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2020-12-22 杭州網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高曉虹 趙希婧 田香凝(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明確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並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致力於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文明交流不僅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也為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注入了新生機。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而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曆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響深遠,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重在求同存異、協作共贏,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的重要性,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著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並進,為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夯實人文基礎。面向未來,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推動文明交流互鑑走實、走深,需要在以下方面著力。

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平等交流。和而不同、兼收並蓄,是中華民族亙古通今的文明立場。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每一個群體都在歷史發展中沉澱了獨特智慧,尊重每一種文明的獨特價值,不輕視、不貶損其他文明,是中國的一貫做法。建設文化強國,要承認和尊重文化多元性、文明多樣性,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的理念,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以更自信的心態、更寬廣的胸懷,深入開展同各國文化交流合作,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要善於搭建諸如「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非合作論壇」等跨國別、多層次的新型對話平臺,堅持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在人類共同事務上享有發言權、合作權,通過開展領域廣泛、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讓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國,讓中國人民更好了解世界。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的根基是認識、維護和發揚本國、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紮根本國土壤、堅定文化自信,才有底氣傳播本國文明、有能力吸收並借鑑其他文明。對中國而言,在建設文化強國、推進文明交流互鑑過程中,既要做到對中華文明自覺自知、對中國文化了如指掌,也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文化新樣態,打造融通中外的文化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增強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文明與其他人類文明成果有機互動、相通相融。此外,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是由一代代勞動者的點滴智慧匯聚而成,文明的創造、文化的創新,都源自人民。在發展文化、傳承文明的過程中,要善於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進而創造更大的文化奇蹟。

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拓展中外文明交流空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現代傳播手段,提出要「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隨著媒體融合深入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日臻完善,建設文化強國的技術基礎與以往有所不同,推動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的平臺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被運用到各類文化信息的採集、生產和分發之中,增強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觸達連接程度,為展示新時代中國形象搭建了新平臺。我們要利用好全媒體手段,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堅持貼近中國實際、貼近國際關切、貼近國外受眾,運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血肉聯繫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搭建起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有效互動交流的橋梁,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譜寫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7日06版)

相關焦點

  • 趙少華:發揮文化外交獨特作用 鼓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交流
    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激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工作的力度,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在繼續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同時,打破行政壁壘,努力調動各方面尤其是民間對外文化交流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廣泛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引導和規範非公有經濟進入對外文化交流領域,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 首屆「中拉文明對話」:以文明交流互鑑促民心相通
    新華社南京11月19日電(記者高蓓、朱國亮)「每一個國家的文明都是『地球村』多樣性的一部分」「國家之間,工業現代化水平有高低,但文明沒有優劣之分」……正在江蘇常州參加第一屆「中拉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的外交官、專家學者認為,推動中拉關係發展,應更注重文明交流和互鑑,促進民心相通。
  • 推動文化交流 爍文軒董事長邢鳳亮攜書法家楊志恆亮相廈門
    9月3日,爍文軒董事長邢鳳亮、著名書法家楊志恆一行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參加廈門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峰會。北京爍文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集學術研究、創意策劃、展覽展示、藝術創作推廣、國際交流為一體。主要發展方向為文化戰略規劃諮詢、古代書畫修復保護、古藉古建保護與規劃、藝術品創作收藏及推廣、國際展覽與交流、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課程開發及大型文化項目規劃和實施。機構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推動文化國際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為發展宗旨。致力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深化人文交流與藝術交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全方位拓展交流渠道和平臺。
  • 交流互鑑,亞洲文明譜新篇——寫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之際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出席有關活動。展現亞洲文明綻放的多彩魅力,彰顯亞洲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繁榮發展的美好願景。由中國倡議主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是重新發現、振興與創新亞洲文明的重要時刻。亞洲各國以及域外國家共襄文明盛舉、共促亞洲文明進步,讓全世界看到一個繁榮發展的亞洲。
  • 2020中俄文明對話:「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領袖大連論壇暨「第五...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2020中俄文明對話:「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領袖大連論壇,旨在為促進「一帶一路」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一個新的平臺。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時說:「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中俄友好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
  • 明天,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過了不到一年,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他再次發出倡議:「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 馬然希當選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12月23日,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召開,大會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暨閉幕會,選舉馬然希為會長,秦定波、魯進、龍川、祝朝偉為副會長。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是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管,由重慶市相關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個人組成,現有會員162名,通過民間的對外文化交流,加強本市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助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和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建設,為重慶經濟發展、科學進步、文化繁榮服務。
  • 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並舉辦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
    12月3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當選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國際儒聯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互鑑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凝聚眾多國際儒學工作者,以弘揚儒學和一切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為己任,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積極推動儒學及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互鑑,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儒學帶給文化傳承和文明交流的啟示、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闡釋和國際合作、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鑑等積極建言獻策。
  • 中國與東協文化交流合作走向縱深
    中國和東協山水相連、血脈相親,友好關係源遠流長。近年來,廣西充分發揮毗鄰東協國家的地緣優勢、區位優勢,積極參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進東協,同時將東協優秀文化「請進來」,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廣泛開展人文交流活動。
  • 心通致和——太和文明論壇人文交流分論壇在京舉行
    上午的討論主要圍繞「中外人文交流新範式」展開,首先發言的是本屆太和文明論壇大會主席、太和智庫高級學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Irina Bokova女士,她認為「絲綢之路」在歷史上曾扮演了貿易交流與人文交流的雙重角色,後者涵蓋文化、科學、宗教等廣泛領域,並催生出豐富的文化遺產。當今「一帶一路」也可以借鑑這個範式,使得「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對話,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
  • 「中阿友好文庫:《陽光之路》首發式」暨「東方文明的對話」系列...
    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舉辦「中阿友好文庫:《陽光之路》首發式」暨「東方文明的對話」系列活動。
  • 濟南這仨項目入選首批「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你都去過嗎?
    百花洲這是根據中國僑聯申報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要求,按照《山東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管理辦法》,濟南市僑聯和市文旅局聯手申報,經省僑聯族系辦公會研究決定的。 百花洲交流基地將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和資源優勢,積極組織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參與濟南文旅交流聯盟,促進世界文化走進濟南,打造常態化國際文旅交流平臺—濟南文旅交流驛站,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講好濟南故事,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3)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重要職務由波斯人擔任一方面充滿了暴力和災難;另一方面客觀上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各自文明發展。壓力山大帝國(興與公元前4世紀)繼承了波斯基本制度。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明希臘化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羅馬帝國(1世紀崛起,395年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1)大力發展奴隸制;地方實行行省制(2)經濟繁榮(3)基督教興起,4世紀成為國教(4)羅馬法維系統治基督教成為西方文明發展的基石之一;羅馬法從《十二銅表法
  • 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跨文化能力是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進行文明對話的基礎跨文化能力有著豐富的內涵,既包括多語言能力,也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開放包容的精神與合作的態度。跨文化能力已經成為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 王毅在中法文明對話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全文)
    作為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兩國各自創造出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如同兩顆璀璨的明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交相輝映。不僅如此,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源遠流長,在過去數百年時間裡,我們雙方始終彼此欣賞,相互借鑑,成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鑑的典範。早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包括伏爾泰在內的很多法國思想家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倡導歐洲學習中國的理性精神。
  • 2019年中國城市外交報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格局
    2019年的主場外交中,中國分別在北京市和上海市,主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多場國際性大會,分別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和「新時代,共享未來」等主題。北京、上海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堅定有力,「城市」成為實施主場外交、兌現大會「主題」的重要載體。
  • 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銀幕之橋」
    近日,「中國電影周」相繼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巴西聖保羅、日本東京等地舉行,其間集中展映了國內外多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促進了中外電影文化的友好交流。實際上,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電影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加強和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使命。
  • [中國社會科學網]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在京成立
    12月3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當選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
    郝憲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加強文明交流互鑑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鑑,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中國方案」,對加強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指明了方向。這個方案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智慧的鮮明體現。中華文化極具生命力,是世界上唯一傳承至今未有斷層的文化體系。中華文化極具包容性,成為民族多元共生的堅實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