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琳法師:菩薩的行持

2021-12-27 廣州光孝寺

1月12日,照琳法師為大眾闡述菩提心的含義,如何發起菩提心,開示四攝六度等菩薩道的行持方法,令大家對大乘佛法的修學有了更深理解。

發菩提心之殊勝難得

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菩提·行願·菩薩道」,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一個簡稱,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是希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化導眾生的心。所以《現觀莊嚴論》非常明確地標示了菩提心的兩個特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菩提心是菩薩乘的根本,有了菩提心你才會上求佛道,不畏眾苦地度眾生。如果沒有菩提心,不悲憫眾生的話,是沒有辦法不斷前行的,走著走著就累了。包括佛教中的聖弟子,比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之前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但為什麼行持過程中又變成聲聞弟子呢?就是因為菩提道太難了,會有退失菩提心的可能。

有一則公案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他帶著弟子——一位年輕的沙彌一起進城去辦事,沙彌背著行李跟在長老的後方。

行走間,沙彌心想:「人生世間無不受苦,欲免此苦,當興何等道?」於是思惟:「佛常讚嘆菩薩的殊勝,我應當發菩薩心,廣度一切有情。」

方才起這個念頭,老比丘以他心通照知沙彌已發菩提心,功德無量,於是告訴沙彌:「讓我來背行李吧!」於是老比丘從沙彌手中接下行李,還讓沙彌走在前頭。

行進間,小沙彌又起了一個念頭:「修菩薩行,利益眾生實在是不容易!求頭與頭,求眼與眼,這麼困難的事情,我實在是辦不到。還不如證得阿羅漢果,做個自了漢,遠離世間的疾苦吧!」

老比丘知道沙彌退失了菩薩心,於是對沙彌說:「還是你背行李,走在後方吧!」

就這樣,一路上來來回回換了三次,沙彌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師父一下背行李走在後方,一下子又換自己背行李走在後方呢?

等到休息時,沙彌合掌請示老比丘其中的原由。

老比丘說:「你三次發起利益眾生的菩薩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勝過三千世界成阿羅漢者,所以理當由我來背行李,走在你的後方。但是你也退失菩薩心三次,所以當你退失菩薩心時,當然是沙彌為師父背行李。這就是為什麼我又讓你背行李,走在後方的原因啊!」

所以說二乘弟子對發菩提心者是非常尊重的,發了菩提心才能成為菩薩,才能最終成就佛果。菩提心是諸善之王,如何發起菩提心呢?《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菩提心不是無緣無故能發起來的,有十種因緣可以讓你發起菩提心。哪十種因緣?一是念佛重恩,二是念父母恩,三是念師長恩,四是念施主恩,五是念眾生恩,六是念生死苦,七是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性明靈覺,難得生而為人且聽聞佛法,應珍惜因緣),八是懺悔業障,九是求生淨土故,十是為念正法得久住。

四攝法

四攝法是菩薩所修行之道,是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的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攝受人、親近人的最善巧的方法,引向解脫的最佳的權宜之計。《華嚴經》:「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布施攝】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教。

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自有方法。你將財力、學力、體力幫助他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願意相信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建議。而且你說的是合情合理的正法,他也樂意接受。

愛語攝】就是根據眾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可以理解為善軟之語,絕不是阿諛奉承、媚惑人心之語。對人常說歡悅讚嘆之話,看見別人傷心時則說安慰之話。讓別人信賴,廣傳善法善行。別人失意時,給他一個柔軟語、愛語、鼓勵的話。

利行攝】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處,便是有利於行。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獲得子女的孝順;老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仰;長官能顧到部下的利益,也會得到部下的擁護;菩薩能隨順眾生,為眾生的利益而做諸善事,自然也會得到眾生的感荷,而來服從他的化導。

同事攝】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擔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菩薩為了方便度人,示與各階層的人共同生活,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感受別人的感受,苦其苦、樂其樂,共同任事,潛移默化,藉此令別人多親近自己,藉機會再傳善法善行。觀音大士三十二應身,地藏大士和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億,都是菩薩示現和眾生同事的模樣。

慈悲喜舍

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舍四種發心。為什麼叫「無量」?因為所緣的眾生無量無邊,沒有人我差異。當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們離苦得樂,所以名為無量。《涅槃經》:「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四無量心,不僅是我們需要去做,佛陀也在行持。

什麼是「慈」?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菩薩的慈悲與凡夫的慈悲是不一樣的,凡夫的悲有一種感情在裡面,菩薩也有感情,但這種感情是無染的,菩薩在看到眾生受苦時產生的更多的是一種承擔和勇敢,這與凡夫會產生的哀痛是不一樣的。

世人多隻知自求快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即無量的「慈」,能給的眾生得樂。

什麼是「悲」?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種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撥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撥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撥無量眾生之苦。

修習慈悲能獲得種種功德,但是菩薩在修行時並沒有想去獲得功德,其實這些功德都是福利,只要你行菩薩道,種種功德會自然而然顯現出來,你不需要去求。佛陀因此也特別強調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也是大乘之根本。

什麼是「喜」?喜就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歡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還存在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裡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裡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我們常說的喜是隨喜,別人能做的事我們幫著一起做叫隨喜,別人能做自己不能做,但能生起歡喜讚嘆心,也是一種隨喜。隨喜非常重要,功德也非常大。佛陀曾講過,別人做的善行,我們做不到,我們心生隨喜的時候,功德同樣大。當然,前提是你的隨喜心是真的,而不只是嘴上說的。

什麼是「舍」?舍有很多種,大致有兩點,第一是在行慈悲喜的時候,舍而不執著,不要有自己在行「慈悲喜」這種想法。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舍掉。第二是在你行「慈悲喜」的時候,不分緣起,不要你跟這個人關係好,就多說兩句,關係不好或者不認識就算了,這是不行的。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

六度波羅蜜

六度是六種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六度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由於具體行門很多,所以也稱為六度萬行。

一、布施度

又稱為檀那、布施波羅蜜。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 (財布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布施) 和消除恐懼 (無畏布施)。長養慈悲心,能度慳貪。

二、持戒度

常稱為屍波羅密,或尸羅波羅密。尸羅源自梵語,只要能夠讓人熄滅貪、瞋、痴等三毒,防止為惡,遵行善道,讓身心都能得到安樂的良好行為,都可稱為尸羅。尸羅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守則,遵行尸羅,斷惡修善,可以讓人得到身心安樂,得到好的果報,並且有助於修行,因此,無論是出家眾或是在家人都應該遵守。

三、忍辱度

忍有忍耐、諒解、忍受等意思。佛教中,忍可分為生忍、法忍二者,大乘佛教則加上無生法忍。指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以及外界的寒熱饑渴等。可度瞋恚。

四、精進度

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精進修持其餘五度。精進是由於對善業的希求,產生一種向上的力量,具備勇敢無懼的特質。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度

是修行禪定的行為,常簡稱為修禪、禪修。禪定是由梵文禪那(梵Dhyāna)的簡稱「禪」,與三昧(梵Samādhi)的漢譯「定」組合而成,屬於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有安住靜慮、引發靜慮、成所作事靜慮三種。

六、般若度

般若,意為智慧、洞識、超越之智慧。修行般若以破除無明,遠離煩惱,對治愚痴。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

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也是「事修」和「理修」兩種。事修和理修是著相與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這樣叫做事修,是修世間善法,可得到世間善報,是不能出世間的。理修是指所做為的善法,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是名為理修,這是出世間的。無相修的善法,能夠了生死,證涅槃。達到理修才可以說成是修波羅密。因菩薩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觀照的功夫,而達至波羅蜜之究竟境界;否則只能稱之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稱度,將來只不過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根,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何謂「三輪體空」?

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叫做三輪體空。此三輪體空,亦是因以「觀照」的功夫,觀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質皆無所得,所以會達到三輪體空的無相之境,得到無限的功德。

六度皆是有三輪,修六度者,應當要知道「三輪」原是空的,不著於法相,乃合於「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執著「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羅蜜,始能得到彼岸,這便是「理六度」了。若果執著「人、我、法相」而修,將來就一定只是得到人天的福報,終是不能超出三界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菩薩的菩提心如此堅固?那是因為菩薩具足了這四法
    皆仁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菩薩可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不退呢?」這個問題,其實經中早有答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佛在《優婆塞戒經》中曾經說過,菩薩之所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遇到任何困難也不退屈,是因為菩薩具足了四種法。是哪四種法呢?一是受大苦時終不舍離如法之行。
  • 不退轉菩薩—仁山法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往生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不退轉菩薩說輕一點接下來就真不退了從現在開始我們信心不退各位念佛法門還有一個不退畢竟不退其實就是信願持名我們這個行持不退但是因信願持名不退的緣故等於當前的每一個念佛人都是阿鞞跋致雖然還是凡夫但是不久的將來各位個個都是地上大菩薩
  • 山東煙臺峆㠠寺水陸法會重在行持
    山東煙臺峆㠠寺方丈悟實法師灑淨(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大雄寶殿內法師們懺衣披身,金光燦燦。海眾雲集,梵音繚繞,恰如靈山一會。首先於藏經樓莊嚴請師,此次,請師儀仗隊皆由法師承當,威儀嚴整,虔誠恭敬。峆㠠寺方丈悟實法師默然應請,移步大雄寶殿主法灑淨燻壇儀式。
  • 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
    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大安法師淨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恆,達到感通佛力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云:"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
  • 稱呼凡夫俗子為「菩薩」正確嗎?
    更有甚者,有些"講經說法"的法師也這樣帶頭稱呼別人。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    大家知道,未證言證、以凡充聖是大妄語罪。眾生本來就是凡夫,稱呼凡夫為菩薩不僅是綺語、妄語,而且是侮辱佛菩薩的惡行。有人說,我們並不是不知道眾生是凡夫,只是出於對自己謙卑,也是對別人尊重,口頭上喊一喊沒有什麼。什麼是佛菩薩?
  • 海濤法師:地藏菩薩聖號的功德
    海濤法師:我們一起念,來,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所以事實上,地藏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現,佛陀站在世間人,他必須示現八十歲入涅槃,佛陀不可能捨棄我們的。所以佛陀又化現了很多的化身,地藏菩薩是其中一位,蓮花生大士也是其中一位,他繼續在救渡我們,用各種方法。
  • 有十三種法會讓菩薩退轉菩提,了解一下?
    皆仁法師有人留言問:「菩薩那麼厲害,還會退轉菩提嗎?」要知道,菩薩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初發心的菩薩,也就是剛剛發起菩提心的菩薩,還在成長之中,還有漫長的修行之路要走,所以這時候的菩薩,需要小心護念自己善根。像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等大菩薩,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為菩薩身助佛弘化的。他們和初發心菩薩相比較,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那麼,有什麼樣的法會讓菩薩退轉呢?
  • 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丨供燈祈福,增智開慧!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曼殊室利菩薩,意譯為「妙吉祥」,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值此殊勝日,行持誦經持齋、戒殺放生、供養三寶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供燈祈福,增智開慧!
  • 虛雲老和尚: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願力深淺,依願行持大小而定
    雲居山方便開示 六月二十五日(1955年8月12日)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 聞聲救苦 慈航普渡 | 今日二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值此殊勝之日,身為佛子,應盡力行持善法,齋戒、念佛、持咒、供佛、齋僧、放生等等,利益一切眾生。觀音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慈大悲的化身,為了度化眾生,倒駕慈航,聞聲救苦,隨緣應世,以三十二應身隨處救度受苦眾生,而所求皆應。
  • 大願法師《佔察經》學記·1【緣起】
    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有緣共同來學習由大願法師主講的地藏菩薩殊勝的方便法門《佔察善惡業報經》。首先感恩三寶慈光的加被,感恩地藏菩薩威神的加持。其次是感恩常住的成就,感恩大願法師,以及地藏菩薩共修道場的諸位發心道友。
  • 大年初一恭迎彌勒菩薩聖誕!皆大歡喜,祈願眾生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皆大歡喜行持一切善法廣種福田 廣結善緣功德不可思議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彌勒菩薩示現正月初一誕生,正是代表著新的希望。辭舊迎新之際,至誠發願,對有緣眾生發慈悲心,與彌勒菩薩結清淨緣,敬請吃素,持戒,誦經 ,回向,供養,孝敬老人,行持布施等六波羅蜜等善行。
  • 我們和佛菩薩的距離有多遠?
    作為大乘佛子,從皈依發心的那一天開始,我們所有行持的善法都是為了未來度化一切苦難眾生。在修行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清淨,有時候我們不清淨,但無論怎樣,最關鍵、最重要是我們的發心。那我們的發心是什麼呢?不管我今天修的好與不好,最終都是為了度化一切苦難眾生,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努力地修行。這是大乘佛子的出發點。要度化一切苦難眾生,自己先要具備一些條件。
  • 法幢正宗 | 心道法師年譜(十)(1935)
    當局查清後,認為:心道法師是行善事的人,手無寸鐵,就是有其他作用,能幹得什麼?你們去調查,看是誰造的謠。並指示:心道法師仍回塔爾寺學經,要好生照應。心道法師在青海弘法正盛之際,忽遭磨難,心生苦悶,致書昔日好友,現職於《上海護生報》的寒世子居士,向其以在「青海蒙難略述」為題,敘述了事前醞釀、事後結果、觀音菩薩慈護等其間的詳情。
  • 【免費結緣】地藏菩薩本願經-簡體誦讀本
    弘一法師予來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時王夢惺居士來信,為言擬偕林子堅居士等將來普濟寺,請予講經。斯時予曾復一函,俟秋涼後即入城講《金剛經》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關習禪,乃不果往。日昨夢惺居士及諸仁者入山相訪,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適逢地藏菩薩聖誕,故乘此勝緣,為講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以資紀念。淨宗道侶修持之法,固以淨土三經為主。三經之外,似宜兼誦《地藏經》以為助行。因地藏菩薩,與此土眾生有大因緣。而《地藏本願經》,尤與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勸淨宗道侶,應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 宏圓法師:菩薩為求無上道,歡喜布施財物身命
    宏圓法師:菩薩為求無上道,歡喜布施財物身命【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
  • ​宏圓法師:菩薩為求無上道,歡喜布施財物身命
    宏圓法師:菩薩為求無上道,歡喜布施財物身命【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
  • 今天,普賢菩薩生日啦!您對這位菩薩了解有多少?
    普賢菩薩騎坐的白象,表菩薩之大慈力。象威武雄壯,但性格柔順,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力大無比,願行殷深,辛勤不倦。白色意為清純無暇,在渾渾濁世中,能夠清淨無染,這才是菩薩的行持。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
  • 殊勝節日|臘月二十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是華嚴菩薩聖誕。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所載,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佛教八宗之一的華嚴宗,即以此經立宗。
  • 【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100-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圓滿)
    諸位菩薩,大家好。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今天我們繼續和大家學習最後一段經文了。也正好我們百日講戒圓滿。真是三寶加持,大眾支持,有了今天的圓滿。最後一段經文是: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為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為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