡縣兵是當時與反秦武裝作戰的主力軍,郡縣兵平常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維持治安,協助抓捕,在秦朝中央集權制,且天下一統的情況下,郡縣兵的人數並不多,反秦起義發生後,有部分秦朝官吏左右搖擺,比如會稽太守殷通和沛縣縣令,也有些是一意與反秦義軍作戰被殺,比如李斯的兒了李由。

二是邊防軍。

邊防軍以王離的長城軍和趙佗的嶺南軍為主,數量多,裝備好,從後來的記載來看,王離在北方長城戍邊的秦軍有30萬人,而趙佗在嶺南的秦軍也有30萬人,這兩部分邊防軍加起來就有60萬人,超過秦軍總數的一半以上,是秦軍中的絕對主力。

王離率領的邊防軍早在劉邦西進鹹陽之前就與劉邦交過手,在成陽縣(今山東菏澤)被劉邦擊敗:

《史記高祖本紀》: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秦二世胡亥

三是都城鹹陽衛戍部隊。

鹹陽衛戍部隊也稱為秦朝中央軍,是負責首都地區的安全保衛工作,這部分軍隊數量不詳,秦國大將趙賁可能是這支軍隊的首領,趙賁率領秦軍曾經開封與劉邦交戰,被劉邦擊敗,趙賁並不是開封當地的守將,而是從鹹陽派出去平叛的將領,另外地方上的郡縣兵一般都是防守城池,不會主動出擊作戰攻打劉邦,只有像趙賁這樣的中央軍才敢攻擊劉邦。

趙賁還在劉邦平定三秦的戰役與劉邦交手,是秦朝末年除章邯、王離外,少有的秦軍大將,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趙賁就是中央軍首領,但從側面可以推斷,趙賁雖然沒傳記,但在史書中其他人的傳記中一共出現了6次,4次是在劉邦西進開封的戰役中出現,2次是劉邦還定三秦的戰役中出現,這麼重要一個人,官職肯定不會低,而且是主動出擊攻戰,與郡縣兵完全不同,因此推斷趙賁是秦中央軍將領。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擊破趙賁軍開封北。

《史記曹相國世家》:還擊趙賁軍屍北,破之。

章邯

四是皇帝的警衛部隊。這個就比較好理解,負責守衛皇宮的警衛部隊,和皇帝的貼身警衛部隊,這個部隊人數不會多。

二、刑徒軍的來由

陳勝吳廣起義後,很快發展壯大,幾個月的時間就有數十萬大軍,陳勝還因此制定了滅亡秦朝的戰略,主攻秦都鹹陽,要想打進鹹陽,必先拿下洛陽和滎陽,這裡是秦軍的重要城池和糧食倉庫,但是吳廣遲遲沒有攻下滎陽,於是陳勝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另外派出周文繞過洛陽和滎陽直接攻打函谷關,僅僅給了周文一個將軍印。

周文就憑著將軍印一路向西,邊走邊招兵買馬,憑藉陳勝的威望和反秦的聲勢,當周文到達函谷關時,就已經有兵車上千輛,士卒十餘萬,周文也成為秦朝統一以來第一個攻破函谷關的人,這讓秦朝統治大為吃驚,一百年來,還沒有人攻破過函谷關,於秦二世與大臣們商量如何辦?身為秦國少府的章邯給秦二世出了一個主意:

《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章邯出擊

章邯的意思就是說:現在盜賊已經來到這裡,兵眾勢強,現在調發附近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酈山刑徒很多,希望能赦免他們,發給他們兵器,讓他們出擊攻打盜賊。

這也就是刑徒軍的來歷了,出自章邯出給秦二世的計謀,秦二世也同意,於是秦朝就組建了刑徒軍以章邯為統帥,發兵攻打擁兵數十萬的周文,一戰擊敗周文,把周文部打出函谷關,並一口氣追殺,最終周文戰敗自殺。

三、刑徒軍有多少人

驪山的囚徒有多少人?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時,曾把全國的囚徒都集中到驪山來為自己修建陵墓,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刑徒數量有70萬人,秦朝剛剛統一天下時,整個天下的百姓不過3000萬人,囚徒都有70萬,這裡猜測刑徒應該大部分是原六國投降的軍隊,否則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刑徒,大部分是青壯年,因為要幹苦力活,不過那是公元前221年,離秦二世調發刑徒攻打周文相距15年時間。

再加上秦二世關閉秦始皇陵墓時,被關中陵墓的奴隸、工匠、陪葬的嬪妃,以及刑徒也是不計其數,15年來,秦始皇時期的那批驪山刑徒早就物是人非了,不是老死了,就是病死了,累死了,秦二世時期的驪山刑徒一定是各個地方送上來服徭役的百姓,不是原來那批70萬驪山刑徒,比如劉邦原本就是送服徭役的百姓到驪山的,因為半路有人逃走,所以索性把這批人全放了,亡命芒碭山,這也是劉邦起兵反秦的原因。

陳勝吳廣

史書上記載了周文打進函谷關的軍隊數量有數十萬,具體是多少,也並沒有清楚的記載,周文可雖一步一步打進來的,還是有戰鬥力的,秦軍如果人數少了,肯定不是周文對手,畢竟周文都能攻破函谷關,已經無法準確地預測章邯擊敗周文的軍隊到底有多少人,只能是猜測,至少有10萬人。人數少了,無法擊敗周文,再就是因為軍隊是臨時拼湊的,人數也不會太多。

四、章邯刑徒軍的組成

傳統意義上,總認為章邯手下的軍隊是由刑徒組成的,到巨鹿之戰時,已經有20萬人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章邯的軍隊中確實有驪山刑徒,但並不全部是,甚至都不佔多數。刑徒是指犯了法的百姓,被徵來服徭役的,章邯說的是驪山徒,並不是說驪山刑徒,徒在古文中的意思既有刑徒的意思,也有服徭役的人的意思,前面講到的劉邦曾經帶了「徒」送到驪山,這裡的「徒」就是服徭役的人,這些人並不是刑徒,而是普通的百姓,這部分人稱為徭役。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一支軍隊,光有刑徒和徭役,是打不了仗的,章邯給秦二世獻計時曾經說過:徵發附近縣城的軍隊來不及了,注意是來不及了,並不是沒有了,也就是說鹹陽附近還是有不少郡縣兵的,只是時間來不及徵發,章邯率軍先把周文打敗了,趕出了函穀穀,然後繼續追著周文打,直到周文自殺,這個過程中,秦國關中地區肯定是要不停地給章邯增兵的,同時秦國的總動員令肯定也在章邯擊敗周文的同時開始實行,雖然當時秦國穩固的地盤只剩下了關中和巴蜀兩地。

秦軍

史書上的記載也證明了這個觀點,秦朝除了徵調郡縣兵之外,還大量徵發關中子弟從軍入伍作戰,這些人全部充入章邯在關東的平叛:

《史記秦始皇本紀》: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馮去疾、李斯、馮劫都提到了:關中士卒被調發向東去攻打盜賊的一批接一批,這些人既有郡縣兵,又有服兵役的關中子弟,秦朝歷來都有這樣的傳統,當年秦昭襄王打長平之戰時,徵發了河內郡所有15歲以上的青壯年男子參戰,現在只不過過去50年而已,秦二世有理由徵發所有關中15歲以上的青壯年男子加入到章邯平叛的軍隊之中。

正因為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加入軍隊,章邯才能在關東前線攻無不克,雖然在東阿被項梁擊敗,但是章邯在得到關中大後方源源不斷送來的援兵後,就一舉擊敗項梁,並殺死了項梁,雖然史書上記載項梁是因為驕傲輕敵才被章邯殺死的,但恐怕真正的原因就是章邯得到了關中大量的兵力支援才能擊敗項梁。

秦朝的邊防軍中趙佗沒有回軍中原,王離部在各地平叛,警衛部隊那是最後的希望,不至於動用,中央軍有可能加入了章邯的軍隊,但是找不到證據,關中以外的郡縣兵已經無兵可徵了,只有徵發關中及巴蜀子弟參與服兵役作戰。

秦銳士

總結

章邯手下軍隊的組成應該是:驪山刑徒+服徭役的原六國百姓+鹹陽附近的郡縣兵+服兵役的關中、巴蜀子弟。而且越到後期,驪山刑徒和服徭役的百姓會越來越少,因為這些人是沒有忠心可言的,比如英布就是驪山刑徒,應該就是在章邯率軍東徵的過程中逃走自立反秦的,這些人是沒有忠誠的,遲早會逃離的,而以關中、巴蜀子弟組成的郡縣兵和服兵役的秦人,他們是忠於秦朝的,所以才能在平定反秦義軍的戰爭中英勇善戰,才讓章邯節節勝利。

如果全是刑徒和囚徒的話,肯定會像後世的王莽赦免囚徒用來攻打反新朝義軍一樣,倒戈一擊,估計連周文都打不贏,雖然秦朝有軍功爵位制,但是原六國的人對於軍功爵位制並不感冒,這些人的親戚原本就是六國人,他們也不會忠於秦朝去對抗自己的家鄉人。

到巨鹿之戰時,章邯手下軍隊基本上全都是關中、巴蜀子弟了,已經完成了人員結構轉型,不再需要刑徒和服徭役的百姓,章邯投降項羽後,這20萬以關中子弟為主的秦軍全部被坑殺,也正是因為他們是秦人的身份,六國人與秦人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手下五大名將排名,章邯倒數,蒙恬第二,第一心服口服
    倒數第一便是章邯。章邯是秦朝最後一個大將軍,每次帶兵出戰都屢戰屢勝,陳勝起義弄得秦朝上下恐慌,秦二世也實在是沒辦法了,這時章邯站出來帶兵平叛了這場起義,章邯一人撐起了秦朝這片殘破的天,無奈被趙高算計,最終迫於生計投靠了項羽。
  • 秦始皇手下最強的四大名將,章邯倒數,第一名副其實
    秦始皇手下最強的四大名將,章邯倒數,第一名副其實說起古代的皇帝就不得不提起秦始皇,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封建帝國的始皇帝,他的功是大於他的過的,所說在歷史記載上,始皇帝比較殘暴,但是他為中國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沒有他,我們今天語言交流都是困難的,而且尺度也各有各的說法,所說就算始皇帝沒有做這些事
  • 秦始皇手下的五大名將,章邯僅排第五,蒙恬排名第二
    今天我們說一說秦始皇手下的五大名將1、大將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 章邯為了自保向項羽投降,卻搭上了二十萬秦軍的性命!
    可此時的章邯並未傷筋動骨,他手下還有二十萬人馬,章邯本想保存實力再同起義軍周旋,沒想到,秦丞相趙高為了不受敗仗的牽連,把大鍋徑直砸向章邯,想要治他於死地,章邯無奈,再加上趙國將軍陳餘的勸降,他就打算向項羽投降了。
  • 秦時明月第6集:章邯被打跪,韓信在調兵,張良竟和羅網有交易?
    自秦時明月第五集播出之後,關于田言一家的回憶真的是讓人真假難辨,姑且不論她說的有幾分是真的,到最後她又拋出一個重磅消息,那就是縱橫居然欠他一個人情,這個人情到底是什麼?貌似在這第6集中有答案了。章邯被打跪章邯這是自從挑了縱橫之後就一直沒停歇,先是在東郡與驚鯢交手,後是遭到驚鯢和掩日的聯手攻擊險些身死,如今在這醉夢樓又被掩日盯上了,看官方透露的圖片這是被打跪了,但掩日似乎並不準備要他的命,而是摘下面具讓章邯看到了他的真面目。
  • 巨鹿之戰,項羽並沒有擊敗章邯,為何佔有優勢的章邯卻主動投降?
    項梁的死使得章邯與項羽結下了死仇,這也為章邯主動投降項羽提供了佐證。因為若非章邯佔有極大的軍事優勢,僅憑兩人的過節,章邯就不敢輕易投降,畢竟他也明白,項羽睚眥必報,勢必會為項梁之死報復於他。Comment by 樂樂呵呵: 誰佔據優勢?那麼,既然章邯勝跡連連,深受秦朝信任,又和項羽結下死仇,那他為什麼要在佔據軍事優勢時投降項羽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三個人:李斯,趙高和王離。
  • 上將軍項羽,為什麼封「手下敗將、殺叔仇人」章邯為雍王?
    事實上,前面的文章我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實在不想多費口舌,我只想反問一句:「如果真像《項羽本紀》說的那樣,項羽大破王離,然後又兩次大破章邯,那麼自己還僅僅是個上將軍的項羽,為什麼要封自己的手下敗將,還是殺叔仇人的章邯為雍王?」
  • 章邯:大秦帝國最後的名將
    就在這個時候,少府章邯挺身而出。這個少府是什麼職務呢?大家知道秦漢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而少府就是九卿之一,是朝廷高級官員。少府負責皇室財政,直接服務於皇帝的衣食起居。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官,在九卿之中地位並不突出。但是,由於少府是直接為皇帝服務的,所以章邯深得秦二世的信任。這是章邯得以領兵出戰的重要原因。臨危受命的章邯向秦二世建議赦免驪山的刑徒,把他們武裝起來。
  • 歷史上「巨鹿之戰」,章邯為何輕而易舉的投降於項羽?
    破釜沉舟"這個成語便出自於"巨鹿之戰",因為項羽以英勇無畏的精神戰勝了王離,讓章邯投降。可是章邯明明沒有傾盡全力,為什麼他就突然就投降了呢?這場戰爭是秦朝滅亡的關鍵。章邯的實力明明大於項羽,但是他卻作壁上觀,看著王離被滅。
  • 章邯
    少府章邯說:「盜賊已經來到這裡,兵眾勢強,如今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酈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將領,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隸70萬之眾,迎擊周章。打垮了周章的軍隊,周章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章再次敗走澠池,10餘日後,章邯大破澠池,周章自剄。打敗了周章,章邯又向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進發。
  • 大秦最後的守護神章邯:百戰百勝給大秦續命,奈何卻未能力挽狂瀾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在秦的暴政壓迫下,天下百姓早已敢怒不敢言,所以陳勝登高一呼舉起義旗,各地紛紛響應,陳勝的部隊很快便發展到了數萬人,昏庸的秦二世此時還未感到危機,可笑的認為只是小股流寇絲毫未將其放在心上,陳勝手下大將周文率領大軍一路所向披靡,竟然殺過函谷關直逼鹹陽,而且他的隊伍沿途就像滾雪球,達到了幾十萬人,而秦國的無敵之師,30萬在北戍邊,
  • 項羽自刎烏江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一項羽手下的五大將分別是英布、虞將軍、鍾離眛、龍且、季布。其中五大虎將中,最驍勇善戰的非英布莫屬。
  • 巨鹿大戰後,章邯仍手握二十萬大軍,趙高把他們送給了項羽!
    項羽拿下了巨鹿之戰,成為諸侯聯軍的盟主,可此時的秦軍主力並未被打垮,章邯手頭還有二十多萬大軍,他們駐守在棘原。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項羽絕對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他也把大軍安札在附近的漳南,兩軍就這麼對峙,誰都不敢先出手。
  • 看完他的手下敗將,讓人恍然大悟
    那麼韓信被後人譽為兵仙,他到底有沒有這個資格呢?這就要從韓信的手下敗將說起了。劉邦重用韓信,讓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獲勝,由此劉邦有機會建立漢朝。從此開始韓信也得到了劉邦的賞賜,並且漢朝建立之後,韓信也被封為了異姓王。這時候的韓信到達了人生的巔峰。話說回來,韓信能夠被譽為兵仙,看看他打敗了誰就明白了。魏豹是韓信打敗的第一個對手。
  • 秦末大將--章邯
    由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獲得關中之地。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 真實「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卻被章邯打得連退140裡
    英雄要有英雄的事跡,名將要有名將的戰績,這位集英雄和名將於一身的楚霸王,甚至被好事者奉為「戰神」,卻根本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事跡,亦或是能足以稱得上「名將」的戰績。緣何如此?沒錯,司馬遷在「造神」,就像羅貫中創造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一樣,司馬遷也「創造」了《項羽本紀》中的項羽。
  • 【歷史人物】章邯
    項羽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 秦始皇手下名將大盤點,章邯僅排第五,第一居然是他?
    排第五位的是章邯。他可以說是秦國的最後的名將。因為在秦始皇去世的時候,趙高權高位重。那時候章邯還在跟項羽打仗,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後來趙高給他打了小報告,讓章邯進退兩難,打得贏也沒法回去交差,輸了就更不用說了,後來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投降了項羽。而項羽卻並沒有殺他反而封給他封王,後來抵禦劉邦時,城破自殺,算是很悲壯的人物。排名第四的是蒙驁。
  • 王離VS農家,縱橫和逍遙子看戲,曉夢:別來打擾我和章邯就行
    王離那邊可是經歷過戰爭的士兵,而韓信這邊只是一些江湖人士,沒有盔甲防身,也沒有什麼厲害的武器。不過這些小兵之間的戰鬥或許都可以無視,還是要看雙方將領的對決。 當初蓋聶用木劍都能夠把蒙恬給制服,現在換王離手下幾個普通的將領,蓋聶豈不是可以輕鬆取得敵將的人頭。衛莊和蓋聶的戰鬥力差不多,應該也是可以輕鬆取得敵將的人頭。至於逍遙子這邊,戰鬥力是有的,能否下狠心就是一個疑問了。
  • 巨鹿之戰,項羽沒打敗章邯,為何有優勢的章邯卻投降了?
    在巨鹿之戰時,項羽沒打敗章邯,為何有優勢的章邯卻投降了?巨鹿之戰,為何有優勢的章邯卻投降了?當時雖然全國各地都有起義軍,但是秦朝的軍隊依然十分強悍。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是章邯率領大軍迅速擊潰了起義軍。這一次,章邯同樣受命去攻打項羽,並且他與王離兵分兩路,對抗項羽和劉邦兩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