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周年祭——任毅寫給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2021-03-05 知青之春

任毅  2018-12-21

  

任毅,生於1947年,南京五中高中畢業。上小學時在南京市小紅花藝術團學習唱歌,中學時又加入南京市中學生藝術團專攻二胡和吉他。1968年12月,任毅等五中下鄉知青插隊落戶到當時的江浦縣。次年5月,任毅創造《南京知青之歌》,傳唱一時。1970年5月,南京市公檢法軍管會認定任毅長期收聽敵臺,散布反革命言論,惡毒攻擊無產階級司令部;編寫反動黑歌《可愛的家鄉》,流傳甚廣,危害極大,決定判處任毅死刑,立即執行。被許世友刀下留人,改判10年。1979年1月建鄴區法院宣判任毅「無罪釋放」。出獄後在南京一家國企工作至退休。

原題

寫給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作者:任毅

知青兄弟姐妹們、朋友們:

  我是任毅,南京市第五中學六六屆高三畢業生,1968年12月26日插隊如今南京的江浦縣,插隊期間,編寫了《我的家鄉》歌曲,也就是後來傳遍全國的「知青之歌」。

  老三屆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專用名詞,若干年後的詞典中,撰寫這一名詞解釋時,是要有大學問的,這當中既要有濃重的感情色彩,也要有深沉的史錄手筆。因為歷史造就了老三屆,老三屆也造就了歷史。在這二者之間,老三屆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如今他們已鬢髮如霜。 

  如今當歲月流逝,青春流逝,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時代忘恩負義地從我們身邊大踏步地過去,而變幻著另一幅笑臉,去追逐新的一代時,老三屆的內心是悲涼和痛苦的。感情和命運交織在一起,這當中懷舊的老歌和晚會,悲歡離合一杯酒的聚合,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和發洩,對於老三屆來講,是遠遠不夠的。老三屆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恩賜,只需要一點點的關懷和理解。因為他們知道這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一成不變的東西,一切困難也都是暫時的,這也就是老三屆永遠不向命運屈服的根本之源,也就是老三屆精神所在,儘管這當中交織著血和淚,卻是得天獨厚的。

  用一句話形容老三屆:那就是有的人可能一生下來就老了,有的人老了,卻還保持著青春。

  我們老三屆畢竟經過一次,活得悲壯,活得瀟灑,活得痛苦,活得迷茫,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驕傲地向我們後代講:「我們曾經是老三屆」。

  生命中有老三屆這杯酒墊底,這世界上什麼樣的酒我們都可以對付。

為什麼寫「知青之歌」?

  1966年,當我剛剛從南京第五中學高中畢業,大家都忙於六月份的高考,可是5月份那場禍國殃民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時間大家都茫然和不知所措,內心的青春熱血和外來的政治刺激瘋狂地湧入了我們的大腦,我們成了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的天之驕子。我們爭先恐後地擠進這靈魂的屠場,我們自覺地自我閹割,並努力地去閹割別人。

        我們犯過錯誤,我們也被錯誤所害,我們過早地捲入政治,又被政治無情拋棄,這就是我們老三屆最大的悲哀所在。我們生活在理想主義時代,當上山下鄉來時,我們的理想瞬間破滅,我們根本無法選擇自已的命運,等待我們的是艱辛苦難和破滅。許許多多的同學抱頭痛哭,但都於事無補。那面獵獵飄揚的上山下鄉的大旗下,寫著無知無奈。

  今天看來,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談不上是悲劇,只是具有悲劇之影的一場鬧劇。這一代人幾乎只有鬧劇而沒有悲劇,只是這鬧劇太殘酷了,用梁曉聲先生2008年9月18日接受南京《現代快報》採訪時那句話:知青是被時代拋棄的一代,太精彩也太經典了。

  當年的知青運動把我們這些千百萬毫無社會經驗的老三屆學生,一腳踢到農村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中,讓我們為最起碼的生計而苦苦掙扎,讓我們到最艱苦的環境中去體會課本中所學的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留良汰劣」的自生自滅的自然規律。

  艱苦的農村生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空虛,那時候我們常常感到,我們的心仿佛被一隻粗糙的大手反覆揉搓,直感到鑽心的疼痛。剛下農村時的一點點美好善良的願望,都被農村嚴酷的現實擊得粉碎。所謂的「農村」「農民」「貧下中農」根本不歡迎我們,說我們是分配下來的,不要不行,是來分他們的糧草的。「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可是「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這兩句話都是他老人家講的,不敢講哪句話正確,哪句話不正確,也不敢講這兩句話是否前後矛盾。

        然而,就是這兩句話時時刻刻困擾著我天真的靈魂,我們根本無法選擇歷史,選擇人生,我苦悶過、彷徨過、思考過,而我的抗爭和覺醒只是一瞬間的事,是許許多多量變發生了質變的原委。因此在那時我寫「知青之歌」也就不奇怪了,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我相信那個時代,我不寫這首歌,也有其他知識青年去寫,只是這歷史的必然落在我的肩上,讓我在這靈魂的屠場裡重鑄靈魂。

        這支歌在短短的半年中,竟然傳遍了中國大地,成為建國以來末經報刊發表,電臺廣播傳播最廣的一支歌,連當時的莫斯科廣播電臺也播放了,這在近年發行的CCTV「百年中國」中,有了詳細的註解。

事發上海

  1970年春節期間,上海普陀區回滬過春節的知青,在裡弄裡哼唱《知青之歌》,又很快地傳到該區的中學,中學的領導將這情況向區、市委匯報,市委又立即向中央匯報。姚文元專門做了「要抓緊意識形態領域裡的階級鬥爭,要查清作者情況,要對黑歌進行批判」的批示。張春橋對這個問題抓得也很緊,上海市革委會有專門的小組在抓這項鬥爭。

        2月12日,上海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派人來到南京五中,要了解我的全部情況,提供上海所需要的有關材料。上海、南京兩地公檢法於2月13日去了我當時插隊的江浦縣進行聯合調查,同一天,南京五中又把這些情況向《新華日報》《新南京日報》進行了匯報,當時南京市委書記方敏指示責成南京市文教局連夜召開會議,組織專門的班子立即行動。

        2月19日夜23點,以「創作反動歌曲、破壞知青上山下鄉、幹擾破壞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戰略部署」將我逮捕。從此後鋪天蓋地的大批判開始了,我在全市被公開批判數十場。5月25日,南京市公檢法、軍管會向南京市委寫了「判處現行反革命任毅死刑立即執行」的報告。6月6日,市委研究同意市公檢法、軍管會的意見,報省委審批,7月11日批覆判處任毅有期處刑十年。

        為什麼有這樣大的落差呢?十年是那個時代現行反革命判刑的「起步價」。為什麼刀下留人呢?後來我通過不同的途徑,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是當時江蘇省革委會主任許世友將軍救了我。

        在2002年,許世友的秘書李文卿上將寫的《近看許世友(1967-1985)》給了詳細的說法:「黑臉也罷,紅臉也罷,草菅人命的事,他絕對不會幹的。曾經有個南京下鄉學生寫了首知青之歌,一度流傳全國,到處傳唱,驚動了四人幫,江青、張春橋硬說是煽動知青對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定性為反動歌曲,下令追查,南京市公檢法很快抓到了作者,竟然判處死刑,當案件報省革委會領導審批,許司令看了非常仔細,看後講:一個學生娃子,十八九歲,又沒有什麼前科,怎麼能說殺就殺?當即批示:該人年輕,個人歷史簡單清白,沒有死罪。大筆一揮,救人一命。這位知青後來被改判十年徒刑,文革後被平反釋放。」

  1987年,在許世友將軍逝世兩周年時,我專程到了河南新縣,拜謁了將軍之墓,給他點上中華煙,灑上五糧液酒,深深地鞠了三躬。

  在暗無天日的監獄裡我度過了九年。九年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我的青春、我的大好時光在這裡消耗貽盡。但是我堅信一點:我可以坐一時的牢,但決不可能坐一輩子的牢。當真太沒有公理了。因為這畢竟不是我一個人的悲哀,而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的悲哀。

所謂「青春無悔」

  歷史可以是粗線條,四十年彈指一揮間,人生卻是細線條,四十年,人生能有幾個四十年?

  「青春無悔」的高呼,有時可能是真情的流露,但大多數人應該是一種不得已,外在的掩飾,帶有自我安慰的意味,卻又顯得十分勉強。那漫長的時間裡,沒有書讀,沒有史學,沒有教育,沒有文化,沒有人格的尊嚴,被驅趕到農村,回頭望去,那茫然,那壓抑,那對絕望的狂熱,最終成為階級鬥爭的工具,靈魂屠場的操刀手,不能不悔!即使是被認為改造自然、改造山河的壯舉,不過是破壞生態、破壞環境的勞什子,就像那天然溼地的北大荒,這能不悔?

        這樣講並不過份,因為老三屆身上有太多的歷史陰影,心靈上有太多的負擔,而面對如今來勢迅猛的經濟大潮帶來的冷遇、困惑和艱難,所難書的另一種於當初上山下鄉的無奈,我就是相信那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再也不要相信什麼救世主,一切靠自己,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為什麼又寫書?

  在20年前,也就是知青上山下鄉30周年,我萌發了寫書的想法,當時的心中也是很矛盾的,因為經歷多種磨難的人,在描述自己的痛苦的同時,也必須要直面自己,老三屆的精神缺陷,那是很殘酷的,也是很無情的,我好比揭開一個人的傷口,又朝上面灑了一把鹽。

  時代變了,我應該以一個冷靜而客觀的心態來審視自己走過的路,痛苦對人敘述。但沒有對自己的解剖,沒有對那個時代作完整的描述,這痛苦只能是表層的。尤其對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梳理、靈魂的重鑄,如果沒有直面歷史的勇氣,如果沒有對自己精神懺悔的內容,那麼又找歷史的陳敘,對往事的回憶,常常會走入另一個極端,甚至把已被歷史證明是謬誤的東西,依然奉為難忘的回憶向後人敘述。

所謂「知青情結」

  愛恨交加所產生的就是情結,對於接納了我們老三屆的農村,大多數人都是愛恨交加的,農村是客體,老三屆是載體,就我來講也是這樣。我常常駐足於地圖前,凝視著我曾插隊的那個小點,莫名其妙地呆上許久,思緒也會晃晃悠悠地回到那裡,儘管在那裡曾經禁錮我的生活,埋葬了我的青春,留下了許許多多苦澀的回憶,但我還是時常想起它。

  這個世界很怪,這人也很怪,當年我們老三屆大返城的時候,幾乎100%選擇了離去,然而那認識我的卻是被我扔棄之身後連看也不願再看一眼的農村和鄉親們,如今四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老三屆們,無論是否飛黃騰達,腰纏萬貫,是否過得自甘清貧,默默無聞,但每一個老三屆都平等地長存於我們的大山和田野的記憶中。

        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那裡有我們永遠的18歲,永遠的青春;我曾經多次隨國內外的客人回到那裡,竟然日前才發現當年的我,從來就沒有走過這塊土地,在座的也會和我一樣。若干年後,當我們從這個世界消逝,化作了一捧黃土、一縷青煙時,我們依然會活在這大山深處、偏僻山村,歷史會讓位我們的。

對於知青運動

  知青運動已經久遠了,對於這久遠的歷史,有人說是「青春無悔的奉獻」,有人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還有人說「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磋砣歲月」。寫過評論只有走過那段歷史、走過那一段人生的老三屆心中,因為從泥裡水裡爬起來的是我們,當代人不修當代史,這是定論,這歷史只能留給我們的下一代去寫吧!

  如今走過那一段歷史和人生的老三屆們已經老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已經下崗了,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很自然地湧上我的心頭。我們留不住今天,如同我們留不住昨天一樣,艱辛的,美好的,對於我們老三屆來講都已經遠遠地過去了。唯有心靈的豐碑永存!

對於個人

  我對於我過去的所作所為,絲毫不感到後悔,人活在這世界上,應該留下一點東西,從這點上讓我留下了,留在「百年中國」裡,留在《南京五十年大事》裡,留在鳳凰衛視「魯豫有約」裡。羽泉在南京舉辦了音樂會,那首《南京知識青年之歌》全場轟動,萬人起立鼓掌。所謂大丈夫有立言、立功、立傳,我做到了。

  寬恕別人,一切朝後看,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態,國家欠我們的,只是國家遺忘了老三屆,的確虧了我們這一代人。這後患是無窮的。很多人已經看到了,我們的人生只是從圓的起點回到了終點。還有比那時下放農村難嗎?至於對知青,國家賠償的問題提議,我想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會考慮的,也許等不到那時候。個人所受的苦總比我們民族、我們國家所經受的苦要少得多,比起那許許多多冤死的難友,比起那死去的功高蓋世的將帥們,又算得了什麼呢?

        活著比什麼都好,如不是許世友將軍刀下留人,我怎能站在這裡?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老三屆的人漸近老態,心態也漸近平和,這是歷史、生理的使然。什麼人說過,我不記得,但我相信:忘記自己的年齡就是最好的青春。

  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文革中轟動全國的

《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 

作者:郜合啟

原載世紀風採》2009年第2期

核心提示:《南京知青之歌》反映的是南京知青下鄉之初萬分複雜的心情。它是當時社會思潮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廣闊的社會心理背景。它曲折地流露出對命運和生命活力被鉗制的無奈,以及由此導致的失落、壓抑和迷茫。但在其中仍注入了深重的「歷史責任」感。1970年回到知青點4天後,也就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天,任毅開始了長達9年的牢獄生活……



        在「文化大革命」中,誕生了許多「知青革命歌曲」,在這些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無疑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首。

        《南京知青之歌》反映的是南京知青下鄉之初萬分複雜的心情。它是當時社會思潮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廣闊的社會心理背景。它曲折地流露出對命運和生命活力被鉗制的無奈,以及由此導致的失落、壓抑和迷茫。但在其中仍注入了深重的「歷史責任」感。

誕生

        《南京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1947年生,南京五中1966屆高中畢業生。他從小就興趣廣泛,愛好藝術。在上小學時曾進入聞名全國的藝術團體———南京市小紅花藝術團,學習唱歌。上中學時又進過南京市中學生藝術團,學習二胡和吉它。

        1968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誕辰紀念日。在這一天,南京五中下鄉知青乘坐卡車穿過新建的南京長江大橋,來到插隊落戶的地方江浦縣。任毅等人所在的知青點後來成為全公社知青經常聚會的地方。

        在剛下鄉時,知青們相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有必要的,所以勞動都很賣力。由於任毅幹活肯下死力氣,肯拼命,每日工分掙到了9.7分,這在當地農村算是很高的。但是不久,知青們便開始產生懷疑,認為知識青年下鄉似乎給農村帶來了新的負擔,農民其實並不歡迎他們。1969年夏收之際,任毅所在公社的知青中瀰漫起一種失望的情緒。

        由於普遍的失落感,知青們聚在一起,彈著吉它歌唱。有一首歌,知青們唱得特別動情,歌名叫《流浪人歸來》:「流浪人歸來,愛人已離去。內心無比悽涼,我活著為什麼?應該怎樣活我不敢想,也不願想,前途在哪裡?」

        1969年5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南京五中的知青們又聚集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戶的小茅屋裡,又把過去的歌輪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後,大家仍然覺得心中空虛。這時,任毅的一個叫唐又在的朋友忽然站起來對任毅說:「工人有工人的歌,農民有農民的歌,任毅,你就寫一首我們知青的歌吧。」

        唐又在的話對任毅觸動極大。當晚任毅就抱著吉它譜寫起《我的家鄉》,在第二天天色發亮的時候,才終於完成了。他在歌譜上寫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緩慢、思念家鄉地。」然後,又註明:「南京市五中集體詞曲」。

        這首《我的家鄉》是有雛形的。1964年,南京五中有一批畢業生自願去了新疆,在戈壁灘上,他們中間有人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塔裡木,我的第二故鄉》。這首歌傳回南京,五中的學生們聽了很感動。任毅就在這首歌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修改。當寫到「告別了媽媽,再見了家鄉」這一段時,任毅的心情很沉重,同時又覺得吐出了胸中塊壘。

自首

        《我的家鄉》一歌寫出後當即被人拿去傳抄,以驚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間流傳開來。夏收之後,任毅在回南京的渡輪上聽到有人唱這首歌,於是走過去,故意問:「你們唱的是什麼?」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道:「看你的樣子像是知青,怎麼連這個歌都不知道?這叫《知青之歌》!」當初任毅寫這首歌時並沒稱之為《知青之歌》,因為這裡面沒有豪情壯志,只是表達了知青的一種思鄉情緒,表達了知青作為一種非工、非農、非軍、非學的特殊階層的強烈失落感。這種情緒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公開表現的。任毅的這首歌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正是因為它以一種憂鬱的調子表達了知青的真實情緒和處境。

        當時,曾有一夥上海知青在去黑龍江的火車上,一路吟唱這首歌。江西有一個縣的知青在開會前的唱歌比賽中,居然也唱起了這首歌。任毅的一些朋友學著列寧評價《國際歌》的口氣說:「憑著這首《知青之歌》,你可以到處找到朋友,找到吃,找到住。」

        1969年8月,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任毅有個同學叫鄭劍峰,因身體有點殘疾,駝背,所以免去了上山下鄉,於是他家自然而然成了知青回城的聯絡點。鄭劍峰手很巧,愛裝半導體收音機。一天他正在調試時,忽然聽到莫斯科廣播電臺在播放任毅所寫的歌,他很意外,立刻去找任毅偷偷告訴了他,並約任毅第二天在同一時間來他家再次收聽。第二天下午4點鐘,任毅來到鄭劍峰家,兩人將半導體收音機撥到莫斯科廣播電臺的頻率上,果然很快收聽到了莫斯科演唱的《知青之歌》。蘇聯把它稱為《中國知識青年之歌》,系男聲小合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效果很不錯。任毅聽呆了,這是他頭一次聽到自己這首歌的正規演唱。沒想到感染力竟有這麼大!同時他也意識到莫斯科廣播電臺的演唱,實際已經把他置於死地。

        後來任毅越聽越怕,感到一場大禍即將降臨。鄭劍峰也為任毅擔心,不過他一直安慰任毅,勸他不要緊張。鄭劍峰後來也遭到厄運,因為他曾經送了十幾個半導體收音機給下鄉的老同學,其中一人因收聽敵臺而被抓,審查中牽扯到鄭劍峰,他身體本來就不好,加上驚駭,不久就發病而死了。

        任毅的預感很快被證實。一個月以後,南京街頭的大批判專欄上貼滿了批判這首歌的文章,它已經被定為反動歌曲,「說出了帝修反想說的話,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聲音」。也許是還沒有查明作者,當時只是批判歌曲,還沒有批判歌曲作者。

        任毅萬分恐慌,差不多成了驚弓之鳥。他立即回到知青點,把所有文字材料燒毀,包括女朋友寫給他的信。他的女友在另一個地方插隊。當時他倆都對上山下鄉產生懷疑,在許多方面有共鳴。連同女朋友的書信一同被焚毀的,還有一本《聖經》,這是任毅從外婆那裡拿來的。

        任毅等待著厄運降臨,他無數次做夢,夢見自己被抓了起來。有一段時間任毅幾乎不敢睡覺。他實在不願在這種恐怖的氣氛中煎熬下去了,1969年10月的一天,他背著一個書包,裡面裝著洗漱用具,主動走到南京市娃娃橋監獄門口,對接待人員說:「我就是《知青之歌》的作者,你們把我抓起來吧。」

        那人奇怪地看看任毅,說:「這裡也不是想來就能來的。抓不抓你,要有上級指示,現在你先回去。」

公審

        1970年到來時,形勢更為緊張了。南京市到處刷滿了標語:「該管的管!該關的關!該殺的殺!」空氣中都好像有一種血腥氣。正月十五那天,他們抓走了任毅。這是根據張春橋的一個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

        任毅感覺到周圍氣氛嚴峻,在正月十一日那一天離開了南京,他不願自己在外婆家被逮走,於是一個人悄悄回到了江浦縣農村的知青點。回到知青點4天後,也就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天,任毅開始了長達9年的牢獄生活。

        「拿去,以後不準講你的名字,這是你的代號。」那天晚上,進了「娃娃橋」以後,看守說著將一塊1寸寬2寸長的雙層白底黑字的布牌子遞給任毅。布牌子上面印著正楷的阿拉伯數字:3427。

        從2月19日被捕入獄,到8月13日被宣布判刑,在這5個月時間裡,他天天被提出去審訊,而且經常是在夜裡。光一句歌詞「生活的腳步深淺在偏僻的異鄉」,審訊人員就搞了任毅好幾天,一定要他承認當時寫的不是「深淺」而是「深陷」。因為自己確實寫的是「深淺」,所以拒不承認。雖然是一字之差,可是此時彼時大不相同。關於「深淺」,任毅還可以自我批判一番,說因為知識青年身上還存在著沒有得到改造的小資產階級的不徹底性,沒有工農兵那種一往無前的腳踏實地的精神,所以腳步是深深淺淺的;而「深陷」豈不是成了對上山下鄉的一種污衊嗎?為了攻下「深陷」這個堡壘,專案組在任毅面前拋出幾十個版本的《知青之歌》,估計是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有油印的、打字的、複寫的、手抄的,各種樣式的都有,其中確實有不少都是寫的「深陷」,大概在流傳中人們覺得這個詞更能說明知青的狀況吧。

        1970年8月3日,任毅又被拖出去參加一個公判大會,這次被宣判的人中也有任毅。當判詞讀到任毅的時候,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判刑10年……」在此之前,任毅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從死刑到無期徒刑全都想到了,惟獨沒有想到會是10年。10年,在當時可算是一個輕刑。任毅禁不住用胳膊捅捅站在旁邊的一個犯人,問:「這個10年判的是不是我?」那個人正緊張地聽著對自己的判決,立刻也用胳膊捅捅任毅,叫他不要作聲。

出獄

        1979年2月,任毅被平反出獄。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爭相對他進行了報導。這時,為救自己出獄四處奔走呼號的老母已經白髮蒼蒼,自己心愛的戀人早已成了別人的新娘,親愛的妹妹患了腸癌,數著日子還是沒有等到他出獄的這一天,已經去世了。

        那一天,他家的小屋裡擠滿了人,當年在一起的同學幾乎都來了,還有她,當年為他受過牽連的女朋友。酒桌上,如今已為人妻為人母的她直率而坦然:「沒想到任毅還能出來。」任毅笑道:「我們的愛是很純的呀,我和她都沒有拉過手噢!」

        紡織公司所屬的絲絨廠熱情地接納了他,他被安排到總務處。他出色的工作,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天降奇緣,同在這個工廠工作的一個清秀女孩注意到了他。就在這時,五中的一個老同學上門提親,而被介紹的正是那個清秀的女孩,提親者正是這女孩的哥哥。她出身於工人家庭,一家人很本分,他們對任毅的印象都很好。

        如今任毅退休在家,家住南京郊區一片新蓋的生活小區裡,對昔日朋友的態度,他依然如故。談起對那段歷史的看法,任毅淡然地說:「功過是非,只有走過那一段人生歷程的人心中明白。我們留不住今天,如同我們留不住昨天一樣……」

微信掃一掃
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第九屆「永恆的青春祭」公祭活動暨海灣園35周年、知青廣場10周年...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2日電(鄭瑩瑩)第九屆「永恆的青春祭」
  • 張亦崢:我的知青50年祭之圖文新營
    50年祭之新營》。所以寫這個,是因為在紀念知青50周年的日子裡,如果沒有新營知青的記載,那絕對是歷史的缺憾。新營是位於山西省清徐縣的一個村落,即當時的新營生產大隊。1969年2月10日,三十七名西南局、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的子弟來此插隊。抗戰時期,他們的父輩在這裡浴血奮戰,抗擊日本強盜。新營就是他們父輩的根據地堡壘戶。
  • 「支邊」|2020年,是嘉興知青赴大興安嶺支邊50周年
    今年,是嘉興知青赴大興安嶺支邊50周年。2010年,嘉興知青舉行支邊4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時,楊曉英上臺為昔日戰友演奏了一首二胡曲《賽馬》。她的演奏,獲得了雷鳴般掌聲。工傷後的楊曉英被安排進平湖自來水廠,在營業部當收費員,也是在這裡退休的。
  • 知青50年祭|學日語
    這裡的知青的父母全都是區裡菸酒公司的子女。菸酒公司還派了兩個帶隊幹部,常駐知青點,說是管理知青的生活、思想,而我看到的是,他們調動公司的三輪卡車,把成桶的啤酒運送到青年點。然後,撬下桶塞,把啤酒倒的大面盆裡,用搪瓷茶缸舀著喝。幾十個知青,圍坐在那三兩個大盆周圍,又唱又喝。哪回都得喝倒幾個,不然,誓不罷休。兩個幹部,一個文點兒,不大喝酒;另一個武點兒,能喝。
  • 張亦崢:我的知青50年祭之新營
    現在想來,我們這些大字不識兩鬥的所謂知青,那樣子一定很可笑。不知不覺,就回到了我們來時的汾河大堤。還是裝古代名士,在大堤上踱著方步。就在這時,迎面來了幾輛全鏈套的錳鋼永久,簇新,閃閃發光,亮人的眼。騎車的幾個,百分之百的「老兵」(文革時所謂的老紅衛兵)裝扮。或者國防綠,或者板藍,有兩個還帶著國防綠軍帽。承軍就說,這兒沒見過有這打扮的知青啊?
  • 上海冬至祭掃已陸續開啟,老知青錯峰前來緬懷「戰友」
    奉賢區海灣園長眠著不少知青,並連續9年舉辦「永恆的青春祭」公祭活動,為知青免費落葬。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這個周末李鳳吾錯峰前來,帶著鮮花和深深的緬懷。  李鳳吾原是老三屆初中生,1968年響應「上山下鄉」來到崇明島紅星農場務農,這一去就是20年。「這段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也磨練了我的意志,在之後工作中給我諸多助力,尤其在換位思考上。」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知青歲月裡,有人覺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離,有人堅強。更多的人在無奈中年復一年地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希望!這就是,當年我們的青春。嘿!朋友,別問我「貴姓?」我和你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請記住我們的共同的名字,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你我的心上。
  • 寫給前任催淚的一封信,讓前任心軟複合的句子
    寫給前任催淚的一封信,相信這樣的事情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做過吧,尤其是當你結束這段情感的時候,忽然間發現對方對你還是特別的重要,你還想要繼續這段情感,自然也會讓你有這樣的一種衝動,而且在信中你也會很好的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遠遠要比你當面對他訴說效果要好的多,因為讓你現在去找到他,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 寫給未來男朋友的第一封信
    第一封信就跟你說前男友,好像有些不應該。但我也沒有辦法,這是我失戀的第二天吧!我需要找一個人訴說,是可以找朋友訴說,但以後你會參與我的生命,參與我的生活,參與我的未來。那你有權知道我現在是過得怎麼樣的,我9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給你寫這封信的。跟你說一下我這段感情,這段半年的感情,這段有始無終的感情,這段回憶起來還算美好的感情。先說分手的原因,是他累了。
  • 【致敬警察節】 寫給女兒的一封信
    【致敬警察節】 寫給女兒的一封信 2021-01-10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青,已走過50年!謹以此文,獻給天下每一位知青!
    知青,已走過50年!◆ ◆ ◆ 電視音樂散文 《汝河靜靜的流》 歌曲《我們一起走過》 知青
  • 南京小桃園裡大場面 近2000名東辛知青來相會
    他們都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從江蘇南京、蘇州、常州等地到連雲港東辛農場插場的知青。聚會現場,老知青盧興安感慨道:「每一次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然而,像這樣一年一聚的大場面,知青們都是參加一次少一次了。
  • 【「六一」兒童節】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六一」兒童節】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2020-06-03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任毅:一位當代秦嶺植物學家—新聞—科學網
    其中,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任毅教授為領軍人物的研究團隊的一項目獲得獲得二等獎。   但是,任毅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他熱愛的植物學研究與教學事業已半年了。   但全國植物學界、學生心中的「秦嶺植物活地圖」、好老師會被永記憶。
  • 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第五期
    01寫給媽媽的一封信親愛的老媽:突然要我給你寫一封信,我還真有點發懵。平日裡,有什麼話,你都要求我說出來,不管是微笑著說,哭泣著說;惱怒地說,興奮地說……我們都開誠布公交流過。
  • 50年後再聚首 杭州錢塘新區臨江知青精神代代傳
    浙江在線11月28日訊(通訊員 陸鋒)11月27日,「憶臨江芳華五十載 守初心揚帆再起航」文藝演出暨杭州錢塘新區臨江知青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在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舉行,30餘名知青代表再聚首,共同憶知青歲月。
  • 6歲兒子寫給警察爸爸的一封信,真的令人淚目!
    6歲,還正是學拼音的時候,有一個孩子便寫下了給父親的一封信:「老爸:祝您工zuo shun li,zhua huai 人的時hou 不yao shang 到自己。Ai 您的兒子」老曹是南充市順慶區公安分局的緝毒民警。有一天,再次加班到凌晨下班的他回到家,看到客廳茶几上放著寫著自己名字的一封信,除了曹字,還有兩個字用拼音代替。
  • 勸廉家書 | 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勸廉家書 | 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2020-12-17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寫給您的一封信!微信公眾號更名:改的是名字,不變的是初心!
    寫給您的一封信!微信公眾號更名:改的是名字,不變的是初心!: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寫給您的一封信
  • 30餘名知青50年後再聚首 感受錢塘新區大變樣
    11月27日,「憶臨江芳華五十載 守初心揚帆再起航」文藝演出暨杭州錢塘新區臨江知青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在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舉行,30餘名知青代表再聚首,共同憶知青歲月。開場舞《幸福臨江》、情景劇《芳華五十載》歌伴舞《不忘初心》……看著根據當年的故事編排的節目,聽著知青代表講述往昔歲月,坐在臺下的不少知青溼了眼眶,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