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江通識教育課程的3年探索:培養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2021-01-08 人民政協網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在本科階段系統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雙一流」高校、上海市首家系統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合作開展的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運作已有3年。在高校慈善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的背景下,這個項目是否取得顯著效果?在慈善教育方面有哪些探索和思考?

日前在滬舉辦的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透露,3年來,該項目共開設公益慈善通識課程27門,共計學分50多分,吸引了1000餘名校內外師生及公益慈善行業從業人員修讀。

「我們已經初步探索形成了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培養模式,包括形成了縱深、有序的課程體系設置,組建了多方位、多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推動促進公益慈善理論知識與服務實踐的有效融合等。」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黃晨熹介紹。

所謂「知行合一」,「知」就是課程以及交流平臺的搭建;「行」就是讓學生不僅接受課堂教育,還要參加暑期研學等實踐性課程;同時,項目還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和教師為整個項目提供支持,優化師資。

黃晨熹介紹,經過3年的探索,紫江公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3類課程:一是基礎課程,以重塑公益慈善認知為目的,集中傳遞公益慈善基礎知識及倫理原則;二是應用性課程,以非營利組織管理內容為基礎,側重對公益慈善項目的開發、管理、運營、營銷等一系列能力的鍛鍊與提升;三是前沿性課程,聚焦於公益慈善前沿理念,強調關注公益慈善行業發展未來走向。

3年來,課程取得什麼樣的效果?對學生的初步調查顯示,在公益慈善素養方面,修讀過公益慈善課程的學生,得分高於未修讀學生;修讀過課程的大學生,對當前公益慈善政策與法律的了解程度高於未修讀學生;修讀過課程的學生從事公益慈善行業的意願更高;修讀過課程的學生公益慈善行動能力更高。此外,學生對課程的反饋良好,不少人建議將其納入公選課和必修課程。

「我們希望培養大學生的公益心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公益的種子』。」黃晨熹說。上海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持相似觀點,她認為,公益教育不僅要為公益機構培養從業人員,還要培養更多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馬伊裡表示,所謂「公益人格」,包含利他、非功利、開放、分享、積極、參與等基本特徵。「對於身邊的公益人,我們要倍加敬重、愛護和支持。幫助他們去做有意義、進步的事。」

下一步,項目應該朝哪些方面發力?黃晨熹有3個建議:「一是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建立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二是建立長三角慈善通識教育聯盟;三是探索專業化教育,培養全面型的公益慈善人才。」

相關焦點

  • 構建高校公益人才培養體系 第四屆華師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
    原標題:構建高校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師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   近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行。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在這樣的變局當中,中國式的公益慈善教育,將會面臨巨大的國內國際需求。」 上海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表示。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高校在探索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徑。例如,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在2017年就開始了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但與此同時,2020年6月,北師珠慈善專業停辦,引發「大學該不該有慈善專業」的爭論。
  • 構建高校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師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
    近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
  • 高校聯手基金會探索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記者採訪發現,在上海已有高校聯合基金會先行先試,將公益慈善納入通識教育,並聚焦培育年輕人的公益人格,推動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早在四年前,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先行先試,共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研究院,設立相關的基金項目,推動公益課程建設,開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從最早僅在社會發展學院開設的8門選修課,到現在和多個學院合作開設的30門選修課,每門課程開課時,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琳都會去旁聽,藉此了解項目開展情況。
  • 高校聯手基金會探索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種下慈善種子
    記者採訪發現,在上海已有高校聯合基金會先行先試,將公益慈善納入通識教育,並聚焦培育年輕人的公益人格,推動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早在四年前,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先行先試,共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研究院,設立相關的基金項目,推動公益課程建設,開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 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
    12月13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上重要論述為高校在新時代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通識教育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  以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中國政法大學於2005年正式啟動了通識教育改革。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學校提出了「打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建設「有法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有力地推動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育和發展。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近年來,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通識教育成為熱點問題。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成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推動我國通識教育邁向新階段。四校通識課程模塊分別有六大領域、八大課組、七大模塊和四大板塊,各校所設的傳統文化課程數量佔其通識課程總數的1/4左右,集中在人文學科。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在武漢大學現行的本科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的地位非常高。這得益於武漢大學幾代學者數十年來在通識教育方面的探索。另外,搶跑是功利型教育,目標單一,它在把學生培養成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這些學生在離開學術目標後,難以應對各種挑戰。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早在20世紀70年代,武漢大學就領國內高校風氣之先,開設選修課,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某些內容。這是通識教育的早期探索,大體跟哈佛大學首次(1869年)實施自由選修課制度所處階段相似。
  • 構建公益育人共同體!華東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部與三家社會公益組織...
    12月13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
  • 「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
    她希望本次會議能夠形成一些共識,產生一些火花,開啟一些智慧,打開更多的視野,能夠讓人工智慧通識教育越辦越好,努力培養有想像力、有創新精神,有家國情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春季學期起,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範團隊「顧駿團隊」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聯袂策劃,率先在上海大學的通識教育版圖裡首創「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團隊以人工智慧專業知識為載體,思政教育為「催化劑」,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無痕融入課程教學,給學生以深度學習的場景體驗和跨學科思維訓練,激發其想像力,養成縱橫交錯的宏觀視野與把握大勢的格局。
  • 武漢大學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
    原標題:武大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反映不好就「下課」 「談醫論藥」等驗收不合格  大學教師課講得好不好,誰說了算?學生。課程反響不好怎麼辦?停掉!昨日,記者在武漢大學各院系官網上看到一則公告,近日學校搞驗收,有3門課程將被停掉。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
  • 華東師範大學:359門次課程築起通識教育金字塔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吳瀟嵐)近日,華東師範大學新一輪本科生選課開啟,記者發現,量子科學已經走進了本科生通識教育課堂,受到學生熱捧。近年來,華東師大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英語、公共計算機、公共體育等公共必修課程改革,並大力推進以思維培養為特色的狹義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下學期開設的359門次狹義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四個層次,整個體系猶如金字塔型。塔頂是「人類思維和學科史論」課程,首批推出8門,希望學生從人類學科史中汲取「思維自由」的養分。
  • 崑山杜克大學通識博雅本科教育探析,附課程體系及16大專業解讀
    崑山杜克大學是世界一流的以通識博雅教育為特色的大學,位於中國江蘇省崑山市,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提供一系列高質量的創新學術項目。崑山杜克大學由美國杜克大學與中國武漢大學聯合創辦,於2013年9月獲得中國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
  • 吉利學院以通識教育來解答 「未來的成功者」_商訊_產經頻道首頁...
    吉利學院以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為例給出了答案,即學生畢業後不僅會成為一名職業高手、事業有成的精英人士,還將擁有身心幸福以及精彩的人生。「執大象,天下往」吉利學院通識教育是指培養一名精英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眼光和實踐,即培養未來的引領者的教育。
  • 科學網—科學史通識課程反思:當科學邂逅人文
    根據《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2011年9月入學的普通高中學生將不再進行文理分科。 另一方面,提倡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也已在我國高校開展多年。通識教育應當在我國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逐漸成為教育界共識。 而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融合科學與人文?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給你展示哥大芝大的「核心課程」就懂...
    儘管如此,也許你還是不知道通識教育指的是什麼,但是…你 有沒有覺得自己學的東西太過於「學術」,根本沒有在實踐應用過? 有沒有覺得自己像一個「書呆子」,掌握了領域內的東西,卻無法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