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2021-01-0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

[關鍵詞]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通識教育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高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育人能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需求,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希望涉農高校「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涉農高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需要在立足自身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通過構建和完善農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拓展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

2019年6月,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在浙江省安吉縣召開,會議發布了《安吉共識》。之後,全國50多所涉農高校100多位書記校長和農林專家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圍繞新時代農林學科建設開展研討的情況,也代表130萬農林師生表達了肩負起興農報國使命、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矢志奮鬥的決心。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對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對廣大師生予以勉勵和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讓全國涉農高校的廣大師生備受鼓舞,大家表示,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涉農高校是培養強農興農人才的重要陣地,建設新農科是振興高等農林教育的重大戰略。在推進新農科建設的一系列共識與行動指南中,《安吉共識》從宏觀層面提出了要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發展新農科的「四個面向」新理念,「北大倉行動」從中觀層面推出了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動」新舉措,《北京指南》從微觀層面提出實施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的「百校千項」新項目。它們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新農科建設體系,《安吉共識》吹響了「集結號」,「北大倉行動」打好了「基礎樁」,《北京指南》將推動新農科建設從「試驗田」走向「大田耕作」。

中國強,農業必須強;中國美,鄉村必須美;中國富,農民必須富;中國實現現代化,農業農村必須實現現代化。根據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涉農高校需要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升級版;對接農業創新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對接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一批多學科背景、高素質的複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對接現代職業農民素養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下得去、留得住、離不開的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培育領軍型職業農民;激勵青年學子在農業農村廣闊天地建功立業,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新時代需要我國建設一批農林類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一流實踐基地,傾心打造高等農林教育「質量中國」品牌,培養一流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基於此,涉農高校要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結合學校農科通識課程實踐,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通識教育中體現課程思政的價值追求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上重要論述為高校在新時代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統籌推進課程育人。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觀,蘊含著對現行課程制度的反思和課程應然狀態的新時代設想,理應成為通識教育改革的「導向標」。課程思政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課程理念,旨在實現全課程育人。它一方面要求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顯性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充分挖掘通識教育課等隱性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通識教育中彰顯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基於以上背景基礎與認知,南京農業大學組織廣大教職員工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廣泛討論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結合《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開展「立德樹人 強農興農」教育思想大討論,把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作為大討論的核心內容,與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重要決策部署緊密結合起來,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熱潮,綜合運用學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和自媒體,深入宣傳解讀回信精神,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發展,努力開創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在新農科建設和農林人才培養中,開展以農業特色文化素質教育為重要內容的課程思政建設,全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是新時代涉農高校突出教育意識形態屬性與挖掘課程德育功能的一種理念和實踐探索。這一探索要求我們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各類課程,特別是農科特色的通識課程教育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價值追求。

完善農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拓展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南京農業大學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學校在過去長期單科性辦學,學生在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文理基礎、跨學科知識、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職業遷移能力等方面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與綜合性大學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同時,受學科專業結構限制,缺乏高水平通識教育教師資源,教師的文化素養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教師文理基礎與跨學科思維方面存在的欠缺,也影響到了科學研究的開展。為了破解這些問題,學校構建了全新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堅持通特結合,腳踏實地,學校形成了「南農八門課」,即「六類八門十學分」方案。首批列出40門課供結構性選修,其中中文寫作為必修。農業特色通識核心課程13門左右,約佔供選課的1/3,建設周期是三年完成,農業出版社將出版系列教材,已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執行。

通識教育起源於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隨著社會發展和政治文化的流變,其育人內涵經歷了從「博雅」(liberal)到「通識」(general)的轉變。儘管通識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目標都在不斷調整,但「育人」這一教育的核心目標始終未變,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教育觀都蘊含著對「人」的價值的基本看法。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牽頭單位,南京農業大學依據涉農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學科特點,明確新農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學校自身的改革等因素都在不斷對通識教育提出新要求,南京農業大學對大學教育理念與課程價值進行深入思考與詮釋,將通識教育作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的突破口。

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具備核心共同知識的、有教養的、健全的人」,即關注學生學習與生活、理智與情感的整體發展預期;相較於專業課程而言,通識課程是在與知識碎片化和職業化抗衡中突破學科藩籬、尋求知識寬度,追求人文與科學、語言和藝術均衡發展的教育。通識教育有利於破解單科性大學的人才培養的困境,兼顧學生博學與精專、知識與價值的協調發展,培育學生某些共同的基本素養,在通識教育中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追求,便是潛移默化地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也是「三全」育人的內在要求。

課程思政是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結合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樹人視域下,中國傳統經典的德性教育可轉化、細化為通識教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倫理道德等內容。因此,作為知識學習和生命成長相結合的重要載體,通識教育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理應成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成為知識本位和能力本位盛行時代探索人格本位,追求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統一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是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現實語境下對課程蘊含育人價值的中國化詮釋,它通過挖掘課程的價值意蘊,將意識形態教育滲透到課程的知識體系中,實現課程內含價值觀與國家意識形態的同頻共振。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中國方案,是我國高等教育構建知識傳授和價值養成相統一、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統一、知識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統一的現代課程設想,也是我國立足本土教育實踐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的中國視野與中國路徑。

通識教育是連接高校人才培養理念與學生學習實踐的關鍵載體,也是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其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緊緊圍繞知識經濟和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觀,集中反映了現代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中國方案,南京農業大學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是建立在對通識教育和課程思政關係進行深入思考基礎上的行動。

一是農科通識教育應該而且必須回歸育人初心,兼具農業文明倫理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教育功能。農業文明的傳統文化中「忠孝仁義禮智信」的美德,在我們文化典籍中呈現,也蘊含於每一個學科教學中。人們對課程的理解經歷過教材知識、學習活動和學習經驗三種取向。因此,通識教育應該而且必須回歸育人初心,探索通過知識學習達成生命成長的有效路徑,唯有重申知識、美德與價值的內在邏輯,轉識為智、化識為德,才能發揮文化素質教育在其中的價值意義,挖掘出以通識教育實現德育的路徑與方法,才能通過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共同促進個體的發展。

二是農科通識課程既要回歸教學與育人,又要體現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文化素質教育既是通識教育的內容也是路徑選擇,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以文化人」就是將知識間的內在邏輯梳理出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素質教育在價值層面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層面需要從制度建設、路徑方法、效果評價諸多方面反覆探索,促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聯動,形成廣泛參與的社會支持網絡,提供持續改革動力和良好的環境。

三是農科特色通識課程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農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與課程質量監控體系;堅持高質量的研討,形成教職員工共識,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固化調研成果;利用多種渠道增加教師對行業、學校、學科、專業與課程的深刻理解,建立教師愛農愛校與強農興農的責任感與榮譽感,進一步發揮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推動學校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作用;引導不同的通識核心課程根據學科性質、特點選擇課程思政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和重點,為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點睛,為新農科人才培養奠基。

【作者劉營軍:南京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原載2020年第8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作者:劉營軍

相關焦點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在育人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專題化、教學手段現代化、考試方式多樣化,使課程要點與思想實際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努力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新農科、新工科怎麼建?這所大學要以前沿科技技術賦能傳統農科
    「在新農科、新工科建設中,專業結構如何優化、傳統專業如何改造、師資隊伍如何建設、實踐平臺如何建設、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如何實現變革,是當前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近日,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的新農科、新工科建設推進會上,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做出上述表述。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然而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視野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必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2020年6月,教育部組織召開的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動課程思政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著力畫好「課程思政」同心圓
    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工作保障。將課程思政開展情況列為教學質量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作為評價和衡量教學單位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相關單位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督導評價體系。
  • 課程思政融入書法課堂 高校特色書法展覽引關注
    課程思政融入書法課堂 高校特色書法展覽引關注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4日 15:04 來源:中新網湖北   據了解,本次展覽由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部、校團委協同《書法藝術》通識課程組聯合舉辦,作品主要來源於該校通識教育課程《書法藝術》的學生結課作業。該課程指導老師張培傑介紹道,《書法藝術》通過帶領學生練習經典佳作和歷屆領導人對青年人的寄語內容,有機地將書法教學和思政育人、通識教育結合起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學生多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高思想覺悟,提升人文素養。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從2014年開始,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正確指導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試點工作,經過不斷努力,形成了一套具有時代感、高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形式,即「課程思政」模式。對於「課程思政」形成的背景,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要跟隨時代的腳步一同前進,之所以能夠改革是因為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而「課程思政」的提出便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複性、碎片化和功利性等問題[6]。如何在專業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內容、路徑、資源和平臺等進行系統梳理和規劃設計,圍繞專業核心素養優化課程思政結構體系,體現專業培養特色,值得深思。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課程思政建設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 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實驗課老師將醫學專業課蘊涵的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這是濰坊醫學院的一堂「德醫相融」教學課。學校堅持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有機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了凸顯「德醫相融、雙向貫通」特色、入情入味的課程思政教學。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通識教育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  以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中國政法大學於2005年正式啟動了通識教育改革。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學校提出了「打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建設「有法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有力地推動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育和發展。
  • 立德樹人 書寫新時代強農興農新篇章
    持續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科建設,推動設立「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中心,構建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思政」的思政育人格局。  二是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深化實施「三融通、三遞進、一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新農科專業建設的意見》,開辦「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增設「智慧農業」等4個新專業,開辦「城鄉社會管理」等8個輔修專業。
  • 浙工大發起成立浙江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聯盟
    該會議由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管理分會主辦,浙江工業大學承辦,旨在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創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呂華、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施建祥教授等出席會議並致辭。會上,由浙江工業大學發起,浙江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聯盟成立。
  • 浙江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
    日前,浙江省教育廳發布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五年內培育一批示範校、示範課程。  方案明確,要把專業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分類推進各學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
  • 通識教育課改須強化類型特色
    筆者所在的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依託國家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針對傳統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學科體系局限性、教學資源同質性和學習方式單向性等問題,系統建構聚焦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通識教育理念、體系、模式和路徑,形成了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支持系統。
  • 中南大學實施「五個一工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原標題:中南大學實施「五個一工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近日,中南大學正式發布 《中南大學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以「 五個一工程」為抓手,強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該方案的出臺旨在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進學校課程思政工作深入開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的有效融合,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取得成效。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所謂課程思政,通俗地說,就是在堅持上好思政課程的前提下,把思政理論掰開揉碎,融入所有的專業課程,讓所有老師都變成思政教師,所有課程都承載思政內容,最終使學生對思政理論形成系統認知,達成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效果。」
  • 「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主持。
  • 華中師範大學:思政之「鹽」溶入課程之「湯」
    如何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程都上出「思政味」?華中師大通過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教育元素、師範特點、信息化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
  • 河南: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
    近日,河南省發布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啟動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預計到2025年,形成河南特色、國內一流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方案提出,「新型人才培養行動」強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建設,實施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雙百」工程。「專業優化攻堅行動」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全面啟動新農科建設,培育、申報和建設20個左右的新興涉農專業。「課程改革創新行動」將整合河南省農林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一流農林學科課程和課程群。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福建省堅持「四個抓好、四主合一」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系統部署課程思政工作,出臺《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方案》《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實施意見》,實施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和教育教學創新計劃,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學校辦學績效考評內容,推動高校形成「一校一特色」的課程思政工作模式。莆田學院構建一個課程思政質量月、一組課程思政培訓、一批課程思政項目、一百場課程思政教研活動、一套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五個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