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福建作為一個具有獨特的對臺優勢、港口優勢和生態優勢的省份,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要立足自身優勢,搶抓機遇,加快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深度對接和利用全球化的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主動擔當作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
利用對臺優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兩岸人民共同期盼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歷史趨勢不會改變,「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的骨肉親情更不會改變。因此,我們要保持定力,立足自身優勢,朝著閩臺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向走下去。
首先,福建要充分利用對臺獨特優勢和「先行先試」政策。著力做好「通」「惠」「情」這三篇文章,進一步推動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不斷增加惠臺措施,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其次,福建要搶抓機遇,持續推進閩臺產業、企業對接。尋找兩岸產業融合項目,打造更多高端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企業,深化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增強兩岸的民族文化認同。與此同時,加快平潭開放開發和福州新區建設,推進島區聯動,在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領域上,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模式。
運用港口優勢 探索福建港口群建設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動能
福建省擁有海岸線3752公裡,大小港灣125個,港口是福建「東出西進」和「承北接南」的「一大資源、一大優勢、一大潛力」。因此,福建要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港口在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經濟社會循環中的「先行官」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港口的樞紐和保障作用。開闢航線,加大市場開發力度,既要重點發力貨櫃內貿線和內支線,鞏固拓展內貿規模,加速南北方的經濟大循環,又要著力拓展國際遠洋幹線,擴大直航覆蓋範圍,全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二是借鑑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模式構建福建港口群。以實現福建港口通關一體化和智能化為目標,以區塊鏈網絡技術為科技創新基礎,建立核心港口物流數據標準和平臺,精簡貨物通關流程,真正實現多港口如一港,使企業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節省報關成本。藉助通關一體化和智能化的港口群建設,可助力提升灣區港口群整體競爭力,樹立福建港口群合作創新的新標杆。
把握生態優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打造綠色競爭新優勢
生態資源是福建省的寶貴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具有競爭力的優勢。因此,福建要牢記「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以生態保護為底色和牽引,優化產業、城鎮和區域發展布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塑造更大範圍、更廣空間的綠色競爭新優勢。
一是福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用心做好「生態+」文章,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文化、民生、旅遊、城建等深度融合,使生態投資成為有效投資。通過做好「生態+」文章,催生民生環境、城市形象與營商環境系列蝶變,持續提升宜居、宜業、宜商、宜遊水平,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
二是要在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著力規劃好福建省生態經濟帶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網絡。在生態經濟帶規劃上,始終堅持以生態為底色,以發展為目標,讓良好生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網絡構建上,根據福建景觀格局現狀、地形特點和自然保護區的空間布局,著力構建由若干縱向、橫向生態廊道形成的生態網絡,與發展軸帶、產業群鏈、城鎮布局相輝映,在更大範圍、更廣空間塑造福建綠色競爭優勢,著力打造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引領發展的「新時代、新福建」,讓福建人民對「既要小康又要健康」「既要溫飽又要環保」的美好嚮往逐步變為現實。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閩臺研究院教授)
(責編:林東曉、鍾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