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80年代初在縣城初中就讀,直至高中畢業,就是八十年代中後期了。50元在80年代初期值多少錢呢?夠高中生一個月的生活費嗎?或者說,40多年前的50元值多少錢?讀個高中一月生活費夠嗎?
如果說有人在80年代初讀高中,他一個月的生活費是50元,估計現在的學生都會說,這也太少了吧?肯定不夠。
如果我說,我曾經一月5元不到,你可能更不相信。那個年代,小學5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糧食由家長一次性把穀子送到糧站,自己領回一張谷票就可以去縣城學校報到了。生活費就是每天三餐的菜錢,每餐5分,一天1毛5,一個月4塊5就夠了。
而在農村讀,就交米,學校統一蒸飯,各班用木桶裝扛回教室分,菜大家只能從家裡帶,學校不提供熱菜,學生們為了讓菜能保存多天,一般都是帶蘿蔔乾、辣醬之類的鹹菜,家裡也常備,只家境好點的好有一點臘肉或魚乾等。那時是單休日,而學校一般周三最後一節課後,寄宿生可以請假回家帶菜,以續下半周的生活。家裡的爸媽也一般會早早準備妥當。
八十年初仍是計劃經濟的年代,國民大多數都很窮,老工人一月工資收入也難超過50元。那時物價便宜,但什麼都要憑票購買,生病就醫是公費醫療,米、面也就一毛多一斤,憑購糧證到國營糧店購買,叫排價,蔬菜也只幾分錢一斤,連土雞蛋才二、三分錢一個;單位住房和生活用水、用電只有城裡用上了,也不要錢,農村還是點煤油燈,50元錢完全能養活一大家子人一二個月呢,甚至大半年。
那時的農村還有在實行生產隊的,那個時代農村是計工分,城鎮戶口上班是工資,工資高的不過三十多元,剛進單位的人工資第一年是24,第二年27,第三年才有可能加到2 9元。
一個農村家庭一年的工分總收入也往往只有幾十元錢,社員手裡有二十多塊錢就能過個好年——雞、肉、菜自備的多。對了,大人給小孩的"壓歲錢"通常都是五分、一毛,兩毛的都少,後來單幹情況就有所好轉了,開始有一元二元……
我是八十年代初上的初中,學校距家50多公裡,吃住全在學校,父母大半年就給我30塊錢的生活費,有時還更少。食堂裡的菜都是每份5分錢,純蔬菜,最好的就是白菜裡有豆腐,正巧學校有豆腐坊。難得有一毛錢的全葷,如果不亂花錢的話,5塊錢每月對我而言,足夠。家裡比別人更窮,也不也多向家裡要錢,經常上午賣榨菜、什錦菜、多味醬……二毛錢能三四天,一周至多5毛錢。
高中畢業後我考上了大學,有助學金,除了第一個學期交了點學費,從此再沒要過家裡的錢了。
如果是在工作上不是尖子,那加工資是很難的事,除非是有政策下來才會統一加,但也加不了幾元錢。
我是八三年進的高中,那時候家裡已經承包到戶了,每個月有四五塊錢,也基本夠了。一學期,連同學雜費、班費等加在一起不到五十元錢——這是我們農村孩子當時的真實生活水平。
條件好一點的孩子,離家又近,家裡不時送點肉湯、雞肉或、蛋什麼的,也可一起在學校食堂打菜吃,不買乾菜,也就五六十元。
在八十年代初,50元仍不是小數目,夠一家四五口人一二月的花銷。
雖然說那個時代錢不多,物質也不豐富,大家的情況基本上都相似,沒有富得流油的,也沒有窮得要死的,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親近,社會風氣非常好,很少坑蒙拐騙偷。大家雖然過得清貧,但大家心裡過得都很安詳——米不夠,就多種青菜、紅薯、南瓜、蘿蔔等,讓它們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