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過來人父母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在3年級之前閉著眼睛都能考100分,可是到了4年級以後,開始陸陸續續會有一批孩子梯次掉隊。
究其本質,還是邏輯思維的地基沒打牢。
因為小學四年級之後,小朋友們需要憑藉優秀的邏輯能力才能穩固住自己的「學霸成績」。
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人類大腦發展曲線圖」顯示,孩子思維的發展大概有三個階段:
0-3歲,基本上是以動作思維為主導,這個時候培養孩子思考一些東西,一定要他動手去做;
3-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處於以具體動作思維為主導轉入以具體形象為主導的階段;
6-7歲以後,慢慢的從具體形象思維轉入到初步的抽象思維。
我們總在羨慕那些所謂的「天才」。其實,所謂的「天才」只不過是將隱藏的巨大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的人。
人的潛能就像一座高聳入雲的巨大冰山,只有少部分人能觀到冰山的全貌,大部分人還是看到冰山一角,所以,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還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潛能。
思維教育不等於數學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幫助孩子開發數學思維能力。其實不然,因為思維它蘊含在各個角落:
1.語文裡有思維
小學階段的看圖作文部分,需要孩子先觀察,分析圖上畫的是誰、在幹什麼、在什麼地方,以及他為什麼出現在這裡等等問題,最後用文字有條理地表達。
高年級考試更是如此。想考高分也越來越難,因為越來越側重於綜合能力的測試。
一個問題可能涉及到幾篇課文的知識,孩子首先要能想到這幾篇課文,還要從這幾篇課文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最後用條理清晰、簡潔完整的語言把問題表述清楚。
2.數學裡有思維
數學裡需要思維能力不必多言,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3.英語裡有思維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能孤立地、一個一個地學習這些語言項目,而應時常觀察這些語言現象,找出其中的聯繫、差異、共有特徵或模式,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語言的規律,其中便涉及思維能力。
4.語言表達裡有思維
語言和思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一個思維能力強的人,語言表達才會邏輯清晰,言之有物,擲地有聲。
你看,思維教育並不是指數理能力,也並非學科能力,它無處不在。
那麼思維的本質是什麼?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本質上是培養這幾大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空間能力、想像能力、數學邏輯能力、分類能力、推理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專注力等等。
這些能力能讓孩子找到事物之間的規律,舉一反三,識破出題人的套路,無論怎樣變化形式都難不倒孩子。
提到兒童思維發展,不得不提到泰鬥級人物皮亞傑,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了兒童心理學的典範。
著名的皮亞傑跟他的女兒之間關於風的對話:
皮亞傑問孩子:風是怎樣形成的啊?
孩子說:樹形成的。
皮亞傑又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孩子說:我看到樹在揮舞手臂啊。
皮亞傑接著問:那怎麼才能產生風呢?
孩子揮舞著手說:像這樣,只不過樹比我更大,並且有很多樹,它們一起動,風就來了。
皮亞傑最後又問:那海上的風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海上沒樹啊。
思維培養的關鍵不在於家長是否是高知,你看,皮亞傑和他的孩子之間的對話絲毫不需要家長掌握多麼高深的知識。
思維的本質也不在於孩子的知識量,並不由孩子認識多少字、會做多麼高深的數學題決定。
在平時父母對孩子的提問,不要直接給出正確答案。可以試著先問問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自己的答案是什麼。這樣可以引導孩子自己開動腦筋,想答案。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答案或想法時,父母要仔細聽,並及時回應和給予肯定。假如講得答案不那麼準確,那就等孩子講完了,再簡單講講正確的答案是什麼。
比如:
孩子問:為什麼會天黑?
可以先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或答案。
假如孩子回答:因為要睡覺了,所以天黑了。
父母可以回答:嗯,天黑了,我們更容易睡覺。
然後再簡單的為孩子講一講為什麼會天黑。
比如:因為太陽下山了,所以天黑了。每天太陽升起,天會亮,太陽下山,天會黑。
父母在家的時候可以,多問孩子「為什麼」,各種生活場景,包括陪玩、共讀、出門,只要遇到合適的話題,就可以向孩子提問題,引導孩子多思考,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答案或想法。
比如,刷牙的時候,可以問孩子為什麼要刷牙?下雨了,可以問為什麼會下雨?
孩子們的答案正確與否,並不是關鍵。讓他們運用邏輯關係,得出自己結論或答案的這個過程很重要。而父母的傾聽和積極回應,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認同和尊重。
培養孩子思維能力,你家書架一定不能少了這類繪本
1.比較能力的培養
從兩歲開始,孩子就逐漸有分辨能力了。但還是只能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等特點。
我們可以挑一些有數量概念的啟蒙繪本,比如這本廣為人知的《好餓好餓的毛毛蟲》(適合1歲+)
繪本中,毛毛蟲每天吃的食物越來越多,而數量最多到5,在幼齡寶寶的理解範圍之內。
在讀繪本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動,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問「毛毛蟲吃了幾個草莓啊?」
熟悉了繪本之後,父母與孩子互動的內容也可以越來越豐富:
「毛毛蟲吃幾個草莓」?「毛毛蟲哪天吃得最多?」「吃的草莓多,還是橘子多?」
等等許多關於數量和比較的問題。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和思考,慢慢體會多和少的概念。
2.分類和匹配能力的培養
在我家姑娘2-3歲時玩得貼紙書比較多,這套《和米菲一起玩貼紙》,她真的很喜歡,貼完了一套我又入了一套。
貼紙書裡設計的小遊戲,對孩子認知和分類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
這本書比較適合1-2歲的寶寶,用簡單好懂的日常小故事,帶寶寶認識日常用品、簡單圖形和顏色。
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細節,培養對匹配的認知和理解。找出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和關聯性。
3.數與量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首先有個蘋果》,這本是我家姑娘的獨寵,讀了無數遍。書中巧妙地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字,融入了形象生動的故事中。
首先有一個蘋果;兩條蟲子從裡面鑽出來;三隻鳥想吃那些蟲子;四個獵人打那些鳥;五隻狗去找那些鳥;就在這時,從森林裡出來了六隻熊;七隻小船停在岸邊;八隻烏龜撞上了小船;九條魚救了獵人;獵人扔出十個蜂窩……
首先有一個蘋果
兩隻毛毛蟲鑽出來了
三隻鳥想吃掉毛毛蟲
數字從1到10,就在這不斷加入新成員、不斷豐富的畫面中數完了。
孩子很容易通過尋找,將數字和形象結合起來,並隨著故事的發展,不斷鞏固對數字概念的認知。
最後數不清的蜜蜂從蜂窩裡飛出來,畫面真是「鬧的一塌糊塗」,原本對數沒有概念的孩子,能夠通過畫面直觀感受一到十甚至「數不清」的數量概念。
4.圖形和顏色觀察能力的培養
幫助孩子認識3-7種簡單形狀,能感知並說出:碗是圓的,箱子是方的。
這套《形狀在哪裡》系列,一共有4本,分別是《和圓形一起玩》《和方形一起玩》《跟三角形去旅行》《跟著線條走》。
帶著孩子一起玩形狀遊戲、將形狀符號與生活實物結合起來。找一找,玩一玩。
5.空間方位空間能力的培養
幫助孩子感知物體基本空間和方位,理解上下、前後、裡外等是什麼意思。
這套《鱷魚先生》立體書非常適合玩啟蒙空間遊戲。這本書更像個玩具,一推開是個可以360度打開的房子。
小鱷魚的家有4個房間:客廳、臥室、洗手間、廚房。
對1-2歲的寶寶來說,它是一本認知書,大點的孩子可以拓展很多玩法,還可以通過與孩子當玩捉迷藏,培養孩子的空間方位能力。
6.想像能力與推理能力的培養(這類繪本適合大一點的小朋友)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個敢於冒險的天才,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這類推理性比較強的繪本,不僅帶給孩子們愉快的閱讀體驗,如同遊戲般的探案過程,同時又能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提高他們的細節觀察力、社會洞察力、理性思考力、邏輯推理力和自由想像力。
1.誰吃了我的蘋果?
肚子咕咕叫的小老鼠,拖著沉重的腳步在森林裡走著,驚喜地發現了一顆搖搖欲墜的蘋果,可誰能想到觸手可及的蘋果卻掉進了一個洞裡。
小老鼠挖呀挖、挖呀挖,終於挖到了剛剛掉落蘋果的洞,可蘋果去哪裡了?
傷心的小老鼠懷抱著對蘋果派和果醬的憧憬,開始了他的偵探之路。
小老鼠第一個調查的便是脖子長長正在喝水的長頸鹿。
他懷疑長脖子的長頸鹿有可能把脖子伸到洞裡偷吃了他的蘋果,可長頸鹿卻說:「我雖然脖子長,可是,要把頭伸進那麼深的洞裡我的腿必須張得很大,脖子才能低下來,想吃洞裡的蘋果我要先學會劈叉才行,你再想想是誰吧。」
排除了長頸鹿,小老鼠又相繼質問了嘴巴大大的鱷魚、身體柔軟的蛇、手臂長長的長臂猿和靈活的丹頂鶴。
雖然他們都有一些可能夠到洞裡蘋果的特點,可一通推理下來,他們都不是真正偷吃了蘋果的罪犯。
那到底誰吃了小老鼠的蘋果呢?
一直住在蘋果裡的蘋果蟲向小老鼠提供了有力的線索,小老鼠順著線索,循著蘋果的香味慢慢前進,到底是誰呢?
與本書還有一個姊妹篇《誰吃了我的蘋果派?》。
有了蘋果的小老鼠,這次打算用蘋果做好吃的蘋果派。蘋果派做好了,如果再配上蘋果汁就更完美了。
可誰能想到這次小老鼠又經歷了如出一轍的曲折——做蘋果汁的功夫,一轉眼蘋果派又不見了,一場偵探之旅再次開啟。
(2)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有一天,小鼴鼠從地下伸出頭來,這時候,事情發生了!一條長長的,好像香腸似的「嗯嗯」掉下來,正好掉在小鼴鼠的頭上。
是誰嗯嗯在小鼴鼠的頭上呢?
小鼴鼠第一個看到小鴿子飛過來,問到:「是不是你嗯嗯在我的頭上」?
小鴿子回答道:「不是我!我的嗯嗯是這樣的。」
小鴿子說完,一團又溼又黏的白色嗯嗯,就掉在小鼴鼠的腳邊了!
鴿子的嗯嗯確實跟小鼴鼠頭上的嗯嗯不一樣,於是,小鼴鼠又繼續問到了馬、兔子、山羊、奶牛、豬。可他們的嗯嗯都與自己頭上的不一樣。
直到遇到了對嗯嗯頗有研究的蒼蠅,才終於揭開了最終的謎底。
這本書不僅可以讓孩子像小偵探一頁一頁興致勃勃的讀下去,而且還會在幽默中讓小朋友們認識到各種動物的糞便是什麼樣子的。
(3)猜一猜我是誰?
村子裡有33個小孩兒,我就是其中一個,你能猜到我是誰嗎?
一大早,有12個小孩兒在刷牙洗臉,11個小孩兒在吃早飯,還有10個小孩兒在睡覺,我是其中一個正在睡覺的小孩兒。
出發了,可還有9個小孩兒在廁所裡,我是其中一個。
猜到我是誰了嗎?如果還沒有,就繼續往下看,通過提示的線索,猜猜我是誰吧!
每個母親都期望自個的孩子是個表達能力強的小能人,最佳還有邏輯清晰、聰明伶俐、人見人愛等光環加持。
這些如此合孩子們口味又符合家長們心意的繪本,自家書架上是否少了呢?不如就先從這幾類繪本看起吧!
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家長 。
我是@悅媽育兒經 期待你能關注我,專注親子教育和情感成長的80後寶媽,成長路上我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