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2021-01-09 人民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0周年。70年前的1945年,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戰勝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同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飽受磨難的臺灣同胞終於擺脫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實現了兩岸同胞的骨肉團聚,譜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的悲壯詩篇。

一、臺灣同胞抗日的基本特點和歷史經驗

19世紀70年代,剛剛走上明治維新之路的日本,很快就確立了「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68年明治天皇御筆信《宣揚國威辰翰》)的侵略總方針,積極對外侵略擴張。1874年,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悍然派兵侵略臺灣。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並賠償白銀2.3億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難以容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後來的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隨後,日本在臺灣開始了50年殘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佔臺灣50年,臺灣同胞前赴後繼地反抗了50年。50年間,臺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最後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充分反映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臺灣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鬥爭。日本侵臺之初,即遭到臺灣人民的頑強抵抗,其慘烈「遠足以震動天下,俾薄海內外聞之,知中國固大有人在,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第330頁,九州圖書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由於日本殖民者的殘酷鎮壓,20世紀20年代以後,臺灣同胞的反日運動更多地轉向了非武裝鬥爭,先後有新民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抗日愛國團體或人士提出爭取臺灣地方自治、進而達到「民族解放」的運動;有臺灣人民在思想文化乃至生活等各個領域反對皇民化的鬥爭等等。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匯入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滔滔巨流之中。由在祖國大陸臺胞組織的臺灣各革命團體聯合組成的臺灣革命同盟會,以「為保衛祖國,為收復臺灣而奮鬥」為宗旨,為「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之統治,爭取臺胞之自由解放」,積極進行收復臺灣、復興中國的活動;抗戰期間唯一由臺胞組成的具有正規軍編制的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高舉「保衛祖國,收復臺灣」大旗,奮戰在江浙閩,在對敵策反宣傳、醫療救護、生產建設、巡迴慰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為難得的是,有5萬多臺灣同胞歷經艱險,從臺灣輾轉回到祖國大陸,追尋延安燈塔走向抗日戰場,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做出了重要貢獻。

2.湧現出了一大批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英勇鬥爭的抗日先賢。1895年,在中日已經籤約,割讓臺灣已成定局,清廷駐臺官員紛紛內渡之時,劉永福黑旗軍在外無援助,內部糧餉極為匱乏,敵我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鬥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大大鼓舞了全臺民眾的抗日鬥志。徐驤、姜紹祖、吳湯興、胡嘉猷、傅德星等抗日義軍與黑旗軍和新楚軍相互策應,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與臺灣共存亡」,傷亡殆盡,極為慘烈。從1895年6月到10月,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留在臺灣的清軍官兵和臺灣義軍不畏強暴,英勇抗敵,歷經大小百餘仗,前後持續5個多月,打死打傷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九親王以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在內的日軍3.2萬餘人,比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傷亡人數多出將近一倍,在臺灣史和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初期的抗日武裝鬥爭被基本鎮壓後不久,臺灣人民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剝削和凌辱,又奮而掀起了長達20年的抗日武裝鬥爭。以「抗日三猛」簡大獅、林少貓、柯鐵為代表的抗日義軍為「回復清政」在全臺各地連續攻擊,給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擊,用鮮血和生命表明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同盟會員羅福星以「驅逐日人」、「光復臺灣」為號召,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義秘密發展革命組織,積極準備發動起義,以「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為「恢復臺灣」,餘清芳、羅俊、江定等領導噍吧年起義,殺死日本駐臺官吏數十人。為保臺護臺,臺灣同胞不怕流血犧牲,同仇敵愾,譜寫了一首首抵抗日本侵略的悲壯詩篇。

20世紀20年代之後,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林獻堂、蔡惠如、蔣渭水、蔡培火、謝春木等人發動並領導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日民族運動。臺灣傑出女性革命家、臺盟首任主席謝雪紅領導臺灣共產黨克服種種困難,團結島內工人、農民、青年共同開展抗日鬥爭,「驅逐日本殖民者」。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領導霧社起義,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慘烈的鬥爭,最後全族幾被屠戮殆盡。這種不屈不撓與日軍抗戰到底的精神,「使日軍感到無比的驚駭」,宣告了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原住民「理蕃」、「日化」政策的破產,向世人昭示了即使日本已經殖民臺灣35年,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仍然「牢不可破」。抗戰爆發後,臺籍革命烈士、臺盟盟員林正亨,臺盟先輩李偉光、李純青,臺籍抗日誌士宋斐如、楊誠、馮志堅、沈扶、黎舒林、李煥之、朱天順等,紛紛奔赴祖國大陸抗日戰場,或親上戰場與敵人廝殺,或開設醫院開展地下工作,或以筆為武器,或在敵後積極從事抗日活動,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中華兒女共御外侮、寧死不屈的光輝篇章。

3.武裝鬥爭和非武裝鬥爭相結合,前赴後繼,從未間斷。在被日本殖民的50年時間裡,臺灣同胞從來不甘心做亡國奴,從來沒有停止回歸祖國的努力。先有慘烈的武裝鬥爭,再有爭取「地方自治」,爭取臺灣「回復祖國」的新聞、教育、文化、工農運動等非武裝抗爭。抗戰爆發後,臺灣同胞的反日活動與祖國大陸的抗日鬥爭相融匯,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直至迎來臺灣光復。50年的反日鬥爭,臺灣同胞抗日意志極為堅決,民族意識極為強烈。這一點,就連日本殖民者也不得不承認: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之根本起源乃係於他們原是屬於漢民族的系統,「民族意識牢不可拔……故其以支那為祖國的情感難於拂拭,乃是不爭之事實。」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日本50年的皇民化努力,就在這一刻被風吹走,煙消雲散。

臺灣同胞50年的抗日鬥爭史,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一是艱苦卓絕、持之以恆的反日鬥爭是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二是臺灣民眾強烈的祖國意識,為臺灣回歸祖國的提供了強大民意基礎,是海峽兩岸最終和平統一的根本保證;三是多種形式的鬥爭,使日本殖民者顧此失彼,有力支援了祖國大陸的反日鬥爭。臺灣同胞在反日鬥爭中凸顯出來的中華兒女的英雄氣節,與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一脈相承,激勵著海峽兩岸同胞度過了艱苦的歲月,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臺灣同胞抗日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思考

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那段氣壯山河、催人淚下的悲壯歷史,那段使人感慨萬千,令人唏噓不已的壯麗詩篇,給我們許多啟示,予我們以深深的思考。

1.臺灣人民具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透過歷史的風雲,我們可以看到,黑旗軍和抗日義軍協同抗敵、傷亡殆盡的悲壯慘烈,日軍據臺之後抗日義軍長達20年的堅決抵抗,用鮮血和生命「回復清政」、「恢復臺灣」的堅強意志和強烈祖國意識。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文化協會「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的啟蒙努力,臺灣民眾黨「以農工階級為基礎」促進民族覺醒、達成「民族解放」的反日鬥爭,臺灣眾友會「奪回臺灣歸還支那而擺脫日本人的暴虐統治」的積極鬥爭。在民族陷於危難的緊要關頭,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一道,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同生死共患難,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為抗戰的勝利、臺灣的光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臺灣人民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頌揚。

2.兩岸同胞休戚與共,命運息息相關。正如許多臺灣志士所言,「祖國的命運,亦臺灣的命運,祖國存,則臺灣亦存」;「待祖國強大之秋,當時臺灣才有回覆之日。待中國有勢力的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皇之秋」。臺灣被日本侵佔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結果,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而進行的鬥爭是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團結奮鬥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兩岸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是激勵中華兒女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奮發進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3.加深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兩會」共進行了11次會談,籤署了23項協議,達成一系列共識。特別是籤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經濟合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已經形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回首臺灣光復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曲折歷程,我們深感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共同維護。面向未來,兩岸同胞要共同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先輩孜孜以求的光榮夢想,理應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

三、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前,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經貿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格局。維護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的共識。大力宣傳臺灣同胞抗日鬥爭史實,加深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兩岸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累積互信,增進共識,一定能夠共創雙贏,共享成果和收穫。

2.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經過兩岸同胞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近年來,雖然「臺獨」分子妄圖以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理基礎,但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條款》的確鑿事實不容改變;雖然臺灣回歸祖國以後兩岸長期分離,但是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在歷史和法理上具有堅實的基礎,不容任何人置疑和撼動。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體學習會上指出,「要推動海峽兩岸史學界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通過兩岸共同書寫那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鬥爭史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增進兩岸同胞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3.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努力。兩岸同胞同宗同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前來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臺灣各界代表人士強調:「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兩岸同胞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加強溝通,加深感情,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和互信,實現心靈契合。兩岸同胞團結協作,合力共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

70年前,兩岸同胞共同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70年後的今天,兩岸關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節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歷史賦予了兩岸同胞新的期望,向兩岸同胞發出了新的呼喚。我們期盼,兩岸同胞通過共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維護抗戰勝利成果,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共同致力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實現「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美好未來。

(作者:臺盟中央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李豔玲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的啟示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連日來,兩岸同胞以多種方式紀念臺灣光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這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蘊涵深刻啟迪。透過歷史風雲,可以看到,臺灣的命運從來都與祖國緊密相連,臺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 「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在南京開幕
    /a/20201025/c12019da2593442ead4f669cfd14e42e.shtml   今天(10月25日)上午,由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與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
  • 臺灣高山族同胞痛批《臺灣論》歪曲抗日史實
    新華網臺北3月1日電(記者陳斌華範麗青)美化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的漫畫書《臺灣論》激起臺灣各界民眾的義憤。今天台灣數位高山族知識分子召開記者會,駁斥小林善紀的《臺灣論》歪曲原住民抗日史實,企圖藉此書重溫帝國主義舊夢,並譴責少數臺灣人附合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論。
  • 「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八廳「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第一展區的一個玻璃陳列櫃前,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一邊指著陳列櫃中的史料原件和複製件,一邊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我特別希望臺灣同胞都能看到,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 臺灣光復75周年前夕,臺灣畫家、抗日烈士後人羅秋昭發憂思:無視...
    在「文化臺獨」以及「去中國化」的驅動之下,「臺獨」分離勢力希望抹去對臺灣光復的記憶。事實上,民進黨的相關舉措,在相當程度上也已經產生了忘卻歷史記憶的效果。    「這些抱持『奴才史觀』、失去民族精神的人,企圖在文化、教育和思想領域割斷臺灣人民的兩岸歷史連結記憶,誤導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國族認同,都應受到兩岸同胞唾棄。」
  • 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的啟示
    ■ 吳亞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0月23日   第 02 版)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10月22日在北京舉行。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連日來,兩岸同胞以多種方式紀念臺灣光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 望海樓: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的啟示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10月22日在北京舉行。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連日來,兩岸同胞以多種方式紀念臺灣光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這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蘊涵深刻啟迪。
  •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在京舉行——讓歷史告訴未來
    原標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在京舉行——讓歷史告訴未來「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勝利成果之一,我們必須要對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給予高度的評價。」散落在全臺各地及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量與臺灣同胞抗日相關的遺址、遺蹟,既是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重要載體和見證,也是日本對臺灣進行侵略和殖民統治罪行的鐵證,為今人及後代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最直觀、最感性的實物資料。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連續苦戰之後,斷餉缺械,劉永福派人回大陸求援,清政府不但不救濟,反而將內地募款扣留,並下令封海,斷絕對臺增援,劉永福領導的保臺抗日失敗告終。 柯鐵虎(1875—1900),抗日三猛之一,臺灣嘉義人,本名柯鐵。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鐵國山抗日基地。數千義軍勇猛無比,日軍瘋狂報復,3萬臺灣同胞慘遭日軍殺害。
  • 金甌無缺|在國博看了這個展,才體會到臺灣同胞對「光復」二字的...
    陳儀在受降儀式上簽字時用的毛筆原件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主官陳儀在受降儀式上簽字時用的毛筆、臺灣老兵何文德的「想家」夾克衫、反映清代臺灣島民俗的長捲動畫……主題展上,一件件珍貴文物和歷史文獻,生動講述、記錄著臺灣同胞反抗日本入侵和殖民統治、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奪取偉大勝利的歷程,吸引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三、辛亥革命影響下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的歷史意義    在辛亥革命稍前和之後,受革命思想的影響,臺灣少數民族與臺灣革命志士一起為「驅逐日本、恢復臺灣」的目標而奮鬥。因而,參與辛亥革命影響下的抗日武裝起義既是少數民族抗日鬥爭的繼續又有區別於之前反壓迫的武裝鬥爭。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統一不是選擇題,是歷史的趨勢
    他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我們要致力於傳播歷史真相,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的這段歷史。父母雙親從臺灣到大陸參加抗日鬥爭的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發表演講說,父親曾說在大陸抗戰6年幾乎沒有睡過床。我們從前輩身上能學習的就是勇敢地繼續前進,要在臺灣喚起被民進黨蠱惑欺騙的臺灣人心底的中華民族的忠魂良知。臺灣和大陸統一不是選擇題,是歷史的趨勢。
  • 兩岸各界代表:紀念臺灣光復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我們要銘記臺灣同胞抗日歷史,深刻認識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光榮,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歷史榮耀。兩岸同胞要牢記臺灣光復歷史,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捍衛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
  • 臺灣舉行「七·七」抗戰爆發83周年紀念大會,馬英九:臺灣抗日史不...
    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在這一天,舉辦紀念大會,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出席活動。除了細數臺灣抗日歷史,馬英九更再次談及自己曾炮轟李登輝出賣臺灣。與會者強調,如今民進黨當局所謂「去中國化」的種種行徑,妄圖湮滅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而想要臺灣永續發展,就必須認識歷史,尊重歷史。
  • 臺灣人民共產黨舉辦抗日追思活動 現場播義勇軍進行曲
    【觀察者網綜合】據香港中評社31日報導,臺灣人民共產黨30日在臺南市玉井舉辦1915年噍吧哖大屠殺抗日追思活動並發和平宣言,強調抗日是兩岸共同歷史,期待擦清歷史的鏡子,完成兩岸和平統一,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活動在玉井的噍吧哖紀念公園舉行,約有近300人參與。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據不完全統計,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有5萬多名像楊美華一樣的臺灣愛國同胞,冒著生命危險,間關萬裡,衝破封鎖,潛歸祖國大陸,積極投身抗戰洪流,與大陸同胞並肩作戰。然而,臺灣光復70多年來,這段血與火的歷史長期被臺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刻意曲解。歷史不容歪曲,事實豈能抹殺。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四十周年
    《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布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臺灣回歸祖國、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其要點是:    (1)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這是我們與臺灣當局「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新華社發   《告臺灣同胞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民主黨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組織機構對臺灣發表的公開信,被視為是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政策文件,其在中國歷史上總共發表五次。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舉行
    本報訊(記者孫金誠)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舉行。本次展覽由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編撰。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陳舒、石龍洪、劉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8日在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有記者請發言人介紹近期大陸方面隆重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相關情況,並詢問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舉辦這些紀念活動有何重要意義。朱鳳蓮作上述表示。
  • 王睿:郝柏村離世,國民黨抗日敘事在臺灣的終結
    然而,國民黨民族意識遺留與臺灣本土的中華民族意識有別;後者自1895年的抗日臺胞以來,經蔣渭水而至陳明忠等人,一脈相系。其中,抗日敘事是兩者的共同話語;但前者參雜了較多的反共元素,以及不完整、不徹底的反殖意識。 郝柏村常以「抗戰老兵」自稱,從政治角度來看,他對國民黨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臺灣宣揚抗日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