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古城品佳聯
作者:王成宗
貴州鎮遠是座位於沅江上遊的千年文化古城,與我的故鄉桃源縣一水相依。出生成長在沅江下遊的我到達鎮遠古城時,有種特殊的感情,過細地欣賞了這座文化名城的秀麗山水、名勝古蹟和建築藝術,還品讀了歷代文人學士留下的眾多佳聯妙對。或狀物抒懷、或評古說今、或點染世情、或蘊藏哲理、或描摹景色、或勸勉勤奮。既有氣勢磅礴、激情奔湧的佳聯,也有纖麗婉約、清新雋秀的麗句,既有言簡意賅,雅絡共賞的楹聯,也有幽默含蓄、妙趣橫生的副墨。音韻鏗鏘,書法魂麗,為江山增色,也為遊客平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狀物抒情的如:「茗座縱談千古事,鄉關遙憶百花洲」(文公祠聯)。文公祠位於鎮遠青龍洞北側萬壽宮正殿右邊,系旅居鎮遠的江西吉安府人為紀念文天祥而建。每年二月二日花朝節時,江西人都到這裡聚會,烹茗座談,繼而設宴,以示紀念。這裡的「茗座」即茶座。百花洲是指江西省南昌市東湖中的八一公園。鄉關即家鄉。其意是說,大家仕文公祠茶座上縱論世間千古遺事。同時,江西人在這裡聚會一定會在這遙遠的鎮遠,憶及家鄉美好的百花洲,勾起對家鄉的懷念。
位於鎮遠城東中和山麓的青龍洞,號稱黔山第一洞天。山門石桂刻有一聯:「文筆臨溪,二水溹洄環古剎;香爐鼎峙,萬家燈火接叢林。」聯中的「文筆」即鎮遠城東文筆峰的文筆塔。「二水」指城郊東關溪和舞陽河;香爐是說城東舞陽河東岸的香爐巖。「叢林」即僧徒所居之處,古時禪院亦稱叢林。青龍洞是集儒釋道三教的書院、佛寺、道觀、神宮、館祠於一體的鎮遠古建築群。遠處看去,儼然就像一幅巨大的石壁浮雕;走進凝視,又像一幅高懸水天之向的山水畫。上聯意為,文筆塔沖天而立,形同巨筆瀕臨溪水旁,山麓的青龍洞古剎矗立於舞水和東關溪;水夾流的瀠洄環繞之中。下聯是對「峨峨不與眾峰同」的香爐巖和如東南寶剎,薊北叢林的青龍洞勝景,以及鎮遠古城壯麗色彩繪聲繪色的描繪。古城的萬家炊煙冉冉升起,縷縷如織,夜間的萬家燈火,盞盞生輝與青龍洞古剎叢林交相成趣,別具神韻。
對聯,作為一種旗幟鮮明,戰鬥力性極強的一種文化現象,充分表達了人們的愛憎。在青龍洞觀音寺殿的下方,有一財神龕,柱上有一幅充滿哲理和諷刺的對聯:「頗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不做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教我如何。」對聯借用財神的口語告諭人們:萬事都要靠自己去勤勞耕作,自事其力,求神拜佛是無濟於事,是不可取的。「不做半點事」指的是那些魚肉人民的人,你們終日不作半點事,已經腰纏萬貫了,還貪得無厭。平民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有不作半點事的。這裡一幅疊句對疊句,反問句對反問句,以疊句形成鋪陳,以反問句反潔的幽默諷刺聯。立意高人一等,諷刺入木三分。所以說,對聯篇幅雖短,但思想和藝術含金量很大,有「尺幅千裡」之稱,細心品讀,能開發智力,可增長才千,使山河益色,名勝增輝。
「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去;避開重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這是祝聖橋上寫史敘事,水乳交融的一幅妙聯。橋在鎮遠中和山下,橫跨沅江之上,約建於元代。附近中和山殿閣樓亭,金碧輝煌,是黔東著名旅遊勝地。
據史科記載,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湖南人汪炳敖任鎮遠知府,親自接送緬甸使者率象隊入京進貢,返回時也經過鎮遠過江。於是,他在祝聖橋上的魁星閣建成後,題寫了這幅對聯,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重大歷史現象。而緬人騎象過鎮遠入京朝貢的歷史可追述到宋元時代。北宋王朝滅掉大理國後,外藩民族年年向朝庭進貢,鎮遠是湖廣通往雲南的重要水陸驛道碼頭,是溝通內地與雲貴邊疆的大動脈,是唯一交通幹線。所以,鎮遠知府才留下這千古名聯。
《後漢書·馬援傳》有馬援徵五溪的記載。上聯說東漢時候,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五溪(指雄溪、蒲溪、沅溪、西溪、辰溪)。辰溪在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一帶,五溪均為少數民族聚居區,戰火烽煙或煙塵飛揚,大軍乘木筏撐崖渡水而過。下聯說,清朝末年,通過輾轉翻譯,緬人乘大象走過橋來。聯語形象描繪了上千餘年鎮遠與內地、國外交往關係。其中景物記敘,頗有特色。如「浮槎搏鬥」是當時漢人水上交通情況;「騎象」則為當時緬人陸上交通工具,均有地方風土氣息。
對這一名聯另有一種理解。認為「掃淨五溪煙」,是掃淨五溪瘴煙,而不是烽煙之類的煙。上聯的意思是漢使馬援率軍把五溪地區的瘴癘之煙(溼熱蒸鬱的癘氣)掃淨,為五溪地區除卻瘴之癘,漢使也才能因此乘槎過去,完成溝通少數民族地區往來,團結兄弟民族開拓資源,鞏固邊陲,發展生產。沒有歌頌鎮壓者的武功,貶低少數民族的含義。並以唐代詩人賈島的《寄韓潮州愈》詩句為證:「一夕瘴煙風卷盡。明月初上浪西樓」。宋·嚴羽《酬友》詩亦有「湘江南去少人行,瘴雨蠻煙白草生。」此種見解以民族和諧為意旨,其意可貴。從鎮遠知府汪炳教的這幅對聯的寫作背景,證明團結兄弟民族,鞏固邊疆,發展對外交往的理解最有道理的。
對聯,用簡練和優美詞句構成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文學性。鎮遠古城眾多對聯,是以鎮遠為中心的黔東文化一部分。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對聯中,鎮遠古蹟上的妙聯別有情韻。這一幅幅對聯,雖然不能與鎮遠流傳下來的鴻篇巨製佳文相提並論,但它不長的篇幅裡所表達到的意境,那高超的文字功夫,使人驚不嘆不已,過目難忘。可見,對聯並非是「短言片語」、「文字遊戲」而是鎮遠文化名城中的藝術瑰寶。
_____________
王成宗:桃源縣龍潭鎮人。原北京《人民鐵道》報首席記者; 葉落歸根回湘後,任湖南省鐵路護路聯防辦副主任、黨支部書記。中國鄉土詩人協會理事、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和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己出版《先行笛聲》《三湘四水的見證》等9部書,約430萬字。主編過《湖南鐵路40 年》《為了三湘大動脈暢通》等5本書。
【部分圖片來自百度,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公 告
我在看
你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