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著羽毛球的軌跡,我們翻閱了20年來世錦賽到過的那些「寶藏城市」。其中,有人盡皆知的古老名城,也不乏因為這顆小白球才讓我們記下的名字與地理位置。我們從一座座和羽毛球結下不解之緣的城市入手,尋找當年的故事,去遇見更多你想不到的驚喜。
阿納海姆在美國只能算個小城市,人口33萬左右。但這裡的人氣一直很旺,每天都有將近一百萬的遊客光顧。它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資料數據會顯示,這裡是年輕人的地盤,因為全市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旅行聖經《孤獨星球》如此介紹:這是一座遊樂之城,童話王國迪士尼樂園就誕生於此,而且,直到今天它依舊是世界各地遊客的攻略重點。當然,阿納海姆還有「體育之城」的別稱,尋找它與體育的淵源,並不困難。甚至,老虎伍茲高中就讀的學校同樣就在這座小城。但是,如果你想知道這裡與羽毛球究竟緣深緣淺,且聽分解。很多人可能不知道,1977年舉辦的首屆羽毛球世錦賽和2005年在美國阿納海姆舉行的世錦賽,都是在冰球館內進行的。想像一下,羽毛球在兩座冰球館裡飛行的場景,那就像是冰球在雅加達的塞納揚體育館裡來來回回撞擊一樣少見。若問阿納海姆有多少人對羽毛球感興趣,得到的答案就頗為傷感了,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羽毛球是一項不溫不火的後院運動,阿納海姆的人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世界羽聯與阿納海姆聯手,試圖去向當地人安利這項有趣的運動。資深的羽毛球媒體經理威廉曾經回憶過當年世界頂尖羽球運動員匯聚於8月的阿納海姆的盛況。他說,那是2005年,是世錦賽唯一一次在美洲舉行。他還記得那次到達洛杉磯機場時,海關工作人員詢問此行美國的目的,當聽到說「羽毛球」時,工作人員表示自己一點也不了解。「雖然整座球場的人都不怎麼熟悉羽毛球,但是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服務。混採區讓人記憶深刻,因為在阿納海姆通常都是個人『專訪』,記者可以倚靠在欄杆上悠閒地等待球員,很少出現群訪的熱鬧景象。」
儘管當時的箭頭池體育館很豪華,可以容納18000位觀眾,早兩年還舉辦過最受美國人喜愛的體操世錦賽。但是,羽毛球選手們卻並不喜歡這個場館,因為館內強勁的側風對運動員來說簡直如同一場災難。原本渴望決賽中上演「風」中奇緣的林丹與謝杏芳,以林丹未能擺脫風的影響而未能如願以償。林丹和謝杏芳雙雙闖入決賽,如果同時加冕,那麼2005年世錦賽將會成就世界羽壇的一段佳話。然而,在謝杏芳順利登頂之後,「超級丹」面對老對手陶菲克時卻完全沒有打出水平,以3比15、7比15這樣的大比分慘敗,痛失男單金牌。不過,2004年時還只是中國女單第四人的謝杏芳在錯過了雅典奧運會後,卯足勁在隨後的一系列比賽中連拿下6個冠軍。在阿納海姆,她不顧腰傷的困擾,一路沉著應戰,最終贏下了自己首枚世錦賽女單冠軍。那一屆,楊維/張潔雯也為國羽添了女雙一金。在阿納海姆的記憶中,一場羽毛球的盛宴曾經綻放過,但遺憾的是,在那之後卻沒能持續迴響。
中國人了解馬德裡的途徑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足壇豪門皇家馬德裡,二是蔡依林的一首《馬德裡不思議》。奇怪的是,這首歌的MV竟然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取景,而非馬德裡。馬德裡沒有巴塞隆納的藝術雲集,沒有瓦倫西亞的科技碰撞,沒有安達盧西亞的正宗國粹,沒有聖地牙哥的聖城印記,沒有地中海海島的陽光與海灘。那麼,作為西班牙的首都,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的馬德裡還有什麼?面對這個問題,曾在馬德裡學習生活過大半年的我思考了很久,然後我反問了自己一句:馬德裡除了皇馬和幾座博物館,究竟還有什麼?反問了數次後猛然醒悟,那幾座博物館不正是馬德裡的特色嗎?在馬德裡往南七十公裡處有一座古城叫託萊多,它在兩千多年前就是當時西班牙所處王朝的首都。正因離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如此近,馬德裡擁有著歷史繼承的巨大優勢。馬德裡有七十三個博物館,其中普拉多美術館、提森博物館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並稱三大美術博物館,它們都坐落在普拉多藝術大道兩側。這三個博物館各有千秋,展出的作品分別代表了宮廷、印象派和先鋒派、現代主義這三個派別。如果說巴塞隆納是建築和繪畫藝術實體化的殿堂,那馬德裡就是實體化殿堂的源泉。學繪畫的若不來看看這裡超過四千件藝術大師的作品,那就太可惜了。
馬德裡的地標是位於太陽門廣場的一尊雕塑,名字叫「熊抱樹」,它與廣場中央的卡洛斯三世國王雕像成為中心區域的打卡點。另一個打卡點則是皇家馬德裡主球場,大概有一半的中國遊客去馬德裡都是衝著他們足球夢中的聖殿——聖地牙哥-伯納烏球場而來。伯納烏球場建於1947年,現在的球場高達45米,約等於15層樓的高度,可以容納超過九萬人。坐在最頂層觀賽簡直就像坐上摩天輪,又因為座位傾斜度高,恐高的人可不要輕易選擇頂層。不過,頂層的觀感絲毫不差,整個俯瞰的感覺實在爽,還具備十足的價格優勢。當年,作為窮學生的我們特意選了皇馬對二線球隊的主場比賽,選擇最便宜的頂層只需要15歐元。西班牙人口不足五千萬,卻是不折不扣的體育大國,足球、籃球、排球這三大球十分突出,網球亦有以納達爾為代表的一眾紅土高手。不過,西班牙的羽毛球緣在馬琳成為世錦賽冠軍之前算是極低,唯一能扯上關係的,大概就是羽毛球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上正式進入奧運大家庭。馬德裡總面積約600平方公裡,和北京核心城八區的面積接近,但能提供給市民打羽毛球的場館不足十個,而且全都是與其他球類共用的多功能球館。想當年,在馬德裡要想打一次羽毛球可算是大費周折,每次都得艱難地在華人群體中湊齊人,再倒三次地鐵來到只有一個場地的球館,打的還是螢光色的塑料球。也大概就是在那大半年裡,我感覺自己的球技倒退了幾年,並且對塑料球產生了陰影。不過,就像一個李娜代表了中國網球的崛起一樣,名將馬琳那歷史性的兩枚世錦賽金牌和一枚奧運會金牌足以代表西班牙羽毛球的興盛。這顯然不是西班牙羽毛球綜合實力的強大,卻足以讓它在世界羽壇佔據不得不提的一席之地,畢竟擁有奧運會羽毛球女單金牌的國家只有四個:中國、韓國、印尼和西班牙。
2006年,羽毛球世錦賽時隔僅五年再次回到西班牙,不過這次舉辦的地點不是熱情似火的塞維亞,而是歷史瑰寶馬德裡。就像蔡依林唱的一樣:馬德裡不思議,這一屆世錦賽在羽毛球歷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年起,世錦賽從每兩年一屆改為除奧運年外每年舉辦,直接得分的三局兩勝21分制亦在此迎來世界大賽首秀。每年一屆的世錦賽給了球員們更多的展現舞臺,但亦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世錦賽的含金量。21分制在當年5月才開始實施,離9月舉行的世錦賽不足半年,處在剛實行階段的21分制幾乎對所有運動員都有影響,對比賽節奏和技戰術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每個人都在力爭比對手更早適應新賽制。彼時,男單格局已經悄然發生變化;連續兩年在雅典奧運會和阿納海姆世錦賽上奪金的陶菲克再也沒有了強大的大賽統治力,經歷了兩屆世錦賽和一屆奧運會的李宗偉則已經登上世界排名第一的寶座。中國隊則是在新老交替中找到了新的領軍人,前幾年遭遇浮沉的林丹已是國羽頭號男單、賽會2號種子。除了林丹,首次出徵世錦賽的陳金已經是前4號種子,陳宏和鮑春來亦在前8之列,中國男單人才濟濟。林丹和陳宏在半決賽完成會師,鮑春來則先後淘汰了李宗偉和李炫一,最終與林丹會師決賽。決賽一役,當年的雙子星打滿三局,最後林丹逆轉獲勝,奪得了屬於他的第一枚世錦賽金牌,至此開創了林丹時代。男雙雖然只有兩對國羽組合,且郭振東/謝中博無緣八強,但已經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蔡贇/傅海峰以五場2比0的狂勝,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世錦賽冠軍,中國男雙自1989年世錦賽李永波/田秉毅奪冠後終於再現金牌。上一次在西班牙的世錦賽,中國男隊戰績黯淡,男單和男雙竟同時無緣八強。經過了之後的更新換代,男單和男雙新人在馬德裡已經成為主力軍,成為關鍵先生。
女隊延續了前兩屆的大包大攬,張寧和謝杏芳會師女單決賽,尤其謝杏芳的勝利,成就了與林丹唯一一次在世錦賽同時攜手登頂的佳話。四對國羽女雙包攬四強,令世界再度感慨中國女雙的實力。高崚/黃穗時隔四年再次登頂;魏軼力與新搭檔張亞雯再度闖入決賽,只可惜再度與冠軍失之交臂;兩年前的奧運冠軍張潔雯/楊維依然雄厚,日後的奧運冠軍杜婧/于洋已嶄露頭角。當時最開心的莫過於女雙組教練田秉毅,最後兩個比賽日都可以沒有壓力地觀賽。雖然中國隊混雙無緣四強,但4金3銀3銅的成績已經創下了近17年以來的世錦賽最佳戰績。相形之下,傳統勁旅印尼、韓國、馬來西亞、丹麥等隊戰績不佳,尤其是上一年在世錦賽捧得2金1銀1銅的印尼隊竟然在馬德裡顆粒無收,令人驚訝。獲得2金1銀的英格蘭隊在外國隊伍中一枝獨秀,他們的混雙羅布森/埃姆斯和克拉克/克洛格會師決賽,男雙組合克拉克/布萊爾獲得銀牌。2006年5月,一首《馬德裡不思議》走紅,成為了80後和90後的歌單必備。四個月後,中國羽毛球隊在馬德裡上演了一齣好戲,實地應驗了這首歌。
本文節選於2020年5月刊《羽毛球》雜誌
提示:掃碼即可進入微店,購買當期或者過期,以及合訂本雜誌。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進入購買。
如需查看公眾號往期內容,在「寫消息」中回復「查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