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海灣局勢出現重大轉機。據外媒報導,科威特外交大臣艾哈邁德·納賽爾·穆罕默德·薩巴赫1月4日宣布,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從當晚開始相互開放陸海空邊境。
這一變化引發外界關注。一方面,海灣斷交風波已持續三年多;另一方面,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將於1月5日在沙特古城歐拉舉行,近期各方不斷釋放「破冰」信號,外界普遍期待,這將成為海灣國家化解糾紛、重歸團結的機會。
有外媒指出,沙特和卡達相互開放陸海空邊境,進一步表明,即將舉行的海合會首腦會議有望結束中東地區長期存在的政治裂痕狀態。不過,專家提醒說,達成和解「只是改變僵局的開始」,「未來如何彌合深刻分歧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各方斡旋
當地時間4日,科威特外交大臣艾哈邁德·納賽爾·穆罕默德·薩巴赫率領代表團訪問卡達,向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帶去科威特埃米爾(國家元首)納瓦夫的口信。
4日晚些時候,艾哈邁德宣布,沙特和卡達從當晚開始相互開放陸海空邊境。艾哈邁德當晚在科威特電視臺發表聲明,稱科威特埃米爾納瓦夫當天分別與卡達埃米爾塔米姆和沙特王儲穆罕默德通電話。聲明稱,對話「強調每個人都渴望統一」,並將在海合會首腦會議上簽署一份聲明,承諾「為兄弟關係開啟光明的一頁」。
艾哈邁德還表示,納瓦夫對海合會首腦會議充滿信心,認為這將是一次增強凝聚力的「和解峰會」,有助於解決相關問題。
據外媒報導,第41屆海合會首腦會議從去年12月推遲至今年1月5日,與爭取更多時間在各方之間進行調停有關。《以色列時報》報導稱,科威特一直在卡達和四個阿拉伯國家之間進行調解。此次峰會召開前幾個小時,科威特仍在進行努力,希望海灣危機有所突破。
眼下,各方斡旋似乎有了成果:據卡達通訊社4日報導,塔米姆將率團出席本屆海合會首腦會議。
在外媒眼中,這似乎是一場「盛會」:《金融時報》稱,這將是自2017年6月斷交以來,塔米姆首次到訪沙特。此前,塔米姆於2020年12月30日收到來自沙特國王薩勒曼的信件,薩勒曼在信中邀請其出席第41屆海合會首腦會議。中東媒體稱,沙特取消禁運為塔米姆參加該屆會議鋪平道路。
塔米姆2018年、2019年均未參會。2019年舉行第40屆海合會首腦會議時,塔米姆雖收到沙特國王薩勒曼邀請,但並未前往,而是委派時任卡達首相兼內政大臣阿卜杜拉代替自己出席。
海合會成員國包括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阿聯和卡達,是海灣地區最主要的政治經濟安全組織。今年,埃及總統塞西受邀參加此次海合會首腦會議。
另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賈裡德·庫什納、美國中東問題特使阿維·伯克威茨等人也將出席此次會議,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2017年6月,沙特、阿聯、巴林、埃及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交、並實施相關制裁和封鎖,隨後又有多國宣布與卡達斷交,引發長達三年的海灣斷交風波。
終於「破冰」
美聯社指出,沙特與卡達重新互開邊境,打破了卡達與數個海灣國家的長期僵局,是結束海灣危機的第一步。
此次突破正值海合會首腦會議召開的前一天,外界期待,這預示著海合會上各國將達成和解。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已經表態,相信此次會議將是「團結」的峰會,引領各國「在面對地區挑戰時實現統一和團結」。
那麼,持續三年斷交危機的背後,「破冰」有何動因?分析認為,既有外因推動,也有內因催化。
就外因來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牛新春指出,美國的推動很重要。川普敗選後,美國務卿蓬佩奧、庫什納幾次前往中東,推動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緩和關係及海合會內部和解等,目的是為川普留下外交遺產。
據美媒報導,庫什納在2020年12月初訪問沙特和卡達,為取得外交突破進行努力。《華爾街日報》援引川普政府一名高級官員的話稱:「這是我們迄今為止取得的最大突破。」「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愛著對方,成為最好的朋友,但這確實意味著他們可以一起合作。」
從海合會內部來看,自從2017年海合會內部分裂以來,對沙特和卡達均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對沙特來說,存在幾方面考量。
第一,美聯社稱,沙特可能尋求賦予川普政府一個外交勝利,並減少與拜登政府建立友好關係的障礙。
有美媒注意到當下時機,沙特和卡達都是美國的親密盟友,此番重新互開邊境,正值川普政府任期進入尾聲、當選總統拜登即將入主白宮之際。
牛新春認為,這是在拜登政府上臺之前,沙特給美國的一個「禮物」。沙特、阿聯、巴林、卡達都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國,美國並不希望看到盟友分裂,過去幾年,美國也一直敦促沙特與卡達緩和關係。
海灣國際論壇非常駐研究員塞繆爾·拉馬尼(Samuel Ramani)說,與卡達關係正常化可以為沙特贏得時間,以便在其他問題上與拜登政府達成妥協,比如葉門戰爭,以及美國可能重新與伊朗接觸等。
第二,過去幾年,沙特向卡達施壓成效不大,反而進一步把卡達推向伊朗、土耳其一邊:卡達海上、空中交通依靠伊朗,土耳其派軍隊駐紮卡達,造成海合會更加分裂,亦損害沙特形象。
第三,過去幾年,政治伊斯蘭主義在中東的威脅下降。
面臨封鎖,卡達遭遇經濟、物資、旅遊、金融等多重影響,牛新春稱,隨著時間演進,雙方都有意願和努力結束對立局面,「到了和解的時候」。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劉中民認為,此番「破冰」,沙特和卡達自身需求佔據主導。從過去來看,沙特打壓卡達收益不大,美國斡旋有些「三心二意」,美國政府換屆之際,一個團結的海合會將有利於和下屆美國政府打交道。
只是開始
雖然沙特和卡達重開邊境標誌著解決海灣爭端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外界普遍認為在海合會峰會上能達成和解,但通向全面和解的道路遠未得到保證,專家提醒說,這只是「改變僵局的開始,如何彌合深刻分歧任務艱巨」。
沙特等4國曾向卡達提出13點要求作為結束斷交的條件,包括卡達撤回駐伊朗外交人員、終止所有與伊朗的軍事合作等。卡達此前並未同意,此次會否讓步仍不好說。
《經濟學人》稱,各國之間仍存在不少分歧:阿聯和卡達裂痕最為嚴重,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嚴重分歧。海灣國家矛盾交織:卡達與土耳其、伊朗的關係密切,引發沙特、巴林不滿;卡達和土耳其支持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沙特和阿聯卻將其視為安全威脅。有官員和分析人士表示,阿聯不太傾向同意和解,部分原因是阿聯對卡達與土耳其的關係感到擔憂,並越來越擔心土耳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
牛新春分析稱,海合會內部有根深蒂固的兩種矛盾,一是在遜尼派國家內部的意識形態競爭,另一種則涉及伊斯蘭內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在海合會中,卡達、阿曼、科威特親伊朗,沙特、阿聯、巴林則與伊朗不睦。牛新春總結說,雖然各國暫時可以達成妥協與和解,但距離真正解決矛盾還有很長的路。
劉中民認為,這也反映出海合會內部沙特一家獨大、重重矛盾交織、面臨外部力量挑撥的局面。
不過,專家認為,此番海灣國家若能達成和解,對海合會發展、中東和平有利。
首先,對斷交危機當事方而言,沙特、卡達的關係出現轉圜,有利於緩解內部矛盾、團結海合會;
其次,沙特意識到,拜登上臺後,美國和沙特關係絕不會像川普時期如此密切,甚至可能面臨一定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海合會的團結有利於應對與美國的關係;
第三,非阿拉伯國家幹涉阿拉伯國家事務空間變小,對中東和平有利。
不過,對卡達來說,如何拿捏與沙特、伊朗、土耳其的關係,以及在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大國的互動中保持自我,將面臨進一步考驗。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