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王小雲(化名)在家中脫下衣服,對著行動裝置拍照。2020年4月26日,王小雲的家屬告訴新京報記者,孩子說在玩《迷你世界》時,有人教她拍攝和發送隱私照片,並囑咐「不能告訴媽媽」。
王小雲提到的《迷你世界》,是一款針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沙盒遊戲。去年,《迷你世界》通過官方微信發布文章稱,已有「上億青少年用戶」。
這款以「鍛鍊青少年三維空間思維,開發想像力和認知能力」為宣傳語的遊戲,因出現涉黃及色情誘導信息,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
4月7日,遊戲方發文稱進行整改。但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整改後的《迷你世界》仍沒有阻斷涉黃地圖。
有些地圖的留言板出現色情文字,還有些地圖為迎合涉黃內容,搭配了窗、椅子等道具。
有人會在遊戲中留下QQ、微信號,引誘玩家進入涉黃QQ群。群中,常常有網友向女性索要私密照片,並發布色情視頻和動圖。新京報記者以女性身份加入一個涉黃群時,一名網友直接索要裸照。
涉黃信息頻現背後,暴露出未成年遊戲平臺在審核方面的漏洞。新京報記者發現,遊戲中一些與涉黃信息相關的高頻詞,如「聊汙」、「互看」等關鍵詞,並沒有納入遊戲敏感字系統。
即便遊戲方稱「已通過多重手段對有害信息篩查」,但遊戲中的涉黃信息並未得到有效封禁,通過遊戲被誘導至涉黃群的鏈條,也沒被徹底斬斷。
全文4590字 閱讀約需7分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聲稱整改的迷你世界,仍有涉黃內容。視頻來源:新京報X調查
4月24日,《迷你世界》一地圖的大量留言板,記錄著黃色小說情節。遊戲截圖
針對青少年的遊戲頻現涉黃信息
打開遊戲,屏幕上出現了「卡卡」和「妮妮」兩個角色,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王小雲輸入出生日期後,選擇了「妮妮」。
幾個月前,王小雲下載了《迷你世界》。這款高度自由的沙盒遊戲,由深圳市迷你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於2015年12月26日發行。
第一個遊戲任務,是採集木頭。角色手持斧頭,站在由無數方塊組成的森林中,玩家可以通過伐木,製作工具箱。也可以播種耕地、採集礦石、建造房屋和城市。
王小雲操控角色,在遊戲裡鋪設了巖石,並在上面蓋了幾棟建築。她在其中一棟建築前,放置了一塊留言板,並在上面寫了「歡迎光臨」。
一切就緒後,她把這張地圖上傳分享,其他玩家便可以通過聯機,進入王小雲創造的「世界」,與她在遊戲中進行互動。
這種具備創造功能的遊戲方式,為《迷你世界》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兒童玩家。遊戲官方微信號去年發布文章顯示,這款遊戲已有「上億青少年用戶」。
高三學生謝塵緣的弟弟、妹妹,也是《迷你世界》的忠實粉絲。弟弟已經上小學,妹妹剛上幼兒園,為了和他們一起玩遊戲,今年3月份,謝塵緣下載了《迷你世界》。
玩了沒多久,遊戲中出現的一些畫面,令謝塵緣憤怒又驚訝。一張地圖裡,十餘個留言板上,寫著與性愛有關的文字。評論區,也充斥著許多有關性暗示的內容。
4月8日,一張名為「找對象」的地圖中,製作者在一棟建築內的12個留言板上,留下了性暗示文字,並搭配了床和椅子等道具。遊戲截圖
「絕大部分玩家都是未成年人,去投放這類信息,是絕對不可饒恕的。」4月2日,謝塵緣在視頻網站發布視頻,實名舉報《迷你世界》涉黃。
4月7日,《迷你世界》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宣布暫時關閉地圖評論區,並表示已查封、處理數千個違規帳號。
然而,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遊戲整改之後,遊戲裡的色情信息並未消除。4月8日,記者通過遊戲的聯機大廳,進入一個名為「找對象」的地圖中,其中12個小告示牌上,均寫有色情文字。
另一個地圖的告示牌上,也出現了大量涉黃信息。記者了解到,這張地圖創建於3月18日,目前下載量已達19.4萬。創建者在介紹欄提示,「請不要舉報」。
10歲的玩家張小明(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班裡很多同學都在玩這款遊戲,便下載下來,他也常在聯機界面看到一些「比較色情」的房間和評論,「刷新幾次就能遇到」。
這些涉黃地圖,大都通過留言板和信紙,以文字形式表現色情內容,有的會搭配場景,提供椅子、床等道具。
創建者大多會設置標牌,提醒玩家不要舉報。有的作者,會將類似場景隱藏在封閉的空間內,玩家需要輸入「保證不舉報」的文字信息,才可傳送進入。
多名涉黃地圖的創建者提到,製作這樣的地圖,是為了在遊戲中「漲粉」。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他們會「承諾」說,如果粉絲達到一定數量,將會持續更新色情內容。
從遊戲「涉黃房」誘導到涉黃群
一些青少年在遊戲中瀏覽色情地圖後,可以通過地圖內的留言板,加入到涉黃QQ群組。在一些群主的誘導之下,青少年們面臨暴露隱私的風險,很容易成為色情活動的受害者。
上述5歲女童的家長告訴新京報記者,有一天,孩子脫了衣服,對著行動裝置拍攝。在母親詢問下,女童提到,《迷你世界》中有人教她拍攝、發送隱私照片,還囑咐她「不能告訴媽媽」。
謝塵緣向記者提到,他此前在涉黃群潛伏時也發現,有成員會向他人索要私密照片,並發布到群裡。新京報記者在一個相關的涉黃群發現,有群員發布疑似女童私密照。
謝塵緣發布《實名舉報迷你涉黃,假裝少女收集罪證》的視頻,在「B站」已有300萬的播放量。網站截圖
謝塵緣曾偽裝成12歲的少女,通過《迷你世界》評論區的QQ號,加入一個涉黃群組。剛進群,一名網友便加他為好友,並要求他發裸照。「真的有噁心的人,在裡面去誘騙未成年人。」
《迷你世界》評論區在整改、關閉前,曾充斥大量類似的涉黃QQ群信息。一張名為「選姐姐」的地圖評論區,多數評論在描繪色情場景,還有評論者留下QQ號,聲稱要找「汙女」。
謝塵緣曾通過遊戲評論區的QQ號,加入多個涉黃群。4月6日,他將發現的涉黃群全部舉報。但這些群遭舉報被封禁之後,很快便會再次建立。
其中一個涉黃群的聊天信息顯示,他們的「主群」因遭舉報而被封禁。名為「小丑」的管理員並不介意,他表示將再次建群。「封群這種事,我見過五六次了。」
4月8日,新京報記者根據謝塵緣提供的群號,進入一個名為「書屋審核群2」的QQ群。該群於4月6日建立,共有50餘人。QQ帳號信息,男性的群員佔59%,「00後」佔65%。
群主發布的公告提到,群員想要進入「主群」,需要在《迷你世界》的評論區發布一段涉黃內容,內容大意為,加入某某群可以瀏覽涉黃信息、參與色情活動。
部分群員喜歡索要女性的私密照。記者所用QQ號,性別信息顯示為女性。進群後,多名群友添加記者為好友,提出想要「聊汙」、「互看」。其中,「互看」指雙方互發私密照片,「聊汙」則表示雙方通過文字聊天的方式,進行性幻想等活動。
4月初,謝塵緣在聯機地圖中發現,有人在遊戲中誘導玩家添加QQ、微信,並提出「互看」。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與群內多人聊天發現,這些要求「互看」、「聊汙」的QQ用戶自稱的年齡,從12歲到20多歲不等,均為男性。一名自稱群內「元老」的成員稱:「已掌握群裡30%的女性圖片。」
「樹汙」的管理者在等待《迷你世界》的評論區再次放開。當有群員談起群裡「妹子少」,群主「049」說:「最近掃黃比較嚴重,忍一忍吧,等迷你地圖評論能發了,還缺妹子嗎?」
失效的有害信息審查
讓隱藏在網際網路背後的「色情暗網」有機可乘,暴露了遊戲平臺的管理漏洞。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對於遊戲中出現的評論和信息,遊戲平臺負有監管責任,應嚴格防止遊戲成為色情活動的招攬平臺。
4月中旬,《迷你世界》曾通過媒體發文稱,已通過多重手段對有害信息篩查。「2019年,升級安全審核系統和詞庫過濾篩查功能,覆蓋動態評論、聯機房間、地圖黑板、留言板、信紙、字牌等各個板塊的內容」。
《迷你世界》在相關文章中稱,遊戲團隊組建了由內容審核、客服等組成的「百人團隊」排查內容。該遊戲團隊稱,審核效率「提升十倍」的新版內容審核系統,目前已上線試運行。
新京報記者在遊戲中測試發現,「色情」等關鍵字被納入了敏感字,無法在遊戲的告示牌上輸入,但另一些與涉黃信息相關的高頻詞,如「聊汙」、「互看」等關鍵詞,並沒有納入其敏感字系統。
遊戲的審核系統仍顯得效果有限。創建者通過拼音、形聲字等方式,可輕易替換掉敏感字。
《迷你世界》遊戲場景。圖片來自遊戲官方網站
「若此色情信息持續在平臺出現,家長有權將遊戲平臺起訴至法院。」朱巍認為,《迷你世界》等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遊戲平臺,有更大義務對色情信息進行嚴格監管。
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重點提到了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網絡信息內容專欄、專區和產品。
朱巍提到,遊戲平臺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戶上傳信息表現出來的形象、內容以及表達意圖,都具有監管責任,面向未成年人的,更需要嚴格審核。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產生性聯想的以及可能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的不良信息,都應嚴格被禁止。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律師葉竹盛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迷你世界遊戲中,玩家自建地圖出現的篇幅短小的色情文字和場景,難以被認定為刑法上的淫穢物品,但屬於網絡上涉及色情、低俗的違法信息,應由網信部門和遊戲平臺予以打擊和處理。
對於在QQ群傳播色情音視頻、文字書刊等淫穢物品的行為,葉竹盛表示,達到一定數量的,將構成犯罪。具備牟利功能的,構成傳播淫穢物牟利罪。向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傳播淫穢物品的,更屬於從重處罰情節。
實名認證漏洞背後:青少年的模仿、沉迷和充值
除了涉黃內容,《迷你世界》聯機大廳一些玩家自建地圖中,還存在與暴力行為相關的內容。
在一張名為「欺負妹妹」的地圖中,新京報記者發現,房主在遊戲扮演妹妹,其他玩家扮演哥哥、姐姐,對妹妹進行懲罰。
地圖中專門設置了「妹妹懲罰室」。玩家可以將「妹妹」關進小黑屋,也可以用多種道具毆打妹妹。
北京凝愛兒童教育諮詢中心首席心理專家餘偉對新京報記者稱,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因此兒童、青少年會對遊戲、電視、動畫片中的一些危險行為進行模仿。
此前,河北省邯鄲市一對兄妹,曾從家中四樓樓頂跳下受傷。4月2日,孩子母親傅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兒子近期經常玩《迷你世界》和《和平精英》兩款手遊,女兒醒來後曾對她說,「哥哥告訴她遊戲中從樓上跳下不會摔傷,便拉著她的手從樓上跳下。」
傅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兒子私自背下了父親的身份證號,在遊戲中完成了實名認證。
事發前一天,傅女士發現兩部手機上有多個消費提醒,總金額達800多元。充值記錄截圖顯示,兩兄妹在《迷你世界》遊戲中購買了迷你幣,消費日期為3月21日。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許多青少年為了繞開遊戲相關限制,會通過家長的身份信息進行實名制登記。一名15歲的玩家說,很多同學都會用家人的身份證進行認證。
多名家長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孩子曾通過父母的身份證註冊帳號,繞開青少年消費保護措施,因為孩子知道家長的支付密碼,短時間在遊戲中消費大量金額。
一名受訪者向新京報記者表示,4月初,他的妹妹在《迷你世界》花費了1200餘元,目前,其仍在聯繫《迷你世界》,要求對方退款。
《迷你世界》發布的實名認證指南。圖片來自遊戲官方網站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迷你世界》曾對「實名認證」及「充值」做過相關規定。遊戲中,一則名為「實名認證」的通知提到,「根據國家規定,未完成實名認證只能通過遊客模式體驗遊戲,累計體驗1小時後不能繼續遊戲」。
但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迷你世界》並未嚴格執行實名認證。4月26日,記者以遊客模式登錄遊戲,體驗1小時後,遊戲依然繼續,不僅可自由進出聯機房間,還可以在地圖中與他人溝通。
上述通知提到,遊客模式不可充值,但記者通過遊客模式,在遊戲「裝扮」界面中,順利完成了充值。這些操作意味著,即便沒有進行實名認證,玩家仍然可以體驗遊戲、充值。
新京報記者 張熙廷 樊朔 實習生 王亞會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王巍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