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100多個公益辦事處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為各地百萬群眾開展心肺復甦培訓。活動創始人、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秘書長敖虎山呼籲,推進我國全民急救互助體系建設,設立120國家急救日,讓全社會都來關注急救。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設立120國家急救日,通過節日的形式,深化社會對急救的認知,確實有利於喚起公眾對急救的重視。這項倡議體現了醫務工作者的良苦用心。這些年,雖然普及急救知識、提高急救意識的呼聲不斷,卻遠未形成人人學急救、人人會急救的良好氛圍。比如,衛生部門大力提倡公共場所要安放「救命神器」自動體外除顫儀,但地鐵站臺、商場樓宇等公共場所並未全面覆蓋;已經安裝除顫儀的,也面臨要麼無人問津、要麼少有人會用的尷尬境地。現實生活中,因心血管病發、氣管異物進入、溺水等原因發生意外的,遠遠多於新聞報導中被路過的醫護人員挽救生命的幸運兒。
推廣急救技能任重道遠,一部分原因是公眾還未普遍認識到急救技能在生命攸關的一刻所發揮的效力;更多的原因,則是學習急救知識還停留在呼喚與倡議中,一直帶著公益事業的屬性,沒有成為公眾的必修課。其實,普通人掌握急救知識,既能救人,也能自救;特定環境下,這項技能是與死神博弈的唯一籌碼,是救生命於分秒的必備藥匣。從這個角度說,急救應該成為每個人必修的一課。
2019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要求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急救與考試掛鈎,意味著學校必須開設急救課堂,這是在中小學階段推廣急救知識的有效手段。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不妨借鑑,把急救知識納入員工的日常培訓之中,使更多人成為有能力化解生命意外的「預備軍」。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製作的MV《遇見小幸運》在網絡走紅。視頻重現了多個醫護人員在東單路口附近緊急救人的真實故事。看著醫護人員跪在地上為患者做心肺復甦的畫面,許多網友都為之感動。急救是醫生的天職,體現了人間之大愛。如果每個人都能完成急救的必修課,掌握達標的急救技能,相信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成為「宇宙最安全東單路口」。
(原標題:讓急救成每個人的必修課)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殷呈悅
流程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