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
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290餘所高校的相關校領導、通識教育管理者、通識課程教師、研究學者等近千人參會。
會上,由復旦大學牽頭、多所高校參與、超星集團提供支持的「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調查項目」正式啟動,項目旨在通過對全國1000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呈現通識教育的發展態勢,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總結可推廣的經驗與做法,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通識教育體系提供有效支持。
反思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挑戰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挑戰與對策》為題,回顧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歷程,總結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基本路徑,分析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趨勢提出建議。
他提及,目前大學通識課程存在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且專業教師教授通識教育,自身面臨很大挑戰,「當然還有深層問題。比如通識教育理念難以層層落實到每一門課中,課程之間缺乏邏輯性,學生投入度不高,教學方式難以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教學難易程度不平衡,學生選課存在『機會主義』心態,考核形式過於單一等等。」
孫向晨認為,通識教育沒有固定模式,應該根據學校傳統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各校的通識教育理念,明確通識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同時細化課程建設各個環節,包括嚴格課程申報、打造師資隊伍等等。也要注意優化通識教育管理模式,實現學術和行政緊密協作,激發師生院系的積極性。最後,運用現代技術做好通識教育的輔助工作。
經過13年的建設,復旦大學打造了具有「中國根、復旦魂、重實效」的大學通識教育體系,建立起七大模塊核心課程和書院制度相結合的實踐模式。與此同時,復旦大學一直致力於中國大學通識教育事業,搭建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復旦通識」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藉助移動技術的支撐
四川大學通識教育專家組負責人劉莘在《通識教育的互聯維度:課程、閱讀及其他》報告中,建議通識教育可藉助移動技術的支撐,從課程、閱讀等多種維度出發,更高效地整合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更靈活地關聯學生的教育與人生。
在劉莘看來,通識教育的目標呈現一種梯形結構,從下至上依次是:碎片化知識、有趣的人、社會整合、準專業知識、文化傳承、聯想創新。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劉莘提出三種路徑。一是課程,這部分可以分為培養學生素養與培養學生能力的課程。就川大而言,目前已從「國學經典與中華文化」「文明演進與人類思想」「科學發現與技術革新」「文學修養與藝術鑑賞」「生命關懷與公共責任」「社會治理與全球視野」等方面開課,注重學生的素養培養。
第二個路徑是閱讀。「我們要做經典閱讀。」劉莘說,「怎麼做?我們一是開書單,二是為書單裡每一本書開一門線下課程,第三請中青年學者參與進來寫一本導讀。」他提到,在技術化時代,選擇書目、參與讀書小組等事情也可以通過移動端來實現。
第三個路徑則是廣場。「廣場可以支撐梯形最下面的目標,課程和閱讀可以支撐上面的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通識教育會更加靈活。」
此外,廈門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鄔大光,超星集團董事長史超,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李猛,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學術事務主任Navin Rajagobal也作了主題報告。在接下來的「通識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及「通識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兩個會議分論壇中,其他學者也圍繞通識教育的不同側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交流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