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南京一中的大門口,集聚了一群憤怒的家長,他們冒著大雨,舉著「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等標語進行抗議。
為什麼家長要抗議呢?原因就是認為今年南京一中高考成績不行,高分層荒蕪,不僅沒有北大、清華,甚至連復旦、交大也沒有。
以下是中國青年報的報導:這些家長稱,2017年南京一中中考錄取成績為631分,位居全市第三,但在2020年高考中,僅有20人達到400分以上(江蘇省高考滿分為480分)。反觀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2017年中考錄取分數只有589分,但在2020年高考中達到400分以上的高達68人,一本率也超過了南京一中。和很多當年錄取分數不如南京一中高的中學相比,南京一中在高分考生人數上明顯落後。
南京一中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名校,是南京市第一所公辦中學,是江蘇省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學校和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校友中有14位院士。擁有輝煌歷史的南京一中,面對今年的高考成績,確實有點尷尬。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說南京一中完全不重視應試教育,應該是不成立的。南京一中在7月24日就以校長室的名義發布了喜報,喜報中還提到了「全校12個班級均超計劃完成目標任務」「3個崇文班一本率均為100%」。「發喜報」「分任務」「實驗班(崇文班)」,這些都證明了南京一中是重視高考、重視應試的。
其次,說校長不行,似乎也沒道理。南京一中現任校長是特級教師、正高教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在上任南京一中校長職位之前,也曾擔任過南師附中副校長、金陵中學副校長及黨委書記。所以,尤小平校長應該是一位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都非常豐富的校長。
其實,不單是南京一中,許多公辦的「重點高中」這幾年都出現了高考成績比較尷尬的情況。究其原因,可能跟以下兩點有關:
1.上級評價與家長評價標準不一致
現在上級部門已明確不能以高考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及老師的主要依據,並嚴令禁止發放高考獎金。公辦高中是收支兩條線的,即收到學生的學雜費等一律上繳財政,而學校的一切開支再由財政撥付,現在的財政撥付項目中是沒有「高考獎金」這一項的。如果地方政府完全按政策走,公辦高中是1分錢高考獎金都沒有的。所以,政策執行越到位的地方,高考獎金就越少,甚至完全沒有。於是,不少公辦「重點高中」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一方面,沒有或不能發放「高考獎」;另一方面,又要應對家長對高考成績的期望。
為了應對這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有些比較大膽的校長或地方領導,就採用打擦邊球或「比較靈活」的方式來想辦法發高考獎,這類學校高考成績往往就能取得比較亮麗的成績。而一些老老實實執行政策的公辦「重點高中」,由於激勵手段有限,高考成績就略顯尷尬了。
下圖是某縣高中今年高考取得輝煌成績後校門口掛滿鞭炮的情形。我們知道,市區是不能燃放鞭炮的,但這裡不但能放,而且可以不限量地放;市區是不能發高考獎金的,這裡不但能發,而且金額巨大,據說考上一個清華北大(含農村專項計劃),班主任的獎金就相當於2-3年的工資,年級組長和校長也有相當於1年工資左右的獎金。
2.寬鬆管理與軍事化管理的差異
像南京一中這類名校,由於受歷史傳統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一般管理都是比較寬鬆、比較人性化的。而面對應試教育,往往軍事化的管理更見效,衡水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證。
而能夠走「衡水模式」的,一般都是私立高中或縣鄉高中。每天5:30不到起床,晚上自習到11:00,班主任全程陪同,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沒問題,拼一年或二三年就行了,但對於老師來說就有問題了,他可不是帶完一屆就行了的。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如果沒有足夠的激勵措施,肯定是不可持續的。這種足夠的激勵措施,只有私立高中或縣鄉高中做得到(政策較寬鬆),許多公立「重點高中」是做不到的。
《子貢贖人》寫到: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許多公辦「重點高中」正面臨的類似於南京一中的尷尬,您認為是什麼原因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