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科技對話!亞洲數字藝術展引領新時代文明躍遷

2020-12-1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作為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之一,正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數字藝術展9月26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展覽匯聚了11個國家和地區的33位藝術家的32件作品,以數字藝術方式全新解讀和演繹亞洲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中國藝術家邱志傑的《技術史地圖》、王之綱的《骷髏幻戲圖》、王志鷗的《PROTOTYPE-1》、祁震的《漂浮》、陳抱陽的《VR·眼動山海經·旅行指南》,此外,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的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的《太陽工廠》、後網絡時代藝術家中的領軍人物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的《新協定VR1.2版》,德國藝術家英格·甘特(Ingo Günther)跨越數十年創作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世界處理器》等,讓藝術與科技碰撞出的「化學反應」。

件件作品從亞洲文化瑰寶出發,以文化故事為敘事線索,以圖志衍生的作品為元素,帶給觀眾腦洞大開的科幻想像,形成具有時代傳承與創新的數字文明觀,展現文化藝術與數字科技的共振關係。

當然,數字藝術展品不可缺少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據主辦方介紹,展覽與海澱區科技企業合作,並引入由中央戲劇學院創作的沉浸式戲劇《經山海》、由藝術家王志鷗創編的舞蹈《世界與鏡像》和由瀾景科技藝術中心出品的舞蹈《「未」填海》等,使展覽集合有趣的遊戲交互方式和神秘的沉浸式觀演體驗。

不難發現,隨著數位化、數字經濟等一系列詞彙漸漸深入人心,數字藝術已經走入大眾視野並獲得好評。業內人士指出,數字藝術不是單一行業,而是設計、科技等多元融合的複合型行業。

事實上,當藝術需要參觀者更深度的互動,在展品面前,參觀者不僅僅是體驗,更多的是思考。前來觀展的孫先生就指出,通過數字影像、AR虛擬實境等形式,呈現了多個藝術家的作品,多維度的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

而至於如何界定「亞洲」的含義,主辦方給出自己的思考。「最初的時候,我們打算邀請亞洲範圍內的藝術家,但後來我們發現,想做的並不只是亞洲文明和亞洲文明之間的交流。」 

在北京市海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勁林看來,「亞洲數字藝術展」將成為一個持續的國際性交流平臺,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搭建起可持續的國際性共享平臺。

但其實,讓感知穿越歷史,亞洲數字藝術展只是其中一步,它的「野心」絕不止於此,伴隨5G大爆發,數字藝術將推動更多行業演進、升級,帶給人更多想像,用黑科技將數字世界帶入現實,而這樣一個虛實融合新世界正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展開!(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

作為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之一,正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數字藝術展9月26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展覽匯聚了11個國家和地區的33位藝術家的32件作品,以數字藝術方式全新解讀和演繹亞洲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中國藝術家邱志傑的《技術史地圖》、王之綱的《骷髏幻戲圖》、王志鷗的《PROTOTYPE-1》、祁震的《漂浮》、陳抱陽的《VR·眼動山海經·旅行指南》,此外,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的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的《太陽工廠》、後網絡時代藝術家中的領軍人物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的《新協定VR1.2版》,德國藝術家英格·甘特(Ingo Günther)跨越數十年創作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世界處理器》等,讓藝術與科技碰撞出的「化學反應」。

件件作品從亞洲文化瑰寶出發,以文化故事為敘事線索,以圖志衍生的作品為元素,帶給觀眾腦洞大開的科幻想像,形成具有時代傳承與創新的數字文明觀,展現文化藝術與數字科技的共振關係。

當然,數字藝術展品不可缺少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據主辦方介紹,展覽與海澱區科技企業合作,並引入由中央戲劇學院創作的沉浸式戲劇《經山海》、由藝術家王志鷗創編的舞蹈《世界與鏡像》和由瀾景科技藝術中心出品的舞蹈《「未」填海》等,使展覽集合有趣的遊戲交互方式和神秘的沉浸式觀演體驗。

不難發現,隨著數位化、數字經濟等一系列詞彙漸漸深入人心,數字藝術已經走入大眾視野並獲得好評。業內人士指出,數字藝術不是單一行業,而是設計、科技等多元融合的複合型行業。

事實上,當藝術需要參觀者更深度的互動,在展品面前,參觀者不僅僅是體驗,更多的是思考。前來觀展的孫先生就指出,通過數字影像、AR虛擬實境等形式,呈現了多個藝術家的作品,多維度的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

而至於如何界定「亞洲」的含義,主辦方給出自己的思考。「最初的時候,我們打算邀請亞洲範圍內的藝術家,但後來我們發現,想做的並不只是亞洲文明和亞洲文明之間的交流。」 

在北京市海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勁林看來,「亞洲數字藝術展」將成為一個持續的國際性交流平臺,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搭建起可持續的國際性共享平臺。

但其實,讓感知穿越歷史,亞洲數字藝術展只是其中一步,它的「野心」絕不止於此,伴隨5G大爆發,數字藝術將推動更多行業演進、升級,帶給人更多想像,用黑科技將數字世界帶入現實,而這樣一個虛實融合新世界正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展開!(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

相關焦點

  • 融合科技與藝術 觀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
    近年來,我國數字文化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成為社會的新話題、新潮流,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產業業態,創造了新的文化消費需求,成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新方向、新內容。未來的數字文化建設,將站在「十三五」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邊界,煥發生機。  近日,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之一、籌備了一年之久的「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
  • 北京首屆亞洲數字藝術展拉開帷幕
    亞洲數字藝術大會將邀請亞洲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科技行業代表人物參與對話,通過對「文化與科技藝術之聯」、「人類未來之問」等議題的討論,倡議構建一個凝結文化共識、促進文化科技創新、引領全球數字文化發展的平臺。
  • 亞洲龍數字藝術展大放異彩,共生哲學演繹智慧之美
    剛剛過去的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上,其或科幻藝術,或腦洞創新的作品展示給現場觀眾帶來一波又一波驚喜。亞洲文化與數字科技相互交融,讓"相生相融""共生共振"成為數字藝術展的關鍵詞彙。
  • 交流互鑑,亞洲文明譜新篇——寫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之際
    從這裡,亞洲文明譜新篇。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5月13日,以「多元文明並置,古今文明相通」為主線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來自49個國家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匯聚一堂,展示亞洲歷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徵,彰顯亞洲文明之間對話、交流、互鑑的軌跡,反映地緣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處的亞洲文化。
  •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 亞洲龍驚豔先鋒藝術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以「世界處理器」為主題,邀請了了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3位藝術家與32件頂尖數字藝術作品,來自活躍在威尼斯雙年展及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等領域的國內外頂尖藝術家、中國新銳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同時亮相,作品融合AI、
  • 【同傳雙語】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新聞發布會全程
    第一,緊扣大會主題、回應「時代之問」。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是衝突還是對話、對抗還是合作,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北京市充分借鑑以往服務保障大型國際會議和活動的成功經驗,按照便民不擾民的原則,精心設計了亞洲文明巡遊和亞洲美食節活動。我們將推出一系列便民舉措,讓更多的市民群眾參與活動,感受亞洲文明大發展、文化大交流、人民大聯歡的喜慶氛圍,飽眼福、享口福,共享文化+美食+科技帶來的文化文明盛宴。
  • 周晉峰:從文明的興衰,看東方文明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
    周晉峰:從文明的興衰,看東方文明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契機 2020-12-03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天,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
    四大板塊 六個平行分論壇 百餘項活動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包括開幕式、平行分論壇、亞洲文化嘉年華、亞洲文明周活動四大板塊,涉及110多項相關活動。預計有3萬餘中外人士參加的亞洲文化嘉年華是大會的一個亮點,嘉年華以亞洲「心連心 共未來」為理念,將向世界呈現一場中外文明大交流、多元文化大匯聚、多國民眾大聯歡的文明盛事。亞洲文明周將充分展示亞洲文明的多姿多彩,內容包括亞洲文明巡遊、亞洲文化展演、亞洲文化旅遊展、亞洲影視周、亞洲文明聯展。亞洲美食節將在北京、杭州、廣州、成都4個城市舉辦。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_新聞...
    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召開,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再次特別策劃推出「人類的文明記憶·文化遺產系列珍藏特刊Ⅳ——《展示多彩節日·匯聚多元文化: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向全世界展示輝煌的亞洲和呈現「一帶一路」上各具特色的節慶文化大觀。
  • 沈益慶:弘揚孝善文化引領鄉風文明 | 新時代文明戶⑨
    開 欄 語   新時代文明戶的故事,傳播著文明的力量。家庭的教養與風氣,對於引領文明風尚,促進鄉風文明全面提升、助推鄉村振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講述好新時代文明戶好故事,記錄好家裡家外的感動,展示新時代文明戶的風採,德清發布即日起推出「新時代文明戶」系列報導。今天推出第九篇《沈益慶:弘揚孝善文化引領鄉風文明》。   有句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論文明對話的「共同語言」:關於新軸心時代的思考
    本文在深入分析軸心時代的本質特徵的基礎上,重新定位了軸心時代的精神內涵,提出軸心時代凝結出的人類根本問題正是我們所尋求的文明對話的「共同語言」,並指出對這些問題的「回歸」和「求解」是構建旨在解決人類危機、引導人類未來的「新軸心時代」所需的必要條件。最後,筆者反思了「西方解系」的內在缺陷,預言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解系」將成為「新軸心時代」的主脈。
  • 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並舉辦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
    12月3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當選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官方網站正式上線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官方網站(http://www.2019cdac.com)25日正式上線。大會官網由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籌委會主辦,新華網承建。  官網採用中英兩種語言版本,主要包括大會動態、大會資訊、新聞中心、嘉賓註冊、媒體註冊、文明之約、文明之窗等欄目。
  •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並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致力於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
  • 藝術不止於境,亞洲龍再現智美雙極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於11月22日完美落下帷幕,展覽以"世界處理器"為主題,以"亞洲話語"為語境,通過生動鮮活的數字科技手段,用31件數字藝術作品,深刻詮釋亞洲文明和中國文化內涵,為我們建造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世界。
  • 浙江大學成立亞洲文明研究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1月9日,首屆亞洲文明交流與互鑑高端論壇暨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成立儀式在求是大講堂舉行,開啟以學科會聚引領文科發展的嶄新篇章。研究院以構建「新亞洲文明觀」為目標,致力於打造文字語言的認知與變異、文物史跡的流變與保護、文獻典籍的環流與再生、文學藝術的理解與對話、文化理念的傳承與創新、文明思想的交融與共生等六大維度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為亞洲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浙大方案、貢獻浙大智慧。任少波在致辭時表示,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增進互信、邁向未來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大學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
  • ...社數字報刊-生態科技島:新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文明之舟」揚帆遠航
    他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 專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促進文明發展的良好機會——訪寮國國立...
    新華社萬象5月14日電 專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促進文明發展的良好機會——訪寮國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賽  新華社記者章建華  「亞洲國家文明多樣,各文明間有許多方面可以交流互鑑,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彼此間了解提供了契機,也是促進文明發展的良好機會。」
  • 楊瀾對話周躍峰:開啟數字文明之門
    慶幸的是,法國依據先前用數位技術保存的建築數據,開啟了巴黎聖母院的重建工作。在我國敦煌莫高窟博物館,工作人員利用數位技術,將所有的壁畫和文物進行了數位化記錄,並通過數位化方式向所有遊客開放,即有效避免了這些珍貴文物接觸光照、空氣後進一步老化的風險,又將數千年的文明精彩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已經進入數字文明時代,各種新技術的使用,讓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逐漸模糊。
  • 新文創遇上新機遇 「數字+文化」跨界融合
    當新文創遇上新機遇,「數字+文化」就跨界融合了。12月20日,創意十二月主題活動——寶安區「新文創 新機遇」數字創意產業周在福永街道智美·匯志產業園拉開帷幕,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陳煒琳、智美科技董事長許春偉分别致辭並為活動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