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新農科」人才培養新模式

2020-12-23 和訊

3日下午3點,山東農業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宋偉(右)做客山東商報高考「雲講堂」 記者周裡攝

山東高考指南微信公眾號

與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並列,新農科是國家「四新」建設的重要一環,山東農業大學自然也在往「新農科」的方向發力,對於高考生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那麼「新農科」究竟是什麼?昨天下午,山東農業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宋偉做客山東商報高考「雲講堂」現場答疑,並對學校招生政策進行了詳細介紹,此次直播共吸引11.2萬人次收看。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楊芳鄒元德

農業科技人才的搖籃

很多人對農業大學都不太了解,此次山東農業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宋偉在直播中進行了解讀。宋偉表示,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總體來看,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讀博路子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也可以從事社會管理類工作,進入企業從事技術推廣、產品研發、銷售等工作,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強的學生也可以自己創業當老闆。「畢業生就業去向不僅與他的專業有關,也與他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定位有關,農科類專業也不例外。」

「我們的畢業生即便去創業做『職業農民』,至少也是現代農場主、是現代農業企業家。」宋偉認為,農科類專業是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既是我們的生存和生活離不開的專業,又是造福人類、實施國家戰略所必需的專業,「通俗點說,就是『上可頂天,下可立地』。」

今年,山東農業大學還新增了土地整治工程、城鄉規劃、應用生物科學3個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專業。其中土地整治工程專業重點圍繞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而設立。城鄉規劃專業交叉融合城鄉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著力培養適應城鄉規劃、設計、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應用生物科學專業針對我省菌物生產大省的實際需求設立。這些專業在未來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將有廣闊的前景。

「新農科」新在哪裡

與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並列,新農科是國家「四新」建設的重要一環,山東農業大學自然也在往「新農科」的方向發力,對於高考生來說,投身「新農科」專業,不僅不落伍,反而契合了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那麼「新農科」究竟是什麼?宋偉進行了解答。

宋偉表示,「新農科」的「新」體現知識體系的改造,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要求及培養方式轉變等方面。「不久的將來,無人農場、自動導航的農業機械、精準作業的農業裝備等將會是現代農業常態。」據介紹,近年來,山東農業大學積極參與新農科建設,發揮辦學優勢,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逐步調整招生專業,成立齊魯學堂,創新「新農科」人才培養新模式。

山農大多年在農學方面的耕耘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年3月以來,盧從明、段巧紅、孔令讓3位專家的成果先後登上《細胞》《自然》《科學》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國家級一流專業和省級一流專業名單中,山東農大12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8個專業入選山東省一流專業,居省屬高校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山農大入選的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既有農科類專業,也有經濟、管理、工科、理學專業。「這充分說明,山東農業大學不僅農科類專業實力硬核,其他學科專業也排在省屬高校前列。」宋偉表示,用一句話概括山農大,那就是農業科學優勢突出,生命科學特色鮮明,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綜合發展。

公費農科生很吃香

山東農業大學實力強勁,報考上也有利好政策,師範類院校有公費師範生、委培師範生政策,醫學類院校有公費醫學生政策,以山農大為代表的農學類院校也有公費農科生政策。

「公費農科生,是山東省一項創新性舉措,在全國屬於首推。」宋偉介紹,2020年達到普通類一段線上的山東考生,可以在提前批填報公費農科生志願。2019年山農大的公費農科生計劃為175人,約佔全省總計劃一半。「我校招收公費農科生計劃有四個專業,分別是農學、植物保護、園藝、農林經濟管理,這四個專業都是國家一流專業。學生被錄取後,享受免學費、免住宿費,每月400元生活補貼,畢業後『有崗有編』,直接到定向就業市的事業單位就業,納入事業編制。」據了解,根據協議,公費農科生需要服務5年,原來是只能在職考研。「今年具體政策還沒有出來。」

除了這一利好政策,宋偉表示,整體來看,山農大70%以上的計劃都投放在山東省內,招生類型涉及普通類別、公費農科生、地方農村專項、中外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藝術類、體育類、高水平運動員等,考生報考山農大的機會有很多。

在選考科目上,宋偉介紹,學校傳統農科專業和部分理學專業,要求物理、化學、生物任選一門就可以報考;工科專業要求必選物理才能報考;經濟管理類、法學、外語類等專業不限選考科目。「應該說,給考生的選擇空間是比較大的。」

考研率省內遙遙領先

在山農大,硬核的不僅僅是學校實力強勁的農學類專業,還有良好的學習氛圍。2016年,山農大化學學院有一個班26名同學全部考取了研究生,其中有14名同學考到了「雙一流」、985高校。2019年,有52個宿舍集體考上了研究生。

「我們學校畢業生就業有這麼幾個特點,一是考研率高,二是考取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的人數多,三是畢業生就業滿意度高。」據介紹,近年來山農大全校平均考研率都在35%以上,2019年全校平均考研率40%,從各學校公布就業數據來看,山農大考研率居省內高校首位。「農科類專業考研率一般在50%以上,有的專業能達到70%。而且我們不僅考研率高,而且考研質量好。每年考取研究生的2000多名畢業生中,考入985等重點院校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佔到一半以上。」

就業方面,山東農業大學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在50強高校評估時,教育部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畢業生滿意度調研,山農大畢業生滿意度在全國參評的地方高校中位列第三位。

在山農大,學校給予學生的轉專業空間也非常大。山農大大規模實施專業大類招生,大一下學期學生根據專業意願,在專業類內自主選擇專業;所有學生入學一年後,學習成績在專業(類)前30%的學生可在全校範圍內二次選擇專業,其餘學生可在學校規定範圍內選擇專業(特殊類型專業除外)。「在新高考背景下,學校還在繼續探索更加寬鬆的二次選擇專業辦法,二次選擇專業的時候,就不再考慮高中階段的成績或選科。」宋偉說。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這些都是建設新農科的底氣所在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進入新時代,學校倡導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為中華復興而讀書,堅持五育並舉,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自主學習力、實踐創新力、全球勝任力的一流創新創業人才。2019年4月,學校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這也是華中農大在新時代的新定位。
  • 學校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
    2020年第197期 總第1307期11月28至29日,全國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成立大會在浙江大學召開,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等34所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學院加入聯盟,共話高等農林教育的新機遇
  • 【典型經驗】學校農學院實施三項工程 培養複合應用型新農科人才
    【典型經驗】學校農學院實施三項工程 培養複合應用型新農科人才 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以培養複合應用型新農科人才為目標,借新農科建設東風,緊緊圍繞創建和諧穩定的學生隊伍一條主線,把握常規工作有亮點、創新工作有特點兩個指導思想,著力實施「521」思想引領工程、「合力育人
  •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全面推進新農科人才培養 浙農林大獲批5項教育部...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昊昱 通訊員 陳勝偉)近日,從浙江農林大學獲悉,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關於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名單,對407個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予以立項。浙江農林大學獲批承擔5個項目,獲批數量居全國高校第三。  據介紹,2019年浙江農林大學承辦了全國涉農高校召開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
  • 河南啟動八大行動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
    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日前聯合印發《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擬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和新生態發展需求啟動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到2025年,形成河南特色、國內一流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
  • 培養創新農林人才,「仲愷方案」又添新動力!
    產教融合推動科技創新,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又有新動作!近日,仲華基因科技產業學院開班儀式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舉行。該學院致力於培養擁有新農科、新工科思維和統籌綜合工作能力的創新型、產業型和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首批選拔30名學生入選。
  • 新農科、新工科怎麼建?這所大學要以前沿科技技術賦能傳統農科
    「在新農科、新工科建設中,專業結構如何優化、傳統專業如何改造、師資隊伍如何建設、實踐平臺如何建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如何實現變革,是當前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近日,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的新農科、新工科建設推進會上,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做出上述表述。
  • 吉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農科建設的意見》
    、面向新鄉村、面向新農民、面向新生態的「四新」理念,積極探索涉農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徑,加快構建新農科建設體系,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著力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吉林的建設者,帶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我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 立德樹人 書寫新時代強農興農新篇章
    一、高位統籌,以新機制為新農科建設布局。省委深改委審議通過《關於加強新農科建設的意見》,堅持「四新」理念(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分近、中、遠三個目標階段,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為全省「新農科」建設謀篇布局。  二、打造樣板,以新模式為新農科建設築基。在完成「面」的布局之後,學校開始尋求「點」的突破。
  • 新工科新農科來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獲批多項教育部「四新」項目
    教育部設立「四新」項目(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是深入推進「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重要抓手和舉措。推進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 河南: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
    近日,河南省發布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啟動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預計到2025年,形成河南特色、國內一流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方案提出,「新型人才培養行動」強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建設,實施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雙百」工程。「專業優化攻堅行動」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全面啟動新農科建設,培育、申報和建設20個左右的新興涉農專業。「課程改革創新行動」將整合河南省農林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一流農林學科課程和課程群。
  • 同濟在高中建設AI創新實驗班探索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
    同濟大學在高中建設人工智慧(AI)創新實驗班,探索麵向戰略需求的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 週遊 攝人才缺口超500萬 同濟在高中建設AI創新實驗班探索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中新網上海5月13日電 (許婧 黃艾嬌)從同濟大學13日在上海張江人工智慧島舉行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貫通式培養研討會上傳出消息,目前中國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500萬。
  • 上海中醫藥大學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河南省出臺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
    為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河南省新農科建設,近日,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聯合印發《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紮根中原沃土,弘揚大別山精神,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和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到2025年,形成河南特色、國內一流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為建設大別山幸福革命老區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關鍵詞]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通識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高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育人能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需求,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涉農高校要爭做新時代高校強農興農的排頭兵
    特別是創建「五個標杆」,是學校實現創新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引領學校加快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目標導向,更是學校爭做強農興農排頭兵的具體實踐。第一,爭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標杆。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建設卓越而有靈魂的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目標,爭做新時代農科建設的實踐者和引領者。
  • 上海師範大學獲批3個「新工科」「新農科」市級項目!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市級新工科、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確定了29個項目為上海市級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9個項目為上海市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上海師範大學有三個項目成功入選,其中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張波教授主持的《長三角區域協同的「人工智慧+教育」新工科創新實踐平臺探索與實踐》、建築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趙興祥主持的《核心素養導向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獲批上海市級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生命科學學院戴紹軍教授主持的《現代都市園藝產業鏈條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獲批上海市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 星環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播種人工智慧新未來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它不僅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也在催生出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因此,未來的產業創新離不開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的落地則更離不開人才的建設。這是廣西連續舉辦兩屆大學生人工智慧設計大賽的根本初衷所在。
  • 新工科 新醫科 新農科 新文科 指向科技經濟前沿 瞄向未來發展需求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是高等教育應對科技革命和國際競爭挑戰的戰略性選擇。  「四新」的戰略性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於急劇的變革之中,創新在深度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國際戰略競爭不斷加劇,大國的產業格局都開始了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