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過後,天氣越來越冷,真是一秒入冬的節奏!很多熱愛運動的小夥伴選擇將熱愛的運動項目逐漸轉向室內。在室內做運動,不科學的方法反而會加大運動帶來的損傷。如何有效避免冬季室內鍛鍊帶來的運動損傷是時候提上日程了。
據臨床資料統計,冬季運動鍛鍊,約25.8%的人容易傷到膝關節,20.6%的人踝關節容易受傷,17.7%的人會傷到腰部,小腿受傷佔比為10.4%,大腿及臀部受傷比例約8.9%,肩部受傷比例為8.4%。而不同的運動項目又有不同的損傷多發部位,如打籃球、打羽毛球最易傷膝、踝、腕關節;練瑜伽、做體操易傷腰、肩、膝關節;跳躍性較強的運動易傷及大腿及小腿後群肌肉等。
準備不充分易致損傷
冬季易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鍛鍊者的運動基礎、體質水平有關,也與運動項目的特點、技術難度以及運動環境等因素有關。其中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合理是損傷的常見原因:1.不做準備活動就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氣溫低,而熱身不夠很容易造成肌肉損傷、扭傷。2.準備活動敷衍了事,神經系統和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尚未達到適宜水平。3.準備活動的內容不得當。4.過量的準備活動致使身體功能不是處於最佳狀態而是有所下降。5.此外,不良的心理狀態,情緒低下,在畏難、恐懼、害羞、猶豫以及過分緊張時或因缺乏運動經驗、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也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運動損傷中,以打籃球、踢足球和打羽毛球造成的損傷較為多見,損傷常伴有踝關節的扭傷和跟腱斷裂。損傷發生後通常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出血和腫脹、活動障礙和功能受損和聞及撕裂聲。
運動損傷要正確處理
運動損傷後,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科學的處理方式?我們就拿常見的踝關節扭傷後表現為例,首先是需要制動。急性期處理要記住「POLICE」原則:protest(保護)、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包紮)、elevation(抬高患肢)。
休息時間為1周。關節護具佩帶的時間為6周~12周。傷後需要進行關節康復性訓練,恢復肌肉力量,以及關節的本體感覺。一方面是為了穩定關節,另一方面要避免再次損傷。
運動後最好別做這四件事
動作過猛:冬季氣溫低,在運動過程中動作生猛,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脊椎骨質增生等病症。
迎著風呼吸:冬季氣溫低,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大量冷空氣,對呼吸、消化器官產生不良刺激,有誘發和加重呼吸及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
運動後立即進食燙食:鍛鍊結束後,馬上進食過燙食物,容易發生消化道出血、便血等病症。
戴口罩鍛鍊: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因為怕冷、怕感冒而戴口罩鍛鍊,甚至戴口罩長跑,顯然很不科學。因為人在劇烈運動時,口罩把鼻子擋著,影響氧氣的吸入,容易使人產生憋氣、胸悶、心跳加快等不適感。
預防傷病記住五個小技巧
1.掌握規範的技術動作。對於預防腕、肩和踝關節處的損傷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2.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特別是幾個容易出現損傷的部位(手腕、肩關節、腰部、踝關節、大小腿等部位)。運動前做適當的保護性力量訓練,如膝關節靜蹲,踝關節提踵訓練。肩關節可以藉助彈力帶做揮拍運動也可以做肩關節外旋、內旋等動作,充分激活肌肉和神經。
3.身體如有不適立即停止運動。在身體疲勞或者已經有傷病,如輕微肌肉拉傷或者陳舊性傷病症狀加重,應停止運動,以免加重損傷。
4.運動後的牽拉和放鬆。大多業餘愛好者不重視運動後的牽拉和放鬆。充分的牽拉和放鬆不僅能促進乳酸排洩,消除肌肉酸痛感,還能減少損傷。
5.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對於肌肉反應較大的,如大腿和小腿可以佩戴護具。膝關節有陳舊性損傷的,可以佩戴護膝。除了護具,要適當用肌肉貼布和膠布。保護腕關節要用膠布固定,最大程度限制腕關節過屈活動。
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骨科手足外科 鹿亮
審核:曹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