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黃氏在線」加入黃氏大家庭!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黃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又名赤松仙子。有傳言說他出生於浙江省金華蘭溪黃湓村,另一傳言說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義烏赤岸,中國民間信仰之一。傳說他不僅在道學方面造詣高深,更是一心為民,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為了紀念和歌頌他的功德,很多地方都自發建了黃大仙廟。
黃大仙廟分布在世界各地,香港、南洋、美國、廣州和南海西樵都有。而國內以香港黃大仙祠和廣州黃大仙祠為盛。
建於1945年,整個廟宇佔地18,000多平方米,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是香港九龍最著名的廟宇之一。享負盛名,無人不曉,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爭頭柱香。相傳祠內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十分靈驗。該祠也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黃大仙祠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黃大仙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三聖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並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黃大仙祠贈醫施藥,也參與不少社會活動。更獲批准在祠內舉行婚禮,為新人辦理註冊事宜。
據風水學說,該處似獅子馱鈴形,屬九龍的第七枝龍脈,自獅子山落下,變成蜂腰鶴滕落脈在黃大仙區,名為「絲線吊金鐘」,或「獅子馱鈴」,蓋兩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勢,坐落莊嚴,左右山巒防護周密,前面三臺案峰,峰峰迴顧,風景優美,化氣開面,鍾靈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綠水匯聚於前,所謂「日進金錢夜進寶」,相呼相應,窗藏聚氣,穴口天然,坐落天心,鵲鳴報喜,上勝天,下應地,大仙坐落其間,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萬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細心察看,不難覺得山地之不凡。
廣州黃大仙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芳村的花地村。
當年神廟的正門,當街有一座樓,石柱、門樓頂均有花紋圖案裝飾。陳濟棠主粵時,舊黃大仙廟被改作孤兒院。抗戰時期,廣州淪陷,舊黃大仙廟充作日本憲兵司令部。解放後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復建後的黃大仙祠坐落在芳村區的古祠路1號。
廣州黃大仙祠的設計以環保為主,總體設計上採用升高主建築的方式,整個平臺向南傾斜10度而建,下雨時屋頂及平臺的水從龍頭口流入魚池,用作灌溉花草和儲存作救火用途。
黃大仙主殿、觀音殿及呂祖殿的牌匾是廣州市文化局捐贈的,全由南越國御花園遺址出土的秦代古船臺枕木(古松木)製成。
俗語說「千年松,萬年柏」,黃大仙詞的牌匾古木藏在地下五米深的地方已有2200多年,木板重500公斤,保存十分完整。被鑑定是現今世上保存最久的的古木之一,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廣州黃大仙祠二期將原芳村黃大仙祠在光緒甲辰年重修時,由廣州番禺進士盧維慶手書的石刻對聯重現於世人眼前。此對聯為「洞中別有乾坤四圍煙雨雲山尤增勝概,祠裡自成天地兩岸桔林橘井永著仙蹤」,極具歷史和文學價值。
黃大仙祠不僅僅是道家聖地,更是黃氏建築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它舉辦的祭祀活動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黃氏子孫前去參加,對整個黃氏精神的團結和升華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黃氏的兄弟姐妹們,你們有去參加過嗎?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黃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黃氏資料。
知曉黃氏天下事,敬請留意「黃氏在線」微信公眾號
送給朋友們!喜歡的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