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僅600餘字,為何幾次教材調整依舊被保留

2020-12-15 阿竹讀書

朱自清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清幽抒懷,《背影》細緻深沉的父愛,《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詩意畫境,篇篇成為傳誦的經典,都以「詩意盎然」被稱為散文的典範代表。

在眾多作家散文中,朱自清散文有他獨特的風格和審美,雖然他的散文題材大多取材身邊凡人小事,但是,卻傳達了朱自清特有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正如當年作家趙景深說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

就是因為這樣,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他的散文《匆匆》,僅僅600餘字,為何在幾次教材調整中都被保留了下來呢?

一、完美的語言成就一篇詩意的經典散文

凡是優秀的散文,語言都非常精煉準確。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以自然、親切感人著稱。《匆匆》一文,在表達充滿惋惜的心情、在追索時間的去處時,語言功力盡顯其中。

1、多種修辭表達時間的流逝

《匆匆》這篇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把感情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運用排比修辭,用描述的方法告訴人們時間是怎樣流逝,語句通俗易懂,在平淡的敘述中對前文提出的問題作了回答。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太陽有腳」,「挪移」以擬人的修辭寫出時間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作者以略自責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裡糊塗地過著日子。把對時光的欲留不能、欲追不及,表達的淋漓盡致。

「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裡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把「時間之流」比喻成的浩瀚的大海,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

實際上,一滴水滴落,也是有聲可聽、有形可尋的,作者竭力從聽覺和視覺上去感受時間,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作者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

2、疊詞的運用增強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疊詞的運用,可以增強文章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匆匆》一文,用疊詞來表情達意的地方有很多處,既使文字既輕巧,又蘊含感情。

疊詞「匆匆」「默默」「斜斜」「白白」「涔涔」「潸潸」「茫茫然」「赤裸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作者運用很巧妙,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時間在人們不經意間溜走,表達了作者抓不住時間的無奈。

疊詞在朗讀時會帶動讀者的情緒,讓讀者在反覆詠嘆時,渲染感懷傷時的氣氛,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問句的運用,強烈表達作者對逝去日子的留戀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一共有12處運用了問句。

「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運用了一連串的設問,表達作者找尋時間蹤跡的急切心情。形成一種急切之勢,表達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惱的心理狀態。

文章結尾部分,「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一連串的反問,層層遞進,使文章達到高潮,強烈地表現了作者的慨嘆、無奈、不甘虛度時光,也在正告人們珍惜時間!

總之,《匆匆》一文,朱自清用凝練的語言達意,用樸素的語言傳情,讓讀者和他一起體悟生命,體會時間消逝給人帶來的悵惘。

二、從生活瑣事入手寫感悟,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訴眷戀

朱自清寫散文,善於從生活入手,寫身邊瑣事,捕捉人們忽略的地方,卻能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表達深沉的感悟。

其實,朱自清表達珍惜時間的思想,和古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箴言勸誡是相似的。

只不過他從「起床、洗手、吃飯、默默凝眸、躺在床上」,這些身邊的的小事情寫起,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體的物象,給人以真實、親歷的感覺,與讀者產生共鳴,告訴人們時間一去不復返,切莫虛度時光的道理。

就像作家林清玄說的:感若相似,身心同受。這樣容易的讀者產生共鳴。

《匆匆》一文受讀者青睞,還因為朱自清善用情景交融的寫法。

王國維說過:「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對景物的描寫,其實旨在表達情感,而非單純的寫景,所以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抒情才是目的,寫景只是手段。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於借景抒情的作品佔較大的比重,他的散文注重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善於抒發胸中無限的感慨。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寥寥幾筆,朱自清就勾勒一個春天的畫面。在此,作者不在於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於把讀者帶入畫面情景。

無論是寫燕子、楊柳,還是寫桃花,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情景交融的寫法,容易讓讀者受到作者無奈情緒的感染,同時又作形象的暗示:這畫面裡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

三、作者由文字傳達內心積極向上的追索,催人奮進

1916年朱自清考進北大預科班,那時,正是新文化運動春潮在神州大地洶湧奔突的時刻。

新的環境,新的氣氛,新的思潮,開啟了朱自清的心靈,他如饑似渴地吸吮著新文化知識的甘泉,翻閱著新刊物和新書籍。

1919年,是朱自清進入北大的第三年,他成了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先是加入了鄧中夏發起的平民教育團,繼而參加了新潮社,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的洪流,替人民吶喊。

被孫伏園形容為「有一個和平中正的性格,從來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詞,也從來沒有感情衝動的語調」的朱自清,總是在深夜思考著從北大流向全國的自由獨立的洪流。他的嘶喊聲衝破筆桿:「光明,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之後,「五四」運動落潮期的現實情況,讓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於沉淪,依然執著地探尋與追求。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樣發自內心的呼喊,不僅宣告了自己不會白白走著一遭,也在告訴讀者,每個人,都不應該在這世上白來一趟!

在這裡,我們仿佛又聽見杏林子在《生命,生命》的呼喊: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朱自清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裡,有它相當的位置。」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

寫作這篇文章時候,朱自清24歲,也就是文章裡提到的「八千多日子」,他內心充溢著找不到出路的迷茫,經過思想地掙扎後,最後他堅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許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堅決不停留在黑暗中!朱自清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趕路,身後留下他篤定的身影。

總之《匆匆》一文,作者用凝練抒情的語言、抓生活瑣事寫感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既細緻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現了朱自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也傳達了朱自清要整裝待發,積極果敢追求光明的決心。

結語:

時間是一把沒有聲音的銼刀,它在我們的額頭刻上皺紋,奪走我們的青春,「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朱自清僅用600餘字,就驚醒世人:時不我待!喚起了人們珍惜時間,努力奔跑的決心,怎麼可能不長留教科書,鼓舞韶華學子!

相關焦點

  • 再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剛吃罷早飯,兒子就急忙起身,匆匆地把早讀的英語課本和筆記收起來,麻利地找出昨天才領回來的新語文課本及其它應用東西,直奔電腦而去。哦——網絡直播課即將開始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 名家散文|徐可:朱自清的梅雨潭
    是他的一篇千字短文《綠》,讓梅雨潭名揚天下。1923年9月,江蘇東海人朱自清來到浙江溫州,在省立第十中學當國文教員。當年他剛剛25歲,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留著時髦的小分頭,戴著圓圓的眼鏡,雖然個子不高,但英氣逼人,又帶著幾分傲氣。他來到溫州,挾帶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餘熱,很快就點燃了溫州的文學之火,帶動一大批年輕人投身文學創作。
  • 「父親」違反交規,不該成朱自清的《背影》落選語文教材的理由
    「父親」違反交規,不該成為朱自清的《背影》落選語文教材的理由圖片來源於百度中國青年報曾披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並未入選地方中學生教材的原因,說是有七成中學生認為朱自清的父親買橘子時,沒有遵守交通規則,形象也不夠瀟灑,沒有美感。於是,為了尊重學生的意見,這篇散文名篇就此落選了。
  • 《匆匆》首次入選小學課本 兩封書信解密「創作幕後」
    這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詞句清麗,韻味雋永。隨著小學課本從「蘇教版」向「部編版」更新,六年級同學們將在語文課本中學到這篇《匆匆》,這也是《匆匆》首次進入全國小學課本。「在朱自清的散文中,這篇很適合作為小學生的教材,學生們能夠讀得懂,也能得到提醒,時光如此珍貴,一去不復返,一定要抓緊時間才行。」周驪遠老師介紹,「當然,在講課時,我也一定會向同學們介紹,朱自清自稱『我是揚州人』,這也是揚州人的驕傲。」
  • 朱自清的《匆匆》:時光在長大與無奈中溜走
    《匆匆》就像一首詩,初讀時我以為是某個女詩人的作品,因為文章裡的辭藻是那麼的優美,從句子中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溫柔。後來了解到朱自清是一名男士,大呼不可思議,因為我將朱自清與李清照聯繫在了一起。中學時學這篇《匆匆》,是要求背誦的,但是背了那麼久還是沒能懂得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最深層次的意思,只知道是要教會我們珍惜時間的。後來再讀《匆匆》,才在字裡行間了解到些許無奈,可能這就是長大了的原因吧。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就像是電影《歲月神偷》中說的那樣「時間,是最大的小偷」。
  •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用了11個問句,藝術構思更是不落常套
    吟詩賦詞追求含蓄,散文創作也需要真摯的情感。情感是文學作品的源泉,又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應。比如,朱自清的很多散文都是聲情並茂,並寓意深邃,作者以綿密細緻的筆觸,系情於物,盡情地抒發著內心的感受,創造了獨特的意境,並啟人深思。
  • 張怡微談散文寫作:《背影》被「誤讀」多年,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
    上海書展期間,張怡微在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引馳的對談活動上提到,這本《散文課》像是完成了一個理想。她用「口述」比喻成書的感受:「口述是一個私人的觀看,但它至少是一份答案。《散文課》不是教材,但至少可以談談這個事情。」
  • 學朱自清《匆匆》的寫作秘訣並仿寫經典句子,你就是下一個作家
    《匆匆》這篇課文經典了。它寫於1922年,當時,24歲的朱自清已經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可以說他的成就是屈指可數的。可是,他仍然感傷時光流逝,青春難在,不願蹉跎歲月,浪費時日。所以他當時的心情是非常焦慮、彷徨、苦悶的。
  • 學習《匆匆》,走進朱自清,感悟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惋惜之情
    讓我們走進課文《匆匆》,看看時間是怎樣悄無聲息的從朱自清先生、從我們的身邊溜走的。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朱自清(1898--1948),中國散文家、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家。原名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
  • 「清城夜讀」匆匆——朱自清
    未來的還沒有來,太渺茫,只有珍惜現在匆匆的時光,才是最有把握的。今晚和您分享朱自清的《匆匆》。音頻:《匆匆》作者: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
  •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14幅書法真跡鑑賞,網友:不愧是民國才子
    朱自清朱自清的書法端莊舒雅,剛健柔和,鬆緊得當,井然有序,平淡中見雄強,溫婉中露銳氣。朱自清的字繼承了古代文化人的氣質,書卷氣息濃鬱。沒錯,朱自清的字的確是清秀俊雅,古韻氣華,是當今多數書法家不可企及的水平。田蘊章老師說的很有道理,現在一些書家連筆法都沒有練會,卻去玷汙書法家的名稱。一些名人書寫的文字內容很好,但不見的就是字寫得好。就這一點而言,朱自清本身就是民國時期的大才子,寫一手漂亮的字是自然的。今日的很多的文化學者就字而言,是很難比肩的。
  • 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從古至今,歌頌父愛的詩歌散文並不少,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父愛也是各不相同的感受。在現代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絕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父愛描寫得細膩溫暖,感動了不少人,所以這篇文章也成為了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但卻有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說出來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 朱自清與父親衝突與和解:妻子的笑為何成為父子斷絕關係的導火索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22字,閱讀約3分鐘朱自清一篇《背影》把父愛的簡單和沉重寫進了每一個人的心裡,所有讀過這篇散文的人都被文中的深情所感動,影響力一代又一代的人。或許現下的人們對於這篇文章的看法滯留在「你留在這裡別動,我去給你買幾個橘子」的梗上。
  • 探訪揚州朱自清故居,文弱書生卻藏錚錚鐵骨,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僅這裡走出的兩院院士就有37位,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也是從這裡考入北京大學的。少年時代的朱自清經常在老街的書房裡讀書,揚州深厚的文化積澱讓他受益匪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的散文細膩典雅,正如他儒雅的面容和氣質。
  •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剛出浴的美人」到底是什麼特徵?
    再一次給學生講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對文章第四段寫月色下的荷塘中的荷花時,那個非常著名的比喻「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較起了真:這個比喻到底是要再現和揭示月色下的荷花怎樣的特徵?之所以要較這個真,是因為我覺得,不較真,就對不起朱自清先生創作這個比喻時的良苦用心!
  • 朱自清筆下10個經典名句,文字情感豐富、雋永真摯,值得收藏
    初中語文課本裡,印象最深的課文是朱自清的《背影》,這篇關於父親的散文,看完讓人感動不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朱自清,欣賞他筆下平淡樸素、清新秀麗、獨樹一幟的文字魅力。白話散文一代宗師,朱自清為近現代散文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他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在詩歌格律上做出重要革新,詩的內容與形式均透露著朱自清對人生、自由、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背影》,只因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在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之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必修課程。這篇文章已經傳承了幾代人,朱自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孤身一人奔赴遠方的遊子與父親離別之時的場景,一篇散文,卻引發了人們內心的感情開關。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朱自清的《背影》也承受了諸多的爭議。更有甚至建議相關部門刪除《背影》,其中又存在著怎樣的原因呢?
  • 著名作家朱自清15幅書法欣賞:清逸秀朗、骨力勁峭!文字見精神
    朱自清每當我們論及書法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想到的是古代的文人書家,或者是當今的那些「職業書法家」。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的書法繪畫作品。作為一名專業的文學作家,其文化功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等,這些作品可都是語文課本上要求全篇背誦的。許多當時不覺得好的文章,隨著年歲的增長好閱歷的增加,也終於發現了其優秀之處。
  • 揚州:舞劇《朱自清》回揚公演 精彩叫座的背後是對「素人」風骨的...
    11月29日晚,榮獲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的原創舞劇《朱自清》在誕生地揚州首次公演。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連排,回到揚州的舞劇《朱自清》以最好的姿態,再一次將揚州人朱自清先生的風骨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 朱自清留下文字的溫州四處足跡,讓我們一起看看現在變成什麼樣了
    我上學的時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在我們高中課本上,當時的語文老師帶著我們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朗誦這篇優美的散文時,曾經對清華園的荷塘是無比的豔羨,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美的荷塘呢,好像去看看。於是對朱自清先生和他的文字就崇拜起來,對於朱自清先生的足跡也就格外的關注和迷戀,而溫州留下的先生足跡就非常值得一觀了。潛意識裡,溫州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發展起來的城市,是一個無處不充滿商業氣息的城市,前幾天突然翻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才突然發現溫州真正讓人豔羨的不是它的經濟排頭兵的地位,而是這是一處享有「東南山水甲天下」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