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對於人才培養具有基礎性價值和決定性作用。根據通識教育的首倡者——美國博德學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的觀點,通識教育是「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儘可能綜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因此,一般認為,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應當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通識」,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二是「博雅」,在專業培養之外更要注重培育人的性情、興趣和趣味;三是「全人」,實現人格的健康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理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共識,在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方面也取得了諸多重要的進展。但是,在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例如,通識教育的模式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通識課程體系應當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結合中國政法大學通識課程的建設現狀,對通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通識教育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
以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中國政法大學於2005年正式啟動了通識教育改革。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學校提出了「打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建設「有法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有力地推動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育和發展。2006年,學校開設《中華文明通論》《西方文明通論》兩門課程,並將其列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與此同時,通過對原有課程進行整合、充實和提高,初步形成了四個類別(自然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類、人文素養類、法學類)、156門通識選修課程組成的通識課程體系。2010年,學校開始實施第二輪通識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提出,應當著力建設「通識主幹課」這一新的課程類型。截至2015年底,學校初步形成了「以中西文明通論為核心、以23門重點建設課程為主幹、以300多門自由修讀課程為拓展」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學校通識教育從無到有,逐漸形成一種科學、系統、有機、理性的發展狀態,主要特點有:
1.以中西方文明為主線,重點打造兩個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作為通識教育的「靈魂」,學校於2006年開始為全校本科生開設兩門跨學科、綜合性的全校必修課程:《中華文明通論》《西方文明通論》。這兩門課以打造文明熔爐為指向,融合中西方文明的基本學術內容,旨在讓學生們自覺意識到他們具有共同的過去,屬於同一歷史文化共同體,並分享共同的現在、期望共同的未來。這兩門課以文明為線索,讓學生在學習具體知識之前,對於世界文明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以西方文明通論課程為例,該課程主要由政治文明、法律文明、藝術與審美、宗教與社會、哲學與思維、語言與文學、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管理等多個層次的內容構成,架構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知識體系。在教學團隊上,該課程以外聘的方式,匯集了全北京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師資,可以說是學術大腕雲集。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根據授課內容,學校組織出版了《西方文明講演錄》,該教材在國內高校產生了廣泛影響。教學團隊還舉辦「西方文明大系」系列講座,對西方文明的重要事件、重要文本、重要問題做專門闡述。同時,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學校創辦「西方文明在線」網站,為西方文明通論課程服務。該網站不僅提供文章、經典著作、音像資料等靜態學習資料,同時還開設師生互動專欄,方便老師與學生線上線下互動。
2.初步培育了四大類通識課程體系
在中西文明通論核心課程之外,學校目前的通識教育由四大類課程體系組成:人文素質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法學類。圍繞這四大類課組,根據課程成熟度和建設水平,學校縱向建立了通識主幹課、一般通識課兩種類型的選修課。橫向看,學校現有人文素質類課程共173門,社會科學類課程101門,自然科學類課程33門,法學類課程76門;縱向來看,通識主幹課程23門,一般通識課程360門。學校規定,本科生的通識主幹課應修滿8學分,一般通識課應修滿10學分。
3.根據專業互通的理念,將專業課程開放作為其他專業的通識課
客觀而言,作為以法學專業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學校通識教育的師資相對匱乏、通識課程的數量也十分有限。為彌補這一缺陷,學校將各專業的專業課程(含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放。考慮到學校法學專業的專業課程種類豐富、內容覆蓋面大、師資力量雄厚,因此在通識課程體系中,學校單獨成立了一個法學類課程組,鼓勵法學以外專業的學生在這個課組進行選修,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強力補充。
綜上,通識教育的法大模式呈現以下特點:打造「核心+主幹+一般通識課程」的「有靈魂」的通識課程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四大類橫向課程模塊;開放全校專業課充實通識課程數量;核心課程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遴選公認的具有學術影響力、人格魅力和大愛情懷的名師,牽頭組建教學團隊和規劃課程設計;廣選京城學術大家和名師,建設水平高而人選靈活的師資隊伍;學校提供政策傾斜、經費支持和制度保障。
對於通識教育幾個問題的重新認識
1.通識教育的發展定位
通識教育是一種厚基礎、寬口徑的素質教育。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不論何種專業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都應該具備知識、能力、素養協調發展的綜合素質,都應當形成求真、趨善、愛美融為一體的完善人格。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對於不同類型的高校,發展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就綜合性大學而言,此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專業數量眾多,師資類型和課程內容能夠覆蓋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學科領域,因此,只要學校能夠對全校學生開放既有的專業課程,就完全可以實現拓寬專業領域、豐富知識結構的通識教育目的。但是,對於像法大這樣的多科性大學,以及其他類似的特色性院校或者學科單一的專科性高校,由於專業覆蓋面小、師資力量在專業上過於集中、課程數量有限,僅靠向全校學生開放現有的專業課課程根本無法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因此,為了打破學科覆蓋不足的窘境,必須有意識、有組織地建設通識課程體系。
2.辯證地看待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係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在培養目標上並不相同。簡單而言,通識教育是讓學生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成果,從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專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具備某一職業領域所需要的能力。沒有通識教育的專業教育,學生獲得的專業技能只能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而缺乏專業教育支撐的通識教育,也容易成為一種缺乏根基的空中樓閣。因此,深化通識教育改革,應當秉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將通識教育融貫到整個本科教育教學過程之中,而不是游離於專業教育之外。
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劃分,其實只是立足於特定學科進行的歸類。沒有哪個知識領域生來就被定義為通識的或者專業的。因此,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分不在教學內容上,而是在教學目標、教學定位與教學方法上。為了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高校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靈活的選修機制。
3.釐清「通識核心課程」和「通識核心課程組」兩種模式
通識課程體系的架構是通識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但由於各個院校自身條件不相同,通識教育的課程結構也千差萬別。在課程設計上,究竟是採用「核心課程」模式還是採取「核心課程組」模式,各有利弊。「核心課程」的特點在於,學校選擇了固定的幾門通識課程作為核心課程,每門課程由於要滿足全校學生選課的要求,需要組建一支由眾多知名教師構成的專門的教學團隊。因此,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核心課程」的數量受到極大的限制,學生的自由選擇空間也被壓縮到最低。與此相比,「核心課程組」的優點在於學生享有較大的自由選擇權。但是,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學生只是單純根據其自身興趣選修特定課程、致使部分課程無人問津的狀況,最終難以實現高校通識教育中「全人」教育的目標。
4.明晰通識教育對象的「大眾性」與「精英性」
國內眾多高校的通識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書院模式、博雅學院模式層出不窮。這些書院、學院通過入校之後的二次選拔,遴選優秀學生進入獨立書院、學院,接受一種異於其他學生的「精英式」通識教育,從而實現通識教育改革的創新。我們認為這種改革模式是有待商榷的。既然通識教育是培養人之為人的素養,那它就是每個學生都應該接受的教育。因此,通識教育應該是存在於校內的大眾教育、自由教育、開放式教育,這是在大眾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更是依賴國家財政撥款的公立大學所必然要求的。而精英式、小眾化的通識教育是狹隘的,與通識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馳。
此外,上述書院、學院的主要特色在於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經典研讀課程比例甚至佔到通識課程一半以上。經典閱讀固然重要,但不應該是通識教育的全部,那些認為自然科學、數理知識不是通識教育主流的想法是偏狹的。科學素養、科學思維、科學邏輯都是每個人面對這個複雜社會所必須具備的素養和能力。
5.方法論教育應當大於知識的傳授
研究方法的培養比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圍繞通識教育的爭論中,儘管在具體課程的設置上聚訟紛紜,但大家一致認為,學生除了學術能力之外,還需要發展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邏輯和批判思維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數理分析以及形式推理能力。事實上,沒有哪種課程能夠提供全面的知識,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只有訓練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可以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思考推理、找出論據、做出選擇、給出合理結論,才能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很顯然,如果只是單純給學生灌輸前沿問題或者最新成果,而忽視對學生學術思維邏輯、科研方法的培養,那麼,教學工作將會完全失去其靈魂。因此,方法論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的規劃中必不可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不如傳授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能力與方法。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需要升級換代
經過10年的運行檢驗,法大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有特色和見成效的,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例如,課程組主要依據學科進行分類,沒有體現出培養宗旨、培養效果等人才培養階段性的目標,缺乏明確的規定與可衡量的指標。因此,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亟待升級為「2.0版」。
1.通識教育呼喚本科教學改革
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必須首先端正對於通識教育的認識。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先培養「人」、再培養「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理應處於根本性地位。在本科教學改革中,應當把通識教育作為全校師生都參與其中的整體性工作,將全面提升學生作為人的基本品質作為工作重點,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2.國際化應當成為通識教育的必然內容
目前,通識教育過於注重課程內容的「知識性」「科學性」,簡單把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當作通識教育的目的。但實際上,讓學生通過通識教育理解自己的社會角色,理解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為參與未來的公共生活做好準備,也是通識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大背景下,通識教育的目的絕對不能僅局限於「向此專業學生教授彼專業知識」這樣的「學科交融」,而應該把通識教育打造成構建大學學習與學生所要面對的現實社會之間的橋梁,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知識豐富、思維敏銳的人。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要讓學生對於中國的歷史和目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影響和貢獻有評判的、均衡的理解,並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有深入的認識,激勵學生成為積極參與本地、本國以及國際社會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3.通識教育呼喚課程體系的解構與重塑
學校應繼續落實和完善「核心課程必修+均衡選修」的課程模式,進一步鞏固中西文明通論通識核心課的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增加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藝術審美或者自然科學方向的課程數量,以豐富通識核心課的種類和內容。更為關鍵的是,應當利用現有專業課程,以人才培養宗旨、能力培養指向等為標準,重新搭建法大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具體而言,課程體系的模塊應當由過去的以課程性質、授課內容為標準轉向以人才培養目標、能力類型為標準。所謂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全面的人格、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公民意識、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哲學思維、藝術修養的文明繼承者、文化傳承者和文化創新者。所謂能力類型,應該包括邏輯思維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恰當價值判斷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學校擬將通識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同時將原有的公共課(思政、外語、體育、計算機等課程)進行再分類。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根據人才培養階段性的目標,在接下來的通識課程體系改革中,學校初步考慮按照通識教育需要達到的能力類型重新劃分課程模塊,以取代舊有的按照學科劃分的課程模塊。
4.建立通識教育的評價體系
通識教育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完成學校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是最近幾年人們對通識教育反思最多的地方,也是最難以衡量的地方。在一些高校,通識教育依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是一種錦上添花的陪襯,甚至被有些學生戲稱為「注水的課程」。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學校會進一步細化通識教育需要達到的人才培養能力要求,以此為基礎建立起通識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
5.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應成為通識教育改革的重點
通識教育改革應該重視創新創業,學校應開設一系列創新創業課程組,通過開設第一/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獲得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的課堂學習機會,為學生創造創新創業的課堂外實踐機會。學校將以修訂本科培養方案為抓手,強化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和實踐教學改革,設置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和創新創業實踐學分,建立「以創新創業通識必修課為核心、以多種形式創新創業通識選修課為支撐」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體系,同時,在課外實踐教學體系中設置專門的創新教育學分。
6.通識教育應當貫穿於教師的日常教學之中
通識教育是現代專業化教育的基礎。因此,單純從教育管理的角度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並將其固化為一種課程模式是遠遠不夠的。通識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讓廣大教師(無論是公共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普遍建立起「通識」教育的理念,並自覺將其貫徹到日常課堂教育之中。這才是通識教育改革應取的進路。
馮友蘭先生說過,教育的價值應當使得學生「先成為人,成為真正意義上完善的人,再成為某種人,某種職業的人」。這點明了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自由和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法科強校,無論是法學專業的學生還是法學以外其他專業的學生,法治精神應當是他們共有的特質,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將使他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完善的人」。換言之,只有他們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完善的人」,法大追求的法治精神之培育方可謂之「完善」。
通識教育是對於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體認與回歸——人類在智識上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不是某一特定學科的獨立貢獻,而應當以人類已有的智識整體為前提——通識教育改革的實質正是回歸這一規律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廣祿.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6-11.
[3]黃明東,馮惠敏.通識教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4]Jerry G. Gaff, New Life for the College Curriculum, San Fransisco: Jossey-Bass, 1991.
【作者於志剛,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