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嘎拉
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充分肯定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再次指出:「烏蘭牧騎是內蒙古這個地方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接地氣,老百姓喜聞樂見,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既要通過文化市場發展滿足群眾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但烏蘭牧騎這種直接為老百姓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文藝活動永遠不會過時,要繼續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廣」。
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烏蘭牧騎事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準確認識和理解烏蘭牧騎這面紅色文藝旗幟,對於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精神、促進烏蘭牧騎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的認識和理解如下:
首先,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黨和國家肯定和稱讚烏蘭牧騎為「紅色文藝輕騎兵」「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什麼叫旗幟,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旗幟就是榜樣。
一、旗幟就是方向
烏蘭牧騎始終堅持貫徹執行黨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在社會主義文藝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這一根本問題上,把準了服務性質、找準了服務內容、創新了服務方式,60多年如一日,堅持了正確方向。烏蘭牧騎「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的性質決定,農村牧區是烏蘭牧騎活動的主戰場和永遠不能撤離的陣地,廣大農牧民群眾是烏蘭牧騎永久的服務對象。
紅色基因是烏蘭牧騎的靈魂。烏蘭牧騎的誕生,是黨的文藝路線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成功實踐,是傳承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的重要成果。1957年第一支隊伍誕生時就起名烏蘭牧騎「紅色嫩芽」,將忠於黨、服務社會主義的紅色基因融化到隊員血液中,將「紮根基層、服務農牧民」的紅色烙印,深深地印刻在烏蘭牧騎旗幟上,始終傳承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宣傳隊紅色基因,弘揚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跟黨走,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次觀看烏蘭牧騎演出,接見烏蘭牧騎隊員,提倡全國文藝界「向烏蘭牧騎學習」。江澤民同志題詞「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中,殷切期望烏蘭牧騎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為新時代烏蘭牧騎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應該說,在烏蘭牧騎60多年光輝歷程中,始終閃耀著社會主義文藝紅色基因磅礴力量,在烏蘭牧騎紮根基層、服務農牧民群眾的一切活動背影中,始終閃爍著社會主義文藝紅色底色。
在文藝創作上,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據統計60多年來,全區烏蘭牧騎創作了13200多個節目,有1100多個節目在自治區獲獎,230多個節目獲國家級獎項。其中,舞蹈《頂碗舞》《彩虹》、好來寶《打虎上山》《騰飛的駿馬》、歌曲《文化輕騎隊之歌》《草原兒女愛延安》《牧民歌唱共產黨》等一大批接地氣、謳歌黨、謳歌人民的烏蘭牧騎特色精品節目,幾十年來久演不衰,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二、旗幟就是形象
烏蘭牧騎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到烏蘭牧騎「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創作、創新」各個環節,融入到烏蘭牧騎全部活動中,用實際行動為全國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樹立了《紅色》形象。
烏蘭牧騎「紅色」形象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體現在紮根基層、服務農牧民群眾的精神風範上;體現在「隊伍短小精幹、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的服務方式上。烏蘭牧騎不受環境、場地等條件影響,隨時隨地為農牧民群眾演出,傳播新思想、弘揚主旋律,被稱之為「紅色文藝輕騎兵」;體現在堅守基層文化陣地的屬性上。烏蘭牧騎始終把旗幟鮮明講政治和弘揚主旋律作為烏蘭牧騎建隊方針,始終把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作為烏蘭牧騎隊員精神支柱,以強烈的責任意識,飽滿的精神狀態,始終堅守著黨的思想文化最基層陣地。
三、旗幟就是榜樣
在60多年發展歷程中,烏蘭牧騎積累了很多值得學習和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國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做出了榜樣。尤其是烏蘭牧騎獨有的縣級文藝團體可以複製的寶貴經驗,引起了全國各地的高度重視和學習借鑑。為此,多年來黨和政府、新聞媒體,大力倡導開展了向烏蘭牧騎學習活動。
1964年11月開始,人民日報等中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烏蘭牧騎先進事跡,向全國文藝界推廣烏蘭牧騎經驗。
1965年烏蘭牧騎全國巡迴演出時,各省市自治區都發出通知,要求本省文藝團體認真向烏蘭牧騎學習。
1982年12月,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批准的《六、五計劃》中,關於積極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邊境地區的文化事業時指出:在沒有劇團的縣、旗,要建立烏蘭牧騎式演出隊。
1983年9月,國家民委和文化部聯合在北京舉辦了由內蒙古、新疆、雲南等15省市自治區16個烏蘭牧騎或烏蘭牧騎式演出隊參加的文藝會演。
1997年8月,國家民委和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團隊表彰大會。15支團隊被授予《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稱號。其中,內蒙古5支烏蘭牧騎受到表彰。
2017年12月,中宣部發通知,要求全國文藝界向烏蘭牧騎學習,努力建設具有地域文化特點,深受百姓歡迎的文藝小分隊、文化工作隊等,打造更多「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60多年發展證明了一個真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中所說:「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文藝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從自治區層面上來看,烏蘭牧騎的創立和發展,是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一大創舉,是貫徹落實黨的文藝方針和民族政策的實踐典範。
一、烏蘭牧騎是享譽全國的內蒙古民族文化品牌。烏蘭牧騎概念中,包涵著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特徵。烏蘭牧騎深深紮根於內蒙古農村牧區這片沃土,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成為內蒙古家喻戶曉的文藝工作亮麗名片,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民族文化藝術品牌。成為內蒙古這道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二、烏蘭牧騎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寶貴文化財富。烏蘭牧騎精神和經驗,對於內蒙古各項事業均有普遍的啟示和借鑑意義。1965年2月開始,內蒙古日報等發表文章,介紹烏蘭牧騎經驗,號召全區宣傳文化系統向烏蘭牧騎學習。
1966年1月,烏蘭夫等自治區領導接見烏蘭牧騎全國巡迴演出全體隊員時在講話中,號召全區各行各業學習烏蘭牧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更好服務基層。
1983年12月,內蒙古黨委政府下發《關於開展學習烏蘭牧騎活動的通知》要求,在全區各條戰線、各行各業普遍開展向烏蘭牧騎學習的活動。
2018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又一次號召全區各行各業開展「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的基層綜合服務活動。全區各行各業組建「草原綜合服務輕騎隊」,深入基層,為群眾提供精準化服務。因此,今天的烏蘭牧騎這個名稱已經遠遠超出它本來的含義,已成為內蒙古各行各業服務基層、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代名詞。
第三,從烏蘭牧騎本身來講,在60多年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實踐中,為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蘊育形成了以「植根基層、情系群眾、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團隊精神為核心的烏蘭牧騎精神。烏蘭牧騎精神是烏蘭牧騎隊員的寶貴財富和巨大的精神動力。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那種艱苦創業的豪邁,為農牧民送歌獻舞的激情,為烏蘭牧騎藝術奮發進取的拼搏,為烏蘭牧騎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仍然激勵著每一個烏蘭牧騎隊員,鼓舞著全區所有的文藝工作者。
二、塑造了行業特點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這個光榮傳統的內涵,2017年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39號文件中具體表敘為23字:「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吃苦耐勞、甘於奉獻、團結拼搏、勇於創新」。將烏蘭牧騎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內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加快推進新時代烏蘭牧騎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三、創造了符合內蒙古實際,服務於最基層人民群眾的「隊伍短小精幹、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的獨特建隊方式。
四、取得輝煌業績,創造了內蒙古文藝發展史上的奇蹟。據統計,60多年來,全區烏蘭牧騎累計行程132萬多公裡,為基層演出36萬多場次,觀眾達2.6億多人次,創作節目13200多個。
五、一代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在烏蘭牧騎崗位上,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書寫著平凡的人生華章。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以接力棒形式,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傳承優良傳統,「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群眾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牢牢地堅守著社會主義文化最基層陣地,把青春年華獻給了烏蘭牧騎事業。因此,應該自豪地說,當一名烏蘭牧騎隊員,是光榮的,值得驕傲,應當得到尊敬。
六、為社會主義民族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創造性地探索開拓了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文化發展和服務途經;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到職能職責各個環節中,融匯到烏蘭牧騎的全部活動中;把隊伍短小精幹、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的特點,凝聚為烏蘭牧騎植根基層、艱苦奮鬥的建隊方針;形成了獨特民族神韻、生活氣息濃鬱、時代特徵鮮明、演出機動靈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烏蘭牧騎藝術風格;以促進經濟建設和改革創新作為服務基層的重心,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和途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把烏蘭牧騎建設成民族藝術人才和文化骨幹培養和成長的搖籃;「走下去」與「走出去」協調互補,使烏蘭牧騎在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代替的獨特作用。
以上所述充分說明,活躍在內蒙古大地上的烏蘭牧騎,60多年來,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以「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創作、創新」為職能職責,以深入基層,服務廣大農牧民群眾為使命和擔當,為普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民族優秀藝術,推動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烏蘭牧騎60多年實踐啟示我們: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我們的事業才能夠一往無前,蓬勃發展;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我們才能把握正確方向;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使我們的各項工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只有把「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理念,深深植根於各族人民的思想之中,才能凝聚起「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內蒙古烏蘭牧騎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