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一朝天子若是成了他國階下囚,那就是尊嚴盡失,還隨時可能性命不保。但史上卻有這樣一位皇帝,敗軍之中為敵人所獲,敵方卻盛情款待,感動得他親臨去各處城池要求己方守軍獻城投降。未果之後被帶去了敵國,竟然還和敵方重臣成了莫逆,好吃好喝待了一年多,回來卻被自己人軟禁七年,然後東山再起,再登帝位。這就是歷史上頗為奇特的明英宗的戰俘生活了。
說起明英宗,這可以算是大明歷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位皇帝了。朱棣為大明王朝打下了堅實基礎,創立了一個盛世。到了英宗這裡,卻以一場土木堡之役的失敗讓這個帝國就此走向了衰落。這場戰役也令這位皇帝為敵方所俘,大明顏面盡失。但他個人卻是情商極高,在這樣的人生困局裡還能優哉地活下來,與敵方重臣成為好友,在被俘的那段日子裡,他還真是過得全不像一個戰俘。
土木堡之役發生公元1449年,熱血上湧的英宗皇帝聽了手下愛臣王振的鼓動,決定御駕親徵,誓要將一直騷擾大明邊境的瓦剌人打得再不敢無視天朝雄威。但打仗可不是靠一腔熱血就行的,完全沒有任何指揮作戰經驗的英宗,被瓦剌人打得一敗塗地,數十萬軍隊全部覆滅。這下,就只有跑了,然而養尊處優的皇帝就連逃命也是完全外行,跑不了多遠就被瓦剌軍隊抓了個正著。那時皇帝身邊已經就剩了一個太監一個錦衣衛了,可見這一場大戰明軍輸得何其慘烈。
瓦剌人抓著了明軍皇帝,一時間興奮不已。他們的太師也先打著奇貨可居的主意,殺豬宰羊地盛情招待這位戰俘皇帝。英宗本以為自己成了俘虜,命都可能不保了,哪知對方如此盛情款待,腦袋一熱,就被也先說軟了,擺出皇帝的架子跑到大同城門樓下命令守將獻城。豈知落魄的皇帝不如雞,更何況是投降賣國這樣的大事,英宗連著跑了幾個地方,無人答理。
於是,也先太師就請皇帝帶路,一路進攻直接打到了北京城。北京保衛戰打響了,太后孫氏領著一眾將領軍民,寧死不接受瓦剌人的要脅,另立了新帝,一直打到瓦剌人不得不退兵。這下英宗就徹底成了大明的棄子,他唯有跟著也先的軍隊一路去到了敵國。這一路艱難行軍,可以算是明英宗此生過得無比辛苦的日子了。也先倒是並不苛待他,但他說起來到底還是個敵國被俘皇帝,總不能真把他當神仙供著,他的處境還是頗為尷尬的。但這英宗打仗不行,處理人際關係卻是頂好,他深知自己眼下處境不妙,只能老老實實和敵軍搞好關係。
抵達敵國之後,他迅速結交上了重臣伯顏,這兩人好到什麼程度呢,伯顏把自己府上的侍女派去英宗身邊,衣食供給從未斷過,自己更是三天兩頭地去與英宗一聚,喝酒聊天玩說得不亦樂乎。在伯顏和也先等人的照顧之下,整個瓦剌都對這位大明被俘皇帝禮敬有加,國內的各種慶典活動也不忘邀請他出席。雖說大漠苦寒,住的帳蓬不及明朝皇宮舒適,但英宗在瓦剌的這段日子的確是與一個戰俘該有的處境相去甚遠。
他靠著自己的高情商,與瓦剌人融洽相處,以至於到了後來,瓦剌人想與明朝講和,要將英宗送還北京,伯顏還率家中人一起為他送行,別時老淚縱橫,依依不捨,並且送上了一應歸途所需生活用品。當戰俘當到了這個份上,那也算得千古罕見了。倒是回國以後,他的皇帝兄弟為了保住皇位將他軟禁在了宮裡,一關就是七年,嚴防死守一步不許出,且生活用度都常常捉襟見肘,這個日子可就反不如他在瓦剌人那裡過得自在了。不得不說這英宗也確實夠有韌性,這種情況下還給他等來了反擊之機,七年之後趁著兄弟大病, 一朝重登金鑾,再度稱帝,也算是罕見的一位傳奇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