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照琳法師為大眾闡述菩提心的含義,如何發起菩提心,開示四攝六度等菩薩道的行持方法,令大家對大乘佛法的修學有了更深理解。
發菩提心之殊勝難得
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菩提·行願·菩薩道」,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一個簡稱,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是希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化導眾生的心。所以《現觀莊嚴論》非常明確地標示了菩提心的兩個特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菩提心是菩薩乘的根本,有了菩提心你才會上求佛道,不畏眾苦地度眾生。如果沒有菩提心,不悲憫眾生的話,是沒有辦法不斷前行的,走著走著就累了。包括佛教中的聖弟子,比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之前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但為什麼行持過程中又變成聲聞弟子呢?就是因為菩提道太難了,會有退失菩提心的可能。
有一則公案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他帶著弟子——一位年輕的沙彌一起進城去辦事,沙彌背著行李跟在長老的後方。
行走間,沙彌心想:「人生世間無不受苦,欲免此苦,當興何等道?」於是思惟:「佛常讚嘆菩薩的殊勝,我應當發菩薩心,廣度一切有情。」
方才起這個念頭,老比丘以他心通照知沙彌已發菩提心,功德無量,於是告訴沙彌:「讓我來背行李吧!」於是老比丘從沙彌手中接下行李,還讓沙彌走在前頭。
行進間,小沙彌又起了一個念頭:「修菩薩行,利益眾生實在是不容易!求頭與頭,求眼與眼,這麼困難的事情,我實在是辦不到。還不如證得阿羅漢果,做個自了漢,遠離世間的疾苦吧!」
老比丘知道沙彌退失了菩薩心,於是對沙彌說:「還是你背行李,走在後方吧!」
就這樣,一路上來來回回換了三次,沙彌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師父一下背行李走在後方,一下子又換自己背行李走在後方呢?
等到休息時,沙彌合掌請示老比丘其中的原由。
老比丘說:「你三次發起利益眾生的菩薩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勝過三千世界成阿羅漢者,所以理當由我來背行李,走在你的後方。但是你也退失菩薩心三次,所以當你退失菩薩心時,當然是沙彌為師父背行李。這就是為什麼我又讓你背行李,走在後方的原因啊!」
所以說二乘弟子對發菩提心者是非常尊重的,發了菩提心才能成為菩薩,才能最終成就佛果。菩提心是諸善之王,如何發起菩提心呢?《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菩提心不是無緣無故能發起來的,有十種因緣可以讓你發起菩提心。哪十種因緣?一是念佛重恩,二是念父母恩,三是念師長恩,四是念施主恩,五是念眾生恩,六是念生死苦,七是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性明靈覺,難得生而為人且聽聞佛法,應珍惜因緣),八是懺悔業障,九是求生淨土故,十是為念正法得久住。
四攝法
四攝法是菩薩所修行之道,是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的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攝受人、親近人的最善巧的方法,引向解脫的最佳的權宜之計。《華嚴經》:「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布施攝】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教。
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自有方法。你將財力、學力、體力幫助他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願意相信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建議。而且你說的是合情合理的正法,他也樂意接受。
【愛語攝】就是根據眾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可以理解為善軟之語,絕不是阿諛奉承、媚惑人心之語。對人常說歡悅讚嘆之話,看見別人傷心時則說安慰之話。讓別人信賴,廣傳善法善行。別人失意時,給他一個柔軟語、愛語、鼓勵的話。
【利行攝】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處,便是有利於行。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獲得子女的孝順;老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仰;長官能顧到部下的利益,也會得到部下的擁護;菩薩能隨順眾生,為眾生的利益而做諸善事,自然也會得到眾生的感荷,而來服從他的化導。
【同事攝】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擔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菩薩為了方便度人,示與各階層的人共同生活,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感受別人的感受,苦其苦、樂其樂,共同任事,潛移默化,藉此令別人多親近自己,藉機會再傳善法善行。觀音大士三十二應身,地藏大士和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億,都是菩薩示現和眾生同事的模樣。
慈悲喜舍
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舍四種發心。為什麼叫「無量」?因為所緣的眾生無量無邊,沒有人我差異。當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們離苦得樂,所以名為無量。《涅槃經》:「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四無量心,不僅是我們需要去做,佛陀也在行持。
什麼是「慈」?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菩薩的慈悲與凡夫的慈悲是不一樣的,凡夫的悲有一種感情在裡面,菩薩也有感情,但這種感情是無染的,菩薩在看到眾生受苦時產生的更多的是一種承擔和勇敢,這與凡夫會產生的哀痛是不一樣的。
世人多隻知自求快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即無量的「慈」,能給的眾生得樂。
什麼是「悲」?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種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撥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撥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撥無量眾生之苦。
修習慈悲能獲得種種功德,但是菩薩在修行時並沒有想去獲得功德,其實這些功德都是福利,只要你行菩薩道,種種功德會自然而然顯現出來,你不需要去求。佛陀因此也特別強調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也是大乘之根本。
什麼是「喜」?喜就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歡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還存在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裡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裡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我們常說的喜是隨喜,別人能做的事我們幫著一起做叫隨喜,別人能做自己不能做,但能生起歡喜讚嘆心,也是一種隨喜。隨喜非常重要,功德也非常大。佛陀曾講過,別人做的善行,我們做不到,我們心生隨喜的時候,功德同樣大。當然,前提是你的隨喜心是真的,而不只是嘴上說的。
什麼是「舍」?舍有很多種,大致有兩點,第一是在行慈悲喜的時候,舍而不執著,不要有自己在行「慈悲喜」這種想法。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舍掉。第二是在你行「慈悲喜」的時候,不分緣起,不要你跟這個人關係好,就多說兩句,關係不好或者不認識就算了,這是不行的。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
六度波羅蜜
六度是六種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六度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由於具體行門很多,所以也稱為六度萬行。
一、布施度
又稱為檀那、布施波羅蜜。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 (財布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布施) 和消除恐懼 (無畏布施)。長養慈悲心,能度慳貪。
二、持戒度
常稱為屍波羅密,或尸羅波羅密。尸羅源自梵語,只要能夠讓人熄滅貪、瞋、痴等三毒,防止為惡,遵行善道,讓身心都能得到安樂的良好行為,都可稱為尸羅。尸羅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守則,遵行尸羅,斷惡修善,可以讓人得到身心安樂,得到好的果報,並且有助於修行,因此,無論是出家眾或是在家人都應該遵守。
三、忍辱度
忍有忍耐、諒解、忍受等意思。佛教中,忍可分為生忍、法忍二者,大乘佛教則加上無生法忍。指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以及外界的寒熱饑渴等。可度瞋恚。
四、精進度
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精進修持其餘五度。精進是由於對善業的希求,產生一種向上的力量,具備勇敢無懼的特質。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度
是修行禪定的行為,常簡稱為修禪、禪修。禪定是由梵文禪那(梵Dhyāna)的簡稱「禪」,與三昧(梵Samādhi)的漢譯「定」組合而成,屬於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有安住靜慮、引發靜慮、成所作事靜慮三種。
六、般若度
般若,意為智慧、洞識、超越之智慧。修行般若以破除無明,遠離煩惱,對治愚痴。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
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也是「事修」和「理修」兩種。事修和理修是著相與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這樣叫做事修,是修世間善法,可得到世間善報,是不能出世間的。理修是指所做為的善法,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是名為理修,這是出世間的。無相修的善法,能夠了生死,證涅槃。達到理修才可以說成是修波羅密。因菩薩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觀照的功夫,而達至波羅蜜之究竟境界;否則只能稱之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稱度,將來只不過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根,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何謂「三輪體空」?
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叫做三輪體空。此三輪體空,亦是因以「觀照」的功夫,觀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質皆無所得,所以會達到三輪體空的無相之境,得到無限的功德。
六度皆是有三輪,修六度者,應當要知道「三輪」原是空的,不著於法相,乃合於「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執著「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羅蜜,始能得到彼岸,這便是「理六度」了。若果執著「人、我、法相」而修,將來就一定只是得到人天的福報,終是不能超出三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