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幾乎每座城市
都擁有一款「地標式」的傳統糕餅:
廣州的雞仔餅、中山的杏仁餅、佛山的西樵大餅……
這些流傳百年的傳統糕餅,
既代表著一座城市獨有的味道,
也在訴說著屬於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懷。
於本地人而言,
它們是一代代人成長的見證;
於外地遊客而言,
它們是一張張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今天,我們就要前往鳳城順德,
尋找一款有200年歷史的民間小吃——【大良蹦砂】
【大良蹦砂】對於老廣來說絕不陌生,也算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一款傳統小吃了,在老廣小吃中,它的地位絲毫不亞於雞仔餅~在順德大良,出售蹦砂的店鋪隨處可見,但要問最出名、品質最值得信賴的是哪一家,我想多數人的答案一定是——【李禧記】。
這次我們順利與【李禧記】取得合作,將這款【大良傳統蹦砂】上架到品城記甄選商城~想品嘗這款順德名小吃的股東,不需要專門去順德,只需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小程序即可購買~產品規格為400g/包,原價35元,品城記售價28.8元(順豐包郵),比李禧記官方淘寶店要稍微便宜一點點。
*註:蹦砂質地硬脆,貨到時有極高概率出現破碎,屬於正常現象,並不影響食用,介意者勿拍。
下面是詳細的測評報告~
大良蹦砂、盲公餅、西樵大餅被稱為佛山的「三大手信」,其中又數大良蹦砂最具影響力。它曾無數次進入各大美食節目的鏡頭,在省港澳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甚至有人表示:來順德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是吃一碗雙皮奶,第二就是帶走一包大良蹦砂……
【蹦砂】算是傳統糕點中名稱最為刁鑽的一款,甚至有點不知所云。但它用到的材料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有麵粉、豬油、南乳、白糖等,都是粵式糕餅比較常見的配料。而這個奇怪的名字,源於它獨特優美的造型。
【蹦砂】原本的寫法為「(蟲崩)(蟲少)」,有趣的是,這兩個字並不存在於正規漢語中,當時大良人看見這款小吃四面開瓣,造型恰似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而大良土話中「蹦砂」與「蝴蝶」的發音又相當近似,於是便改了偏旁,並賦名這款小吃為「(蟲崩)(蟲少)」。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款順德小吃的口感咬下時香脆無比,會發出「嘣」的一聲脆響;入口後起沙開化,有著流沙般的細碎聲響,所以才得名「蹦砂」。
【大良蹦砂】最早誕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順德大良人梁成章在其所設的「成記油炸店」創製。到清朝嘉慶年間(1823),順德人李禧創辦了「李禧記」餅鋪,以生產禮餅、什餅和涼果為主。當時南方盛行用「南乳」作為味料,李禧無意中往蹦砂中放入了南乳,使其味道變得鹹香獨特,令人入口難忘;後來經過幾代人不斷的改良發展,終於演變成現在順德家喻戶曉的「大良蹦砂」。
自李禧先生於1823年創立【李禧記】餅鋪以來,大良蹦砂的製作工藝至今已經傳承七代。和雞仔餅不同,【李禧記蹦砂】沒有經歷過那些曲折傳奇、驚心動魄的故事,它在一代代的繼承與發展中安穩地走過了兩個世紀,將這份最原始的順德美味帶到了今天。
李禧記出品的【大良傳統蹦砂】,多年來獲獎無數,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都聞名的傳統美食,李禧記在蹦砂界的地位,縱觀整個順德也無出其右。
李禧記蹦砂的包裝,印象中已經十幾年沒變了~包裝上熟悉而喜慶的的禮餅風格圖案,「李禧記」三個金色大字……還沒打開包裝就能聞到那熟悉的南乳香味~
和以前不同的是,每個蹦砂都採用了獨立包裝進行封裝,每小包對應一枚蹦砂,比起曾經簡單粗暴的大包散裝,不僅更方便外出攜帶,防潮效果也更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蹦砂是一款極易碎的食品,快遞運輸的過程中有極大機率會發生碎裂。但按照實際食用的經驗,即使是完整一塊的蹦砂,咬上一口也會馬上變成碎塊,足有一個掌心大小的蹦砂,要一口吃下也是比較困難的,只要不是包裝損壞,破碎是完全不影響食用的,股東們毋需過於在意。若實在無法接受,可以前往順德實體店購買。
每包蹦砂的淨含量為400g(約5包),保質期為180天。從包裝背面的成分表可以看到,李禧記蹦砂採用的都是製作糕餅經常用到的基本食材,沒有添加過多的食品添加劑,基本還原了200年前蹦砂的原貌。
蹦砂的原材料雖然簡單,但也並非「照版煮碗」就能做出來。李禧記能保住金漆招牌兩個世紀,每一塊蹦砂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大至生產流程的合理設置,小至每一道原材料的搭配比例,所有這些細節,都是一塊好蹦砂所不能缺少的~
那么正宗的【大良傳統蹦砂】究竟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我們找到了李禧記的第六代傳承人——李澄標師傅。
製作蹦砂的步驟不算很多,但每一步都相當關鍵,也非常考驗手工與耐性。一塊好的蹦砂,不僅要口感純正,對色澤、形狀的要求也十分高。
#篩粉#
李師傅先將上等的小麥粉放入篩子中左右搖晃,目的是隔走大顆粒小麥粉,只留下幼細、均勻的小麥粉製作蹦砂,這能使蹦砂的質感足夠均勻,達到酥脆而不起塊的效果~
#搓麵團#
往精選的小麥粉中加入水、植物油、南乳、鹽、砂糖等材料,充分混合後反覆搓壓,直至得出棕紅色的麵團。
#壓麵團#
用擀麵杖將麵團壓至扁平,這個過程必須注意麵團的厚度以及均勻性,一旦壓過了火,這一步就必須要重來。很考驗師傅力度的掌控以及製作經驗。
#卷麵團#
將麵團表面處理平整後,在粉團表面均勻塗上一層植物油~然後像捲地毯一樣,將粉團捲成軸狀,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最關鍵的一步——捏蹦砂了。
#捏蹦砂#
捏蹦砂,是所有步驟中最考驗耐性與手工技巧的一步。首先沿著麵團側面,切出厚度相同的四小塊圓形面片。
然後再取一個公共點,將四塊面片貼合在一起,並擺放成蝴蝶形狀。
最後以公共點為中心擠壓蹦砂表面,令其徹底形成蝴蝶狀,並起到定形的效果。
成功將麵團捏成蝴蝶狀,放置片刻後便可以進入最後一步:炸蹦砂
#炸蹦砂#
將蹦砂放入滾油中翻炸,直到表面色澤變為深棕色或金黃色。
為了讓蹦砂受熱均勻,油炸過程中需要不斷用筷子翻攪蹦砂塊,並時刻留意著蹦砂表面的色澤變化,稍有放鬆,一整鍋的蹦砂可能就要「報銷」了。
現炸蹦砂色澤金黃,一些邊角位置處顏色會偏深,但不影響其整體的觀感。麵團經過油炸後雙雙展開,與蝴蝶翅膀愈發相似。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將這塊蹦砂拿在手中時,南乳的醬香已經無情地鑽入了我們的鼻孔。李禧記的蹦砂究竟是什麼味道呢?我們馬上來試試!
牙齒接觸到蹦砂,第一時間給人的反饋就是「硬脆」,需要稍微用力才能咬開。伴隨著「嘣」一聲脆響,蹦砂在牙齒間應聲而斷,此時蹦砂內的一顆顆均勻而細小的顆粒開始遊走在舌尖上,口感瞬間從「硬」轉變為「酥化」,宛如流沙一般令味蕾著迷。
更妙不可言的,是蹦砂濃濃的南乳香。可能是經過油炸的關係,南乳的香氣在口腔中的擴散速度異常之快,從口腔到喉嚨幾乎無孔不入,雖然有點膩口,但就是抑制不住想吃的衝動……要是配上一杯清茶,絕對又是一掃而光的節奏。
總結
【李禧記傳統蹦砂】是為數不多的、真正意義上「一脈相承」的老字號。蹦砂與李禧記背後沒有特別傳奇的故事,但它卻做到了很多傳統美食、傳統老字號都做不到的東西:將屬於一個時代的味道完完整整地繼承下來。200年前的蹦砂是什麼味道,如今的蹦砂就是什麼味道,作為廣東美食一張閃亮的名片,李禧記蹦砂絕對值得你一試!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小程序即可購買~
*註:蹦砂質地硬脆,貨到時有極高概率出現破碎,屬於正常現象,並不影響食用,介意者勿拍。
1.Barry Manilow - Copacabana
2.Deep East Music - Old Threads
3.Foxtail-Grass Studio - 沢の河城工務店
4.Pink Martini - Bitty Boppy Betty
5.ProleteR - Faidherbe square (instrumental)
6.コーコーヤ - なぞなぞワルツ
7.中山真鬥 - モンスターマーチ
8.久石譲 - Summer
你可能還想看:
五仁滾出月餅界?對不起,你問過你的吳川爸爸了嗎?
「雞仔餅」每個廣州人都吃過,但要說「正宗」,還得數這家!
江門外海最後一家做花生餅的店鋪,想吃的快來,可能再過幾年就吃不到了!
各位看官覺得好的話
請多多"股東三連"給主持人加雞腿!
左邊"閱讀原文"提供美食報料!
右邊"在看"給小編加5毛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