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烏蘭牧騎」宣講隊的排練廳裡,傳來了節奏明快的"好來寶"。
「我們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編進了蒙古族曲藝曲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好來寶裡。」隊長光其克·哈西巴特說,為了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隊目前正在籌備節目《十謝共產黨》。
近日中宣部辦公廳作出關於表彰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個人和優秀理論宣講報告、公眾號的決定,新疆兩個基層理論宣講集體受到表彰,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烏蘭牧騎」宣講隊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於1965年的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烏蘭牧騎」宣講隊開創了「文藝+宣傳+服務」的宣講模式,常年活躍在舞臺、田野、氈房,傳播新思想、服務農牧民,深深紮根在農牧區。同時,將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開設「網上烏蘭牧騎」宣講平臺,為新時代宣傳宣講工作探索出一條新路。
堅守初心半個世紀
烏蘭牧騎原意是「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具有「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等職能。
和布克賽爾烏蘭牧騎第一任隊長那·布瓦說,當年「烏蘭牧騎」第一次下鄉,是距離縣城20公裡外的一處牧場。「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隊員們就背著行李、扛著樂器,整整走了4個小時,沒有演出舞臺就天為幕,地為臺。」那·布瓦說,演出中看到牧民開心的笑臉,他們忘記了疲憊,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隊裡有放電影的、有理髮的、有幫助牧民洗衣服、接羔子、做飯的,所以牧民也非常喜歡我們。」那·布瓦說。
在「烏蘭牧騎」隊,幾乎每一個隊員都「一專多能」:主持人能唱歌,唱歌的會拉馬頭琴,放下樂器又能跳舞,走下舞臺還能幫助牧民餵牛羊、壘牛糞、修手機、宣傳黨的惠民政策……
光其克·哈西巴特說,為了讓更多的群眾了解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隊員們將宣講內容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翻譯,並根據群眾需要制定相應宣講計劃。
2017年,牧民託勒根·哈孜義的兒子面臨高考,在他發愁孩子入學後學費、住宿費等問題時,「烏蘭牧騎」隊為託勒根·哈孜義送來了國家對大學生扶持政策的信息,並建議託勒根·哈孜義的兒子報考疆內師範類院校。
「多虧了『烏蘭牧騎』,讓我知道了政策,孩子上學的事我才放下心來。」託勒根·哈孜義說,「烏蘭牧騎」常常用歌曲、快板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全民健康體檢、「兩免一補」、安居富民等惠民政策,牧民們都愛聽。
創新方式服務農牧民
如今,宣講隊出行和演出條件改善了很多,不僅有了演出車,很多鄉鎮也有了演出舞臺。
「牧民們的生活變好了,對宣講隊節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我們發現形式單一的理論宣講效果並不太好。」光其克·哈西巴特說,近年來,宣講隊創作了數百個節目,將理論、政策等內容融入節目當中。「比如歌曲《親戚》唱出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深情,《新疆,加油》致敬所有為疫情防控做出奉獻的人們,這些都是我們根據大家身邊發生的故事改編的,宣講的效果特別好。」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烏蘭牧騎」隊組織全員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十九大報告中與群眾生產生活有關的內容認真記錄下來,第一時間帶著創作的節目深入冬窩子,向廣大牧民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冬窩子宣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這裡的牧民居住分散,組織集中宣講難,我們只能一個定居點一個定居點地去喊,等人齊了已經是兩三個小時之後了。我們也不拿著小冊子去講大道理,就和牧民一起唱一起跳,唱累了、跳累了,大家一起喝著奶茶,說說最新的政策,聊聊今年牛羊的價格,問問糧油蔬菜的存量。」在「烏蘭牧騎」隊工作25年的宣講員達木東蘇榮說。
此外,宣講隊還變換了傳統宣講方式,「線下」出精品,「線上」送節目。
「今年因為疫情,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網上烏蘭牧騎』平臺,利用網際網路開展線上烏蘭牧騎服務,隊員們發揮文藝特長,創作了《平凡的力量》《新疆加油》《為了明天》等多種形式的優秀節目。同時這些節目還通過縣融媒體、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發布。」光其克·哈西巴特說,有的視頻點擊量高達數十萬。
半個多世紀以來,烏蘭牧騎宣講隊平均每年開展宣傳宣講160多場次,為數萬農牧民送去了黨的政策和法規。
「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這個獎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現在隊裡的人員增加到59人,以後我們會繼續做好紅色文藝輕騎兵,帶著理論宣講與文藝演出一起下鄉。」光其克·哈西巴特說。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這支「烏蘭牧騎」宣講隊,聽過的人都說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