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2021-01-19 澎湃新聞

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

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290餘所高校的相關校領導、通識教育管理者、通識課程教師、研究學者等近千人參會。

會上,由復旦大學牽頭、多所高校參與、超星集團提供支持的「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調查項目」正式啟動,項目旨在通過對全國1000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呈現通識教育的發展態勢,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總結可推廣的經驗與做法,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通識教育體系提供有效支持。

反思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挑戰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挑戰與對策》為題,回顧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歷程,總結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基本路徑,分析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趨勢提出建議。

他提及,目前大學通識課程存在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且專業教師教授通識教育,自身面臨很大挑戰,「當然還有深層問題。比如通識教育理念難以層層落實到每一門課中,課程之間缺乏邏輯性,學生投入度不高,教學方式難以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教學難易程度不平衡,學生選課存在『機會主義』心態,考核形式過於單一等等。」

孫向晨認為,通識教育沒有固定模式,應該根據學校傳統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各校的通識教育理念,明確通識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同時細化課程建設各個環節,包括嚴格課程申報、打造師資隊伍等等。也要注意優化通識教育管理模式,實現學術和行政緊密協作,激發師生院系的積極性。最後,運用現代技術做好通識教育的輔助工作。

經過13年的建設,復旦大學打造了具有「中國根、復旦魂、重實效」的大學通識教育體系,建立起七大模塊核心課程和書院制度相結合的實踐模式。與此同時,復旦大學一直致力於中國大學通識教育事業,搭建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復旦通識」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藉助移動技術的支撐

四川大學通識教育專家組負責人劉莘在《通識教育的互聯維度:課程、閱讀及其他》報告中,建議通識教育可藉助移動技術的支撐,從課程、閱讀等多種維度出發,更高效地整合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更靈活地關聯學生的教育與人生。

在劉莘看來,通識教育的目標呈現一種梯形結構,從下至上依次是:碎片化知識、有趣的人、社會整合、準專業知識、文化傳承、聯想創新。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劉莘提出三種路徑。一是課程,這部分可以分為培養學生素養與培養學生能力的課程。就川大而言,目前已從「國學經典與中華文化」「文明演進與人類思想」「科學發現與技術革新」「文學修養與藝術鑑賞」「生命關懷與公共責任」「社會治理與全球視野」等方面開課,注重學生的素養培養。

第二個路徑是閱讀。「我們要做經典閱讀。」劉莘說,「怎麼做?我們一是開書單,二是為書單裡每一本書開一門線下課程,第三請中青年學者參與進來寫一本導讀。」他提到,在技術化時代,選擇書目、參與讀書小組等事情也可以通過移動端來實現。

第三個路徑則是廣場。「廣場可以支撐梯形最下面的目標,課程和閱讀可以支撐上面的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通識教育會更加靈活。」

此外,廈門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鄔大光,超星集團董事長史超,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李猛,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學術事務主任Navin Rajagobal也作了主題報告。在接下來的「通識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及「通識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兩個會議分論壇中,其他學者也圍繞通識教育的不同側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交流與探討。

相關焦點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但是,在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例如,通識教育的模式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通識課程體系應當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結合中國政法大學通識課程的建設現狀,對通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在政策層面,不久前公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提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這些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要目標和發展理念,對於推進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 崑山杜克大學通識博雅本科教育探析,附課程體系及16大專業解讀
    崑山杜克大學是世界一流的以通識博雅教育為特色的大學,位於中國江蘇省崑山市,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提供一系列高質量的創新學術項目。崑山杜克大學由美國杜克大學與中國武漢大學聯合創辦,於2013年9月獲得中國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文 / 蘇德超(武漢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武漢大學弘毅學堂)通識教育引起的普遍爭議,主要是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之爭。一般認為,1828年耶魯大學發布的《耶魯報告》是近代通識教育的奠基性文獻。
  • 「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主持。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關鍵詞]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通識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高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育人能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需求,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完善農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拓展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南京農業大學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學校在過去長期單科性辦學,學生在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文理基礎、跨學科知識、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職業遷移能力等方面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與綜合性大學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看這篇就夠了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通識類教育是美國成為科技強國第一的發軔點,揭秘這一教育的真相
    為了全面解讀現代意義的通識教育本質,就不得不談及博雅教育。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來自美國大學教學課程、方法和理念性的體系,它豐富的構建了通識教育的教育體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 武漢大學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
    原標題:武大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反映不好就「下課」 「談醫論藥」等驗收不合格  大學教師課講得好不好,誰說了算?學生。課程反響不好怎麼辦?停掉!昨日,記者在武漢大學各院系官網上看到一則公告,近日學校搞驗收,有3門課程將被停掉。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給你展示哥大芝大的「核心課程」就懂...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叢林規則、零和原則在嚴峻的疫情面前失靈了,與之相應的中國式「人和」理念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變局當中,中國式的公益慈善教育,將會面臨巨大的國內國際需求。」 上海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表示。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高校在探索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徑。例如,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在2017年就開始了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 新學期伊始 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 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吉利學院建校21年來,一貫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院按照李書福董事長提出的「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的校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基於此,吉利學院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劍指培養未來成功者,新學期伊始。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高晞:醫鑑可資?醫學史教育淺談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耶魯醫學院有醫學史系,專門從事醫學史、生命科學和公共衛生史的研究和教學,該系與歷史學系合作為本科生設計醫學史教學項目,面向將來從事醫學、公共衛生或其他衛生保健領域工作的學生,並在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講授醫學思想、醫療實踐和衛生機構的發展,將博雅教育與他們即將職前培訓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應對當代醫學面臨的挑戰。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年12月18-20日,由中國力學學會與中國空氣動力學會主辦,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陸士嘉實驗室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力學與實踐》編輯部協辦的2020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 清華大學透露強基計劃新動向:成立5大書院,大類招生、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是清華大學2014年9月27日設立的通識教育實驗區,新生入學時不分專業,首先接受以數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小班通識教育,一年後自由選擇清華大學各專業方向(臨床醫學等個別專業除外),或選擇交叉學科發展。
  • 中國傳媒大學召開本科教育大會!
    ,隆重召開本科教育大會,深入總結本科教育取得的成績,科學分析面臨的形勢、機遇與挑戰,推出13項計劃與17個方案系列改革舉措,全面開啟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教處處長劉霄致辭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教處處長劉霄對中國傳媒大學長期以來對北京地區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 足不出戶獲得全美大學通識學分,衝刺美國TOP名校!
    學分先修課程所獲通識課學分受美國高等教育體系認可美國大學學分制美國教育體系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現已成為世界最成熟的教育體系之一。不同於中國教育體系的高考、升學及學歷制,美國大學實行學分制,使用每個學時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標準,同時也是學校收費標準。學生需完成規定學分課程並成功獲得畢業所要求的學分數量,從而順利畢業獲得本科學士學位。因此,學生可以依據各自專業的學分要求,靈活選擇課程安排,並有機會提前完成所需學分的課程。
  • 崑山杜克大學校長劉經南:浮躁不是教育產生的,但會影響教育
    他坦誠,自己有時也曾受到下級甚至學生的挑戰,雖然面子上難受、臉紅,甚至會爭幾句,但認識到下級或學生的主張是正確的以後,他會當面向下級或學生道歉。而現在,作為校長,劉經南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按照美國私立模式辦學的崑山杜克大學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這裡,他還要不斷面對中美文化差異、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發展水平差異帶來的博弈和挑戰。
  • 重慶大學堅持國際化發展 博雅學院為培養英才
    新浪教育訊 2015年高考即將拉開大幕,高校招生有哪些新政策?2015各高校招生計劃、招生政策有何變化?為幫助考生了解最新資訊,新浪高考頻道特別邀請重慶大學招辦副主任陳華老師與博雅學院副院長李東老師做客新浪,在線解讀2015年報考重慶大學的各類政策並解答考生疑問。   訪談重點內容摘要   1.重慶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