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在本科階段系統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雙一流」高校、上海市首家系統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合作開展的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運作已有3年。在高校慈善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的背景下,這個項目是否取得顯著效果?在慈善教育方面有哪些探索和思考?
日前在滬舉辦的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透露,3年來,該項目共開設公益慈善通識課程27門,共計學分50多分,吸引了1000餘名校內外師生及公益慈善行業從業人員修讀。
「我們已經初步探索形成了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培養模式,包括形成了縱深、有序的課程體系設置,組建了多方位、多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推動促進公益慈善理論知識與服務實踐的有效融合等。」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黃晨熹介紹。
所謂「知行合一」,「知」就是課程以及交流平臺的搭建;「行」就是讓學生不僅接受課堂教育,還要參加暑期研學等實踐性課程;同時,項目還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和教師為整個項目提供支持,優化師資。
黃晨熹介紹,經過3年的探索,紫江公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3類課程:一是基礎課程,以重塑公益慈善認知為目的,集中傳遞公益慈善基礎知識及倫理原則;二是應用性課程,以非營利組織管理內容為基礎,側重對公益慈善項目的開發、管理、運營、營銷等一系列能力的鍛鍊與提升;三是前沿性課程,聚焦於公益慈善前沿理念,強調關注公益慈善行業發展未來走向。
3年來,課程取得什麼樣的效果?對學生的初步調查顯示,在公益慈善素養方面,修讀過公益慈善課程的學生,得分高於未修讀學生;修讀過課程的大學生,對當前公益慈善政策與法律的了解程度高於未修讀學生;修讀過課程的學生從事公益慈善行業的意願更高;修讀過課程的學生公益慈善行動能力更高。此外,學生對課程的反饋良好,不少人建議將其納入公選課和必修課程。
「我們希望培養大學生的公益心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公益的種子』。」黃晨熹說。上海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持相似觀點,她認為,公益教育不僅要為公益機構培養從業人員,還要培養更多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馬伊裡表示,所謂「公益人格」,包含利他、非功利、開放、分享、積極、參與等基本特徵。「對於身邊的公益人,我們要倍加敬重、愛護和支持。幫助他們去做有意義、進步的事。」
下一步,項目應該朝哪些方面發力?黃晨熹有3個建議:「一是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建立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二是建立長三角慈善通識教育聯盟;三是探索專業化教育,培養全面型的公益慈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