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農科、新工科建設中,專業結構如何優化、傳統專業如何改造、師資隊伍如何建設、實踐平臺如何建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如何實現變革,是當前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近日,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的新農科、新工科建設推進會上,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做出上述表述。該校圍繞新農科建設改革發展、傳統專業集群改造、智慧農業建設探索、農業特色通識教育課程、農業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等內容,形成了新農科、新工科建設的12個教改項目,以項目促建設,開啟新農科、新工科的全面建設實施。
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科專業
涉農高校是強農興農的「國之重器」,建設新農科是振興高等農林教育的重大戰略。而「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徵的新經濟呼喚「新工科」。
近年來,南京農業大學積極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來改造傳統農科專業,先後獲批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新專業,在未來三年內,還將規劃建設多個與國家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的新專業。
如何變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新農科、新工科?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認為,在專業結構優化方面,應推動形成招生就業與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布局新專業,淘汰不適應產業發展的老舊專業;在傳統專業改造方面,要加強學科專業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等的有機融合,推進傳統專業改造落地落實。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他認為,要根據學科和專業發展需求引進人才,加強對教師育人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優化師資隊伍;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要有效整合校內實驗實習實訓平臺,大力推動與行業部門、企業合作,共同建設設備優良、技術先進、管理高效的開放性實踐教育基地;在教育教學方法變革方面,要重塑教育教學新形態,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環境改造及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要以全產業鏈思維構思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南農已經完成了農業特色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下一步將推進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大國三農」專業教育的有機銜接。課程和教材建設方面,大力推進「金課」建設,在前期獲批14門國家級一流課程、5項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基礎上,未來三年,將推動建設約200門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和相關新形態教材。
與此同時,學校正在研討與中國科學院、江蘇省農科院、涉農大型企業通過科教協同、產教融合,共同推進「聯合教育中心」和「產業學院」建設。通過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的統一管理,統籌規劃學校實踐教學平臺,打造設備優良、技術先進、相對集中、管理高效的校內實踐教育基地。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董維春認為,要對現有涉農學科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造提升,加大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比重,促進一流科研與一流人才培養的緊密協同;另一方面,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要求,圍繞「新農科」、「新工科」建設,打破傳統的單一專業培養模式,從全產業鏈、產業系統的角度重新構思人才培養模式,發揮教育對產業融合的「乘法」效應。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