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感覺生活在農村真的挺有趣,因為可以從老人口中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看似不科學,其實都是老一輩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像今天的這句「家有千擔糧,不餵癟嘴貨」就蘊藏著兩個道理,小面小捌就帶大家仔細品味這句俗語的含義。
「家有千擔糧,不餵癟嘴貨」的含義一:
這裡的「癟嘴貨」並不是指的雞,而是指的我們常見的鴨子和鵝,以前在農村經常能看到一些襲擊家禽的動物,比如黃鼠狼、蛇等等,每逢夜幕來臨以後這些動物就會專挑戰鬥力較弱的雞來偷襲,此時主人一般都會在養雞的同時專門飼養幾隻鴨子和鵝,這是因為鴨子和鵝的體型較大、戰鬥力強,能夠阻止外來動物襲擊小雞,按道理來說鴨子和鵝應該會受到主人的喜愛,但是還是有人不喜歡餵養,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首先要從鴨子和鵝的食量來說,鴨子和鵝的體型龐大,對食物的需求也比較多,它們一天的食量要趕4隻雞左右,主人在自家田地餘糧不多的情況下只能購買飼料來餵養,這無形之中就給主人增添了許多開支。而鴨子和鵝即使在吃飽的情況下也並不一定像雞一樣每天下蛋,到最後入不敷出,肯定不討主人的喜歡。
另外鴨子相對於雞來說比較髒,腥味較大,每天從早到晚呱呱叫個不停,這對於寧靜的農村來說無疑是一大噪音,所以人們寧願多餵幾隻雞也不願意餵養鴨子和鵝,固有「家有千擔糧,不餵癟嘴貨」的農村俗語。
「家有千擔糧,不餵癟嘴貨」的含義二: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一層深意,批判的是那些不務正業、不努力奮鬥,一心想著啃老的年輕人。其實這個社會很多所謂的「啃老族」、「月光族」,這些人一點都沒有責任感,整天不思進取,總想著吃喝玩樂,沒錢時就把手伸向父母,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為了我們整日勞累、含辛茹苦的那份心,他們從來不曾體會,對於這種人一定不要溺愛,不要慣著他們,要讓他們學會進取,要讓他們懂得只有利用自己的雙手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財富。
其實我感覺老一輩口中的這句「家有千擔糧,不餵癟嘴貨」還是挺有道理的,無論是從家禽餵養,還是從啃老族這個深層意思來看,都是值得人們去反思的。朋友們,你們對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