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在京開展,解讀和演繹亞洲文化的同時,一度掀起數字藝術的熱潮;共享故宮數字資源「數字故宮」的上線,進一步彰顯了我國數字文化建設的蓬勃生機。而從更大的視野考量,這些僅僅是「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數字文化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數字文化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成為社會的新話題、新潮流,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產業業態,創造了新的文化消費需求,成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新方向、新內容。未來的數字文化建設,將站在「十三五」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邊界,煥發生機。
近日,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之一、籌備了一年之久的「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展覽邀請了來自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創作出32件作品,以數字藝術方式解讀和演繹亞洲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以「世界處理器」為主題,分為「那裡有龍·山海經宇宙和文明視野」「數字生物·算法文明」「技術靈知主義」和「進化的迷宮:異形和生物想像」四大版塊,系統探討了文明和宇宙觀、生物和異文化想像、人類靈知的演進譜系。用作品打破不同領域間的界限,在科技、文化與藝術的交叉點上,參展藝術家們用新科技賦予藝術以新生命,邀請觀眾們跳出既定思維框架,在沉浸感強烈的展廳空間中想像數字世界的無限可能。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該展覽策展人邱志傑表示,近幾年,數字藝術已成為一種有號召力的概念。他說,當今大眾早已「浸泡」在數字生活中,在過去20年間,數位化刷新了國人的精神世界。如今,「數字藝術」無處不在,常見的gif動畫圖就是數字藝術作品,相比傳統藝術,這種作品更親和,更有可操作性。因此,該展覽打造出了以「展覽即遊戲」為理念的科技體驗與觀感,加深了與觀眾的互動。
除了親和力、契合公眾需求外,「大牌雲集」也是展覽的亮點。該展由邱志傑和陳抱陽聯袂策劃,囊括了IngoGünther、王志鷗、程然、TimurSi-Qin、HitoSteyerl、陳琦等國際藝術大師和數字藝術新銳翹楚。展出的32件作品極具創意,涉及領域包含虛擬與現實技術、腦科學、生態藝術、沉浸式空間等,更有十餘位藝術家為此次展覽「量身定製」了全新作品。談及策展靈感,邱志傑表示,人類的文明進程從未離開過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發展,先進科技與審美想像的結合更是時下藝術界的熱點。
藝術語言中的人文情懷
當藝術需要參觀者更深度互動時,在展品面前,參觀者不僅僅需要體驗,更需要的是思考。邱志傑說,相較於2019年亞洲數字藝術展,今年的藝術展強調反思性,他希望觀眾能夠在進入到沉靜的狀態後,馬上能「退」出來,進入反思狀態,然後再進入「下一個沉靜的狀態」,在「聚」與「離」的切換中產生思考。
此次展覽的主題「世界處理器」,也是此次參展的德國藝術家IngoGünther的作品標題。IngoGünther對社會問題非常敏感,他將數字世界展開在地球儀形狀的界面上,架空於「此時此刻」,是關於人類文明命運的想像。那些散落在展廳中的平面化的地球儀上描繪的實則是與人類命運和歷史相關的重要數據,有些是難民的移民路線,是「難民共和國」的地圖。
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已經展出的、由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琦創作的《無去來處》也參與了此次展覽。對此,邱志傑解釋道:「疫情以後我們更需要時間和空間去靜心、去化解心裡的焦灼,而這件作品以自然的蟲子啃噬過的孔隙透出流動的天光雲影,很適合人沉浸在其中反思自我。」
正如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現場也有藝術家們在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體現了藝術家的社會關懷。如有感於在疫情期間,人們通過一個個「窗口」實現溝通,現場的一件作品就是許多疊在一起的窗口,觀看者從旁邊經過時,影像也會被抓取,因而成為新的被「關在」窗口中的人。此外,疫情之下,全球網民通過消費網絡文化消解情緒,作品《2020GotMeLike…》通過一系列影像,以社交網絡為載體,將人們的日常情緒與經典電影場景結合,娛樂化地解構了流行文化中的普遍想像。
難得的是,此次展覽所在地北京時代美術館,素來因閉館時間全國最晚而有「深夜美術館」的美名,營業時間為周一到周日10:00-22:00,這將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享受藝術,也將進一步帶動美術館附近夜經濟地標性商圈的文化升級。
數字藝術視角下的亞洲文明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以「亞洲話語」為語境,旨在深刻詮釋亞洲文明和中國文化內涵,推動不同文明、不同領域對話和交融。
進入展廳,觀眾可以發現展覽現場極具視覺衝擊。參展作品從傳統的亞洲文化瑰寶出發,以文化故事為線索,以圖志衍生為元素,帶給觀眾腦洞大開的科幻想像,形成了具有時代傳承與創新的數字文明觀,也展現了文化藝術與數字科技的「共振」關係。邱志傑的《技術史地圖》、王之綱的《骷髏幻戲圖》、祁震的《漂浮》等作品,均以數字藝術的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解讀和演繹。其中,由王之綱所創作的《骷髏幻戲圖》靈感來源於南宋李嵩的畫作,並對其所蘊含的生死觀進行了延伸,塑造出了生死之幻和諧謔之趣。大骷髏控制著懸絲小骷髏隨著樂律跳動,而觀眾可由團扇進入畫中幻境,撥動絲線與骷髏互動。
從古代到現代,從虛擬到現實,從過去到未來,參展作品凝聚了亞洲文明與中華文化精華,疫情之下的藝術探索更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對此,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學術主持範迪安表示,藝術總因時代而有新的主題、新的形式,數字藝術是近年來在全球藝術界普遍活躍、迅速發展的藝術形式,而中國的數字藝術在全球數字藝術發展格局中顯示出了蓬勃的生機。他認為,數字藝術能夠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帶來互動式的交流,能夠通過欣賞者和作品之間的多維度互動,進入數字藝術的寬敞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數字藝術營造了一個非常有深度、有廣度的空間,這對於人們拓展審美眼力、增進審美感受很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成為社會的新話題、新潮流,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產業業態,滿足了新的文化消費需求,成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新方向、新內容。主辦方表示,「亞洲數字藝術展」將成為一個持續的國際性交流平臺,在此基礎上,將不斷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搭建起可持續的國際性共享平臺。
相關閱讀:數字文化「才露冰山一角」
2020年進入秋冬,文化活動卻如春花般不斷湧現。10月,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在京熱展;故宮建成600周年之際,共享故宮數字資源「數字故宮」上線,也正掀起數字文化熱潮。一時,數字文化勃發青春活力。仔細思考會發現,數字文化當下的熱度,都是數字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早在2016年1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首次將數字創意產業納入其中,成為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製造、綠色低碳產業並列的五大新支柱產業。規劃提出,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數年過去,數字文化領域已發生著天地劇變,「十三五」時期數字文化建設成就被鮮活呈現。
當前熱展的數字藝術,有著傳統藝術無法比擬的視覺魅力。光怪陸離的表現形態之下,是天馬行空的藝術構想,是藝術構思翻越傳統技法藩籬的快感,令人目不暇接。作品《VR·眼動山海經·旅行指南》,通過VR技術,令觀眾可以隨眼動,體驗九尾狐「轉世」的藝術特效,遊歷《山海經》的絢爛空間;作品《微風生命》,藝術家利用磁和電的相互生成原理,設計出結構互相勾連的擾動系統,從而引發複雜的聯動效應,並通過機械結構生產出源源不斷的奇異圖像,以回應《山海經》對古代世界的詭譎想像……
然而,這些還只是數字藝術的初露端倪。記者關注到,網絡上用來展示的數字藝術案例已經蔚為大觀。例如在數藝網上,用數位技術演繹深圳城市建設的案例,展現了城市在海灘漁村間崛起,幾十秒的奇幻視覺鋪陳了四十年的滄海桑田;辦公樓中模擬光合作用的數字影像案例,將辦公場所的環境與能量變化直觀展現。突破傳統表現手法,從而使新的內容、意境和敘述空間得以展開。
數字藝術的火熱,僅僅是數字文化建設宏大背景的冰山一角。2017年,文化部印發了《「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其中提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積極鼓勵各類社會文化機構、文化企業和個人依託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數字藝術的熱度,正是這一目標的真實體現。
《「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中提到,「十二五」時期,數字文化建設存在諸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與固定設施服務、流動服務有機結合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尚不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缺乏有效對接,服務效能不高;不同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缺乏有效統籌,沒有完全實現互聯互通和相互支撐;社會力量參與機制不健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活力不足等。於是該文件提出,「『十三五』時期,是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衝刺階段,是落實國家「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和推進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過去的5年裡,建設數字文化設施,健全市場制度,滿足數字文化的新需求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工作和成就。如今,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適應的開放兼容、內容豐富、傳輸快捷、運行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
例如,在建設規劃羅列的諸多任務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成」這一目標中就包括: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無線網絡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均具備數字圖書館服務能力,全國50%以上的文化館具備數字文化館服務能力等內容。而今,當初的這些計劃已變為現實。
經過多年努力,一些數字文化建設成就,已推向大眾,或已廣為人知,或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國家圖書館早在1998年就提出申請,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利用國家圖書館已有技術力量,按建設目標分解建設任務,分別設立子項目組,向讀者提供服務。在國圖建館111周年時,館長饒權介紹,他們已經建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數字圖書館,在其360餘萬頁破損古籍得到精心修復的同時,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7.2萬部(件)。
故宮博物院同樣將數字文化供給推向又一個高點。今年,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數字產品「數字故宮」小程序上線,通過這一平臺,網際網路用戶可一站獲取故宮數字資源需求。「經過超高清掃描的《韓熙載夜宴圖》被放大到原畫的40倍,觀眾可以在超4k高清畫面中沉浸式觀賞它,而不錯過任何細節」,故宮書畫部專家王琥通過《韓熙載夜宴圖》VR節目的互動展示,道出了故宮數字文化供給的最新成果。在剛剛落幕的2020世界VR產業大會雲峰會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表示,VR佔據了故宮數位化建設中的重要一席。「數字故宮」建成的標誌,是保證這些項目得到有效實施,在實際工作中取得明顯的成效。他介紹說,近幾年來,故宮博物院文物三維數據方面已完成1294件院藏文物三維數據採集工作,其中257件符合8K顯示標準。
如今,通過網絡遊覽故宮、各大博物館,閱讀各家圖書館提供的數字資源,不僅是文化生活的可選項,而且逐漸成為文化生活常態。更何況,網絡所見或許已不亞於身臨其境――得益於持續採集並積累院內古建三維數據資源,故宮完成了用於數據展示紫禁城72萬平方米全景三維數據,687萬平方米清代皇城全景數據,以及超過6萬平方米重點宮殿區域高清三維數據。利用全景VR技術,觀眾可欣賞360度故宮實景,甚至包括暫未開放的區域,僅今年疫情期間日均訪問量就超過三十萬人次。而這些成果,是數年前無法想像的。當下國人的數字文化生活,正站在又一個高度上眺望前路,今後的數字文化供給,也將會站在這一高度上繼續變幻出愈加絢麗的圖景。(本報記者安仁)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