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華:發揮文化外交獨特作用 鼓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交流

2021-02-19 海外網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原副部長

(王洋 攝)

海外網敦煌9月19日電 (王棟) 「中國文化外交承擔的不僅僅是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的責任,還擔當著促進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使命,這也是新時期賦予我們的另一項偉大而艱巨的重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原副部長趙少華連用兩個偉大來形容「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

在2017絲路文化發展論壇召開之際,海外網特刊發趙少華所著文章,精闢解析文化交流在中外交往中的獨特作用,同時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提供一條嶄新的思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他還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為我們的強國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趙少華在文章中指出,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激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工作的力度,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在繼續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同時,打破行政壁壘,努力調動各方面尤其是民間對外文化交流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廣泛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引導和規範非公有經濟進入對外文化交流領域,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發揮文化外交獨特作用

鼓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交流

趙少華

我國近年來十分重視對外文化工作在培育和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外交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文化已經成為外交工作三大支柱之一。

由於文化的特性,在和外交結合後,文化外交就具有其他外交形式所不具備的獨特性:柔軟似水、平和直觀、易於接受。這種「柔」性和「軟」性直抵人心,促進人與人之間思想、觀念和情感的溝通,使得文化外交在國家對外宣傳和傳播中被廣泛運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被譽為「外交中的外交」。文化只有在對外傳播、交流、融合、激蕩中才能保持最旺盛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化外交承擔的不僅僅是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的責任,還擔當著促進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使命,這也是新時期賦予我們的另一項偉大而艱巨的重任。只要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秉承中華文化傳統的優勢,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發揮文化柔性的作用,滴水穿石,在對外交往中,就能探尋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外交理念和實施途徑。

民間和普通民眾也在對外文化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民間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半壁江山,日漸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特別是文化企業「走出去」的成效顯著,近幾年來我國音像製品年出口金額已達2億元人民幣,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地,並湧現了一批出口額超過千萬元的公司。

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激勵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工作的力度,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在繼續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同時,打破行政壁壘,努力調動各方面尤其是民間對外文化交流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廣泛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引導和規範非公有經濟進入對外文化交流領域,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文化走出去需要「先快穩」

 

文化走出去需要「先快穩」。

第一,文化要先行。文化在打造國家軟實力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一個國家,經濟強大並不意味著一定偉大,只有文化同時繁榮發達,才堪稱偉大。近年來中國經濟不斷騰飛,但在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從思想理念、文化產品到文化符號,都存在較為嚴重的「認知逆差」現象。許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比較零碎、片面和膚淺。我認為,只有建立並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關係,才能鞏固各領域良好合作關係;外國只有了解了中國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更有效地與中國合作。

第二,文化要快行。中國文化與世界交往的速度和力度要進一步加強,需要在工作機制、工作載體、工作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不斷改進、加以保障。為此,我們建立了一系列對外文化工作機制,初步有效地整合了「走出去」的資源和力量,使得中華文化大踏步、大手筆地「走出去」。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也正加快步伐,文化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對外文化產業合作日益加強,對外文化產品和服務正成為國家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

第三,文化要穩行。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能急功近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走穩」是為了「走好」,要把中國的故事更好地告訴世界,讓世界聽得懂中國的和諧聲音。在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之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沒有一個與之相稱的、被世界所認知和理解的現代形態的中華文化,中國的大國地位是無法奠定的;沒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沒有中國的真正崛起。而中華文化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感召力,必然使得中國人以文化大國乃至文化強國來期許自己的國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承載的國際期待和所肩負的國際責任,也必然要求我們通過中華文化來傳播和諧理念、完善中國表達、樹立中國形象。從另一方面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也是與他國文化友好交流,相互借鑑,不斷交融的過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既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國際社會的現實需要。

 「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中華文化影響力、競爭力得以顯著提高,中國的國家形象得以較快改善,與世界各國的文化關係更加緊密,在國際文化事務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也應看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狀與我們的期許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出於不同目的、針對中國的各種誤解、扭曲甚至妖魔化中國發展的輿論此起彼伏,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不斷出現。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眾多國家支持與響應,形勢要求我們通過深化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文化傳播、擴大文化貿易,充分發揮文化交流在溝通心靈、加深理解、傳播友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表達我們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建設一個美好和諧世界的願望與主張,讓中國所倡導的堅持文化多樣性、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與努力能夠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理解與認同。

促文化交流 謀和平發展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中國根本利益做出的戰略抉擇。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不僅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的創作繁榮,更激發當代中國和平發展的時代活力,描繪著中國和平發展的光明未來。

文化是溝通人與人心靈和情感的橋梁,是國與國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紐帶。文化交流作為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增進民眾對中國的理解、溝通民眾的感情為目的,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鑑,在合作中共促和平發展,努力向世界真誠、真實地展示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中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同時又充滿活力、開放自信的中國,一個文明進步、倡導建設和諧世界的中國。
  回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歷史,文化交流在新中國對外關係的實踐中一直發揮著傳遞友誼、增信釋疑的重要作用。在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中,中國與各國建立文化關係往往早於外交關係,文藝體育團組往往早於官方政府代表團踏上建交國的土地。如20世紀70年代我們在歐美10多個國家開展的「文物外交」和中美之間的「桌球外交」,生動地體現著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通過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國傳播友誼的良好心願。新中國和平友好的國際形象在藝術家、運動員與各界文化使者的努力中逐步深入人心。

細觀當下,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實行全方位開放戰略,充分學習和借鑑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已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著人民的生活,啟迪著中國人的思想和創作,激勵著當代中國的文化創新,激發著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活力。同時,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的中國當代文化,其影響亦日益受到世界矚目。

目前,中國已同145個國家籤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800多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上千個文化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對外文化交流的規模和影響空前擴大,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渠道和層次更加多樣。

中國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全面深入地開展文化交流,其目的不僅僅在於文化交流自身,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各國人民敞開心扉,讓各國人民看到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共謀發展的真摯情感和真誠期待。「一切景語皆情語」,文化交流生動有力地詮釋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文化交流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寄託著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情感,更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生動實踐和歷史見證。

讓世界各國的民眾了解中國、感知中國、親近中國,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實踐,收穫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的理解和認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必將得到越來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也必將越走越寬廣。

「氣清更覺山川近,心遠愈知宇宙寬」。中國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當今中國與世界關係發生的深刻變革,啟示我們只有深入開展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全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才會不斷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才能得到切實全面保障,思想文化領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生動活潑局面才會全面形成。一個繁榮發展的中國、一個民主法治的中國、一個和諧文明的中國,也必將是一個文化空前繁榮、思想空前活躍的中國。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和平發展的中國奉獻給世界的最好禮物,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也必將激發中國和平發展事業的無限活力。

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

 

多樣性不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維護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是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願望。文化多樣性原則被提升到國際社會應該遵守的倫理道德高度。中國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倡導者、踐行者。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發揮了文化大國的建設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世界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我國主張在國際關係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我理解,包容互鑑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尊重、保護和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徵。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這些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正是由於不同文明之間持續開展對話、交流,才融合匯成人類文明奔流不息的長河。多樣性不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更加凸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交鋒與交融豐富了世界多樣文化的形式和內涵,促進了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增進了國家間、民族間關係和友誼。維護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是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願望。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快速融合的世界文化潮流中,文化多樣性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國際上政治、經濟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繫自己的文化根脈,國際社會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努力一刻也未有停歇。1995年,世界文化發展報告《我們創造力的多樣性》問世,肯定了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必要性。1998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政府間文化政策促進發展會議,通過了《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強調不同文化間的平等交流與合作。200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捍衛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三屆會議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標誌著國際社會形成了關於文化多樣性問題的一系列重要共識,成為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座裡程碑。這份以公約形式首次確定的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世界性的法律文書,記載著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為捍衛世界文化多樣性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意味著文化多樣性原則被提升到國際社會應該遵守的倫理道德高度。

中國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倡導者、踐行者。中國文化自古遵循「和而不同」,就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通過互相溝通和交流,達到和諧共處。在保持中華文化自身特性的同時,我們注重向世界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積極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構成了當代中國推動人類文明多樣性進程的不懈追求。

今天,尊重和倡導文化多樣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最為生動體現。中國已同149個國家籤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上千個文化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我們充分認識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差異性,倡導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提倡不同文明間相互共處而不衝突,對話而不對抗,交流而不封閉,兼容而不排斥,取長補短,自由吸收,和諧相處,共同進步。

中國自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以來,認真履行兩個公約義務,並連續擔任兩屆保護文化多樣性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發揮文化大國建設性作用,為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因素。面對黨的十八大的宏偉目標,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任重道遠,我們將在鼓勵文化自由創造和加強互動交流的基礎上,繼續堅持尊重、保護和推動世界文化多樣性,在人類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為共同促進人類文明永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趙少華簡介

趙少華,女,滿族,1952年出生,北京人。1991年3月進入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歷任副局長、機關黨委副書記、局長、秘書長等職務;2001年12月至2008年9月,先後擔任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2008年9月至2013年7月,先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期間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3月,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趙少華同志長期從事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致力於推進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化、常態化建設,贊成中國和多個國家建立人文交流機制;提倡打造文化品牌化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倡導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大型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活動,結合時代特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開拓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多種合作模式,大力推動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擴大中華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任職期間,藉助議會交流機制和友好小組的平臺,進一步加大了全國人大的對外交往,加深了我國同他國立法機關的相互理解,夯實了合作基礎。

長按二維碼
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本期編輯:姜舒譯                         

相關焦點

  • 「民間外交」助力嘉興國際化大發展
    助力擴大嘉興「國際朋友圈」,全市已結交國際友好城市8對,國際友好港口1對,國際友好交流關係城市26對,國際友好交往關係城市75對;注重發揮理事單位作用,積極組織參與「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嘉興國際水果大會」等重大涉外活動20餘場;用心推動民間文化和社會交流,廣邀友城代表、各國駐滬總領事館官員、在嘉外籍人士參加「端午民俗文化節」、烏鎮國際戲劇節等
  • 民間外交 -- 「曼享文化」外國友人故事匯大賽成功舉辦
    她在歡迎致辭裡回顧了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曼大校友會在總會的支持下在民間外交方面所做的系列活動,感謝外國友人的積極參與。傅瀟霄女士致歡迎辭陸建非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民間外交是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的重要工作之一,「曼享文化」已連續兩年入選同學會民間外交活動資助項目,希望通過這樣系列活動繼續在「民間外交的生力軍、建言獻策的智囊團
  • 徐媛媛 | 中國海外志願服務參與對外傳播的分析與思考
    海外志願服務作為介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第三方力量,可以有效調動社會力量進行資源調配,海外志願服務的發展也為在世界範圍內供給公共產品提供了新的路徑。海外志願服務在中國對外傳播中發揮重要影響,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海外志願服務以對外援助為主要內容,塑造積極國家形象,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 發揮地方志在建設文化強省中的獨特作用
    發揮地方志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歷史文化的作用,履行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進一步拓展方志的作用、延伸方志的內涵、提升方志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能,記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為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建議貢獻智慧和力量,是新時代地方志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
  • 巴黎「三點水」中文繪本館的民間外交
    海外華人女性在這一中文教育推廣與中華文化傳播過程中,既是目標客體,又承擔了傳播主體,其所參與的民間外交實踐卓有成效,發揮的獨特作用不可或缺。2016年,巴黎出現了歐洲第一家實體中文繪本館——「三點水」。它在寸土寸金的巴黎中心區一問世便引起了眾多華人家庭的關注。這家繪本館藏書豐富,僅一年時間就已成為歐洲數千個家庭的學習交流場所。
  • 在大變局中呵護中日關係向好發展,以「緣文化」開展民間交流
    當中日關係在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受到外部強烈幹擾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推動對日民間交流來呵護、鞏固中日關係,確保中日關係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激蕩下能相向而行,以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要做好這個工作,客觀上需要我們有新思維,新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開展中日民間交流,要從東亞的邏輯起點出發,用我們自己的理論和概念來指導外交實踐。
  • 楊文虎:文化產業走出去的「雲南樣本」
    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雲南北上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下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東通過長江經濟帶可連接「長三角」,向西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可連接印度洋沿岸國家。因此,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為雲南對外開放、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難得的重大機遇,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力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好重要省份作用。
  • 鄭硯秋博士報告「走出困境:1930年代國民政府對美文化外交的源起」
    他因在美留學期間經常遇到當地人希望他能用最簡短的方式介紹中國文化,由此開始關注到上個世紀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鄭博士認為,對於1930年代的國民政府而言,如何利用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興趣來向西方介紹和推廣本民族的文化,進而以此作為資源開展文化外交是當時中國對外關係領域的重要一環。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實質是一場話語權的爭奪,即誰有資格代表中國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
  • 馬然希當選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12月23日,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召開,大會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暨閉幕會,選舉馬然希為會長,秦定波、魯進、龍川、祝朝偉為副會長。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是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管,由重慶市相關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個人組成,現有會員162名,通過民間的對外文化交流,加強本市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助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和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建設,為重慶經濟發展、科學進步、文化繁榮服務。
  •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並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文明交流不僅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也為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注入了新生機。
  • 2019年中國城市外交報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格局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不斷發展,國家利益的內涵和外延大為拓展,傳統外交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 重要變化,其中以地方城市為代表的次國家行為體以其靈活多樣、潤物無聲的獨特優勢,走上外交前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傳播中國聲音 講好北京故事 「北京之夜」打造對外文化交流精彩IP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北京之夜」品牌還將傾力打造「北京之夜」節目庫,該節目庫將在提高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執行效率和鼓勵演出單位積極開展節目創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作為一個文化平臺,節目庫自身也具備多種價值延展的可能性。據介紹,「北京之夜」將向各類性質的文化演出團體開放,廣泛徵集能夠代表我國最高水平、代表首都北京最高水平的節目。
  • 文化互譯助力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鑑
    在以開放的心態繼續接納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將中國優秀文化成果推介到各國,改寫以輸入為主的文化交流模式,增強國家軟實力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翻譯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化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要通過翻譯活動進行。翻譯拉近了世界各國的距離,架起了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橋梁。
  • 泉州:發揮民間信仰積極作用 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為充分發揮民間信仰積極作用,近年來,泉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注重加強引導,著力規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使之在保障人民群眾信仰生活的同時,切實為促進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弘揚文化作貢獻。近年來,在宗教等部門積極引導下,泉州充分利用民間信仰重要發源地和發祥地的優勢,發揮祖廟輻射作用,培育出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民間信仰祖廟品牌。
  • [中國社會科學網]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在京成立
    12月3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當選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山東舉行創新交往模式深化對外交流合作新聞發布會
    ,探索中外人文交流新路徑;各市外事部門也積極開展「雲外事」交往,除加強與國際友城線上交流外,像淄博市對外交流合作信息平臺、東營市「東營外事通」對外開放綜合服務線上平臺等外事「雲服務」平臺,也在促進對外交往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 發揮國家相冊的重要作用 紀錄片探尋文化自信的獨特打開方式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近年來,展現國家形象的紀錄片在創作視域上不斷擴大、創作手法不斷豐富,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愈加清晰完善。如今,無論是在國內觀眾的認知中,還是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中國」二字承載著厚重的內涵,也正在拓展外延,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喜愛。
  • 專家學者相聚西江,探討交流水族「民間禁忌」文化
    》進行探討交流。水族民間禁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文化現象,是水族先民在特定歷史時期與社會環境中,對社會,自然及人類自身形成的獨特的認識,通過長期的時間積澱,成為水族先民處理自身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和行為標準. 水族民間禁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廣泛存在於水族同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千百年來的長期發展,這些民間禁忌已經滲入了水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中,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 鄉村善治中的文化力量
    除了傳統文化活動,當代新興的群眾文化活動也在鄉村善治中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如廣場舞、鄉村春晚等。廣場舞以其魔性的方式「佔領」了中國絕大多數村莊。表面上看,廣場舞是基層群眾在公共空間中展示自己的文娛活動,他們以此為媒,建立起一種新的具有公共屬性的社會關係。進一步討論會發現,其中包含著與社會的深層互動。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途徑
    進一步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文化生產力指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它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交政策和國際形象、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