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古埠千年鎮,黑石九曲聚奎星。驢溪槽坊酒飄香,非遺民俗世代傳。
千年酒鎮白沙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大概都是影視城、江記酒莊原產地、人口是重慶最多的鎮。今天,白沙古鎮邀您共賞不一樣的「白沙記憶」。
相傳,唐朝初年,長江上遊江津段的東海沱有一河妖,殘暴成性,常興風作浪,害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每年夏季,為滿足河妖修行的元陽元陰之需,當地百姓要為河妖獻上一對童男童女,稍不順意,河妖就會掀起狂風怒潮,製造出特大洪水,淹沒大片農田與房屋。
二郎神聞之,大生悲憫,決定為民除害。他從崑崙山採來蜈蚣石,煉成白玉趕山鞭;在貴州婁山關開山取碎石化為五百餘猛獸,用神鞭向東海沱方向驅趕。猛獸們行至到寶峰山時,河妖開始有所察覺,遂唆使人高山石妖尖聲打鳴,引四處雞叫。白玉趕山鞭因此頓失法力,五百猛獸也全部化為原形陷入泥沙之中。
二郎神見此法不通,隨即手執三尖兩刃槍,跳上銀合馬,帶著哮天犬,直奔東海沱。
來到東海沱岸邊,二郎神對著江面大喝三聲:「河妖出來受降。」河妖也不懼怕,手持銀光刀衝出水面,朝著二郎神劈頭蓋臉而來。二郎神立馬祭出三尖兩刃槍,槍柄橫於刀鋒之上,後接一個筋鬥順勢騰空而起,將槍抽出,再刺向河妖。狡猾的河妖閃避及時,又用武器壓住二郎神的槍頭,隨即一個擺尾把二郎神推出十數米遠。這時,二郎神用天眼噴出火焰直射河妖,河妖卻立即噴出水柱進行阻攔。雙方纏鬥數回合,難分高下。
當地百姓聞訊,皆手持斧頭、棍棒,一路大吼,趕來岸邊為二郎神助陣。一時間,東海沱鑼鼓喧天,殺聲震耳。打鬥中的河妖,不堪其擾,心生膽怯,遂潛入水底,久久不出水面。
二郎神與眾人尋思,這怪深潛不出,如何是好?
這時,一朵祥雲從天而至,只見如來佛祖雙手合一,泰然自若,端坐其上。眾人見此,朝天叩拜。二郎神上前稟明此事,佛祖隨即取下一顆念珠,變為石碗,碗內裝滿沙粒。佛祖把碗遞與二郎神,駕祥雲離去。
二郎神若有所悟,把碗中銀沙拋向江面,頓時千萬道銀光射入水中,河妖嚎叫著衝出水面。二郎神又再次銀沙拋出,沙子粒粒似銀針直刺妖魔身上,河妖全身疼痛、上翻下騰。二郎神縱身一躍,跳上高空,提槍刺向河妖,河妖躲閃不及,身中數槍,鮮血直冒。二郎神又取出金弓銀彈,拉弓搭彈,砰砰幾下,射得那妖鱗片往下直掉。不一會兒,河妖的身體喪失了水分,漸漸乾枯,功力也失去大半,再無還手之力。
此時,二郎神扔出縛妖鎖,照著妖怪拋去,套住河妖脖子。河妖撲通一聲掉下地來,現出原形,原來是條黑妖龍。百姓紛紛拿來闢邪之物,澆龍身相助,二郎神一腳踏其背,向妖龍刺去,頓時一股黃泥顏色般漿液從龍嘴噴出,射向遠處山咀,隨即又取出斬魔劍砍向龍頸,黑龍頓時身首異處,龍頭滾到東海沱邊上,張著嘴面向東方,龍身則被二郎神用槍一挑扔到遠處山上。河妖已滅,再也無法為禍一方,二郎神也安心地回歸了天界。
此戰之後,東海沱西大壩滿是白沙,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似有靈氣。從此,一方風調雨順,萬民康安。
當地百姓為感謝沙兒們助殺河妖之功,銘記二郎神造福一方的故事,遂將東海沱更名為白沙壩。
北宋時,白沙壩設鎮,名白沙鎮,此名歷經千餘年,沿用至今。
並將二郎神放石碗之石壁稱作石碗架,將黑龍墜地之處稱作黑龍江,將龍頭所在之處稱作朝天嘴,將龍身之地稱作石龍埂,將黑龍口噴之物所在地稱作黃泥咀,將銀合馬咆哮處稱作遛馬崗,將沱西大沙壩稱作西河壩。
唐開元年間,白沙人在大旗山下修築一座頗為壯觀的大聖寺,將如來佛像供奉於寺內,以答謝如來佛祖助二郎神除妖保民之功德。大聖寺香火興旺,四方來朝,白沙日漸繁榮。明朝年間,白沙人在黑石山上建川祖廟,感念二郎神正義除妖,保一方安定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