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閨蜜失蹤了七八天,回廣州後才知是去了廬山參加佛修研習班。她說,很多人去的時候非常不開心,但是回來的時候都特別的高興。整個學習都是有好心人士捐款,無需任何的費用,但大師慈祥的笑容和前輩們無私的幫助都讓人感覺溫暖和快樂。(吃的水和菜都是志願者從山下運來的,非常清甜可口。)晚上在寺廟前的大坪下仰望星星,仿佛抬頭就可摘下來。宇宙浩瀚,心也就開闊了。佛光山短短的一個下午便印證她的說法。
步入佛光山寺,便有一位穿著極為考究黃色絲綢的女和尚擔任寺廟導遊,她年紀三十左右,戴著斯文的黑框眼鏡,皮膚特別白皙細膩,沒有一絲皺紋、黑斑、法令紋。是這裡的空氣、水特別的好?還是因為無憂無慮、摒棄了人間的煩惱才有這樣幸福、祥和的面容?總之,她的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說話聲音甜甜的,聽著覺得心都暖了。她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引入眼帘的捐款功德碑,本以為她會像國內某些寺廟一樣帶著點「強迫式」的要求大家捐款,結果她謙和地告訴大家捐款是大家的自願,大家可募捐也可不捐,都無關係。每人還免費領到一本佛學小冊子,書寫得挺好,都是從哲學的角度詮釋人生的意義。寺裡可親自動手獲得主持寫的一幅書法,也可抽籤揭籤,但這些都是免費的,寺內的女和尚也都非常負責耐心。最人性化的設計是寺裡有很多專為小朋友準備活動區和遊戲,歡迎小朋友免費來寺廟廣闊的空間玩耍、嬉戲。寺中的宣傳冊中提到,主持本人是一個對待別人非常慷慨的人,佛光山寺早期入不敷出,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救濟窮人、善待其他人,結果他一生總是意外獲得大批的捐贈,把佛光山寺建得如此的宏偉、氣派。去了國內大大小小的名寺,我第一次通過短途遊覽感受了真正的心靈洗滌。難怪導遊說,很多教徒對自己很吝嗇,但是非常慷慨自願地為寺廟捐贈。因為只有人性化關懷且有愛的地方,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與尊重。母校中山大學也是因為這樣,才成為全國接受捐贈最多的學校。
一位來臺灣做交換生的同學在他的遊記提到,臺灣哪裡都很美,哪裡都值得去。另外一位同學去年來過一次臺灣,今年十一又來玩了七天。第一天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現在我明白了真諦:臺灣最美麗的不是風景,而是人。臺灣沒有宏偉的建築,但是建築裡的東西都很精緻、細膩,臺灣的經濟開始衰退,但是臺灣的文化底蘊深厚有韻味。臺灣人祥和的面容恰恰是人生沒有過多的被扭曲,生活在他們臉上刻畫了親切的痕跡。國內比比皆是的扭曲面容,恰恰他們也是一群曾經被生活扭曲過的可憐人,生活給他們的殘酷讓他們受傷於心上、臉上,然後殘酷的過去又讓他們去繼續扭曲別人的人生。制度是人設計的,它並非無所不能,但它最重要的作用可能在於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讓人心安定、安寧。一撇一捺才能寫成一個人字,一個人的塑造除了有制度之外,傳統文化的道德積澱絕不能隨意丟棄。國內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把人變成冰冷機器上的連轉軸,丟了愛的地方又怎麼寄望別人來給予愛心呢?三代才能造就一個貴族,即使富裕了最少也要百餘年才能徹底提高一代人的修養。盼望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