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689,閱讀時間:約7分鐘
歷史提問
慈禧死後李蓮英還活了3年,沒了主子,他過得怎麼樣?
答: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11月15日,執掌晚清大權四十七年的「大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在留下了「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的遺言後病故。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晚清朝局,這下又是一場大震蕩。
當然,別看慈禧臨終前還念叨著「不得令太監擅權」,可之前的幾十年裡,晚清權力場上一位無比炙手可熱的人物,卻正是從1864年起伺候了慈禧太后大半輩子的「大太監李蓮英」。而隨著慈禧太后的病故,李蓮英,這位曾叫多少文臣武將打哆嗦的老太監,人生也到了拐點:先是被「新主子」隆裕太后降旨「傳奉龍馭上賓」,即在慈禧靈前護衛。慈禧「百日孝滿」後又「退居南花園養老」,幾乎轉眼之間,就「淡出」了權力中心。
而在晚清正史野史上,這位深受慈禧寵愛的「小李子」李蓮英,其「擅權」時的一樁樁「大事」「惡事」都十分火熱,今天還被各色「宮廷劇」花樣改編。卻唯獨他「淡出」後的人生晚年,相比卻十分低調。諸如「李蓮英死因神秘」之類的傳言,也從民國時代流傳到二十一世紀。某部「網絡評分九點七」的「歷史正劇」裡,慈禧去世後「失勢」的李蓮英,更是先被「晚輩」小德張胖揍,而後又悲戚戚上吊,悽涼的一幕,看得多少觀眾唏噓不已。
不過在真實的晚清歷史上,「淡出」後的李蓮英,別看沒了權,卻還真沒這麼慘。
慈禧去世後,六十歲的李蓮英,也從此在南花園裡過起了養老生活。雖然已經不是「總管太監」,但李蓮英「養老」的「南花園」,就是故宮西華門外南長街上的一處豪華園林,明代時還曾被叫做「咬春園」,出名的幽靜秀美。住在這裡的李蓮英,還使喚著「首領太監一名,太監七名」。在過了三年錦衣玉食的生活後,宣統三年(1911)正月,六十三歲的李蓮英病入膏肓,在給家人分過了財產後,於是年二月初四病故。
李蓮英去世後的第三天,隆裕太后就下旨,將李蓮英葬入「西郊恩濟莊之大公地」,並「賜以祭壇和治喪銀一千兩」,以「國家元勳」的待遇將其安葬。李蓮英的墓葬,也是修得豪華無比,就連墓頂的建築材料,都是用沙土、糯米、雞蛋來灌漿,周邊還調用了幾百禁衛軍保衛。整個工程包括了地下墓室與地上的院牆石橋祠堂,耗資高達兩萬兩白銀。就連遠在河南老家的「大清忠臣」,一年後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都派長子袁克定來弔唁。從喪禮到下葬,都堪稱是「風光大葬」。
比起李蓮英「前任」安德海「被砍頭」的結局,以及多少晚清政要們「垮臺慘死」的下場,在晚清「水太深」的朝堂上,李蓮英的這「人生終點」,非但不像電視劇裡那樣悽慘,反而可以稱得上幸運。為何會如此「幸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蓮英那至今常被津津樂道的「高情商」。
作為慈禧太后身邊的「小李子」,混跡晚清政壇「染缸」裡的李蓮英,「結仇」「結怨」自然不少。但叫多少王公大臣懼怕的李蓮英,更多的時候卻是個「識趣」的人。比如跟隨醇親王檢閱北洋水師時,他就乖乖捧著醇親王的菸袋跟在後面,和醇親王李鴻章都刻意保持距離,絕不爭這一刻的風頭。相關的地方大員,也休想能接近他。他能一直深受慈禧信任,憑的就是這「識趣」的做派。
甚至在處理與光緒皇帝的「複雜關係」時,李蓮英也把他的左右逢源發揮到極致。戊戌政變後,「光緒與慈禧」這對兒關係,那叫敏感無比。庚子國難時,慈禧帶著光緒健壯西逃,一路上受夠了「洋罪」,光緒帝晚上都凍得打哆嗦。但李蓮英卻趕緊抱了床被子給光緒帝,這一番情誼,也叫光緒帝念念不忘。「返京」後的光緒,也常念叨「若無李俺答(李蓮英),我活不到今天」。
而在慈禧太后撒手人寰時,長期左右逢源的李蓮英,其實也面臨著人生最大的危機:即將「掌權」的攝政王載灃,原本就對李蓮英十分痛恨,況且在晚清的「渾水」裡,李蓮英又涉足太深。但對這事兒,李蓮英其實早就在布局:慈禧去世前,他就主動結好隆裕太后,慈禧去世後,他更是主動讓賢,把自己的徒弟小德張推到了太監總管的位置上。這樣有隆裕太后護著,又有小德張照應,老邁的李蓮英也就躲過了各種危機,幸運全身而退。
甚至在「養老地點」的選擇上,都透著李蓮英的精明。當時的李蓮英,有多處宅子莊園,為什麼養老偏偏選在南花園?因為這樣既把自己放在「皇家」身邊,又放在隆裕太后眼皮子底下,等於背靠大樹好養老,順利尋了個善終。實事求是說,這全程算計操作,其中的「高智商」「高情商」,就算放在今天的各類「雞湯文」裡,都可以當做「職場教材」。
那麼問題來了,順利全身而退的李蓮英,真的能在南花園「歡度晚年」?其實,之後那三年的李蓮英,別看錦衣玉食,精氣神卻一年比一年頹廢。特別是從宣統二年起,更是動輒滿面哀愁。他為什麼會愁?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外間,流傳著種種傳言,最出名一條就是「光緒是李蓮英殺死的」。了解晚清殘酷政爭的李蓮英,又如何能不心驚肉跳?他臨終前給家人分財產時,就是強撐身體,在床上痛哭流涕。
不過,臨終前的李蓮英,也不止是愁「誰殺了光緒」這事兒,「分錢」時的他,叮囑家人最多的,就是要「謹慎持家」「注意時政」,一旦革命黨推翻了大清,大家一定要「做好退路」。伺候慈禧四十多年的他,其實比誰都明白:這大清朝沒幾天了。
後人說起李蓮英,常說起李蓮英的「高情商」「厚道」,確實,晚清旋渦裡的李蓮英,也算是一個「相對不錯」的人物。可對於大清朝的國勢來說,李蓮英也是「拆大清牆角」的人。作為慈禧的心腹,「厚道」的李蓮英,「斂財」也毫不耽擱。他與李鴻章袁世凱等「近代風雲人物」交往極多,每次「交往」都要發筆橫財——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上時,一次就賄賂李蓮英二十萬兩白銀。袁世凱僅在李蓮英母親喪禮時,就送了四十萬兩白銀的禮金。袁世凱的寶貝兒子袁克定,更和李蓮英的侄子拜了把子。這倆家,那是「親生的朋友」。
有這麼多「親生的朋友」,李蓮英的財也不少發,賣官鬻爵等破事也不少幹。以李蓮英家車夫林丙臣的話說:「在李府二十多年,什麼活也沒幹過,就是天天拉銀子」。李蓮英去世後,給家人們分了一通家產,卻還在皇宮大內存了三百萬兩銀子,最後全被隆裕太后「沒收」。其觸目驚心的財富,卻恰是晚清王朝「爛到骨頭裡的縮影」。
親身經歷這一切的李蓮英,到了生命彌留之時,又怎能不對大清朝的「國運」門清。確實,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震撼中國歷史的辛亥革命爆發,「爛到家」的清王朝徹底亡國。李蓮英的風光與悲傷,留給後世的,不止是種種「歷史之謎」的猜測,更是「腐敗亡國」的真理。
參考資料:蔡世英《清末權監李蓮英》、《德宗遺事》、張鳴《金牌管家李蓮英》、金煜《做人厚道的李蓮英》、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李氏家譜》
原標題:《慈禧死後李蓮英還活了3年,沒了主子,他過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