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莊園文化」為何會被北方少數民族擊垮?

2021-02-13 悅的讀書

微信ID:ourreader 讀一本書,走一段路,認識一群人. 悅的讀書,您的戶外書房

推薦理由:

統一了三國的晉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被北方民族打垮了?

 《三國演義》在東亞各國的巨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漢末因宦官和外戚的專橫,國家政治一片混亂,黃巾農民起義開啟了「亂世」,在此背景下覬覦天下霸權的曹操、孫權、劉備時而合作、時而爭鬥的過程使眾多讀者熱血澎湃。

可是似乎很少有韓國讀者對三國時代結束後的歷史抱有興趣。當然,對此多少可以理解為,故事的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依次離開人世,剩下諸葛孔明獨自竭盡全力以保蜀國,可是蜀國和強國魏國的差距還是越來越大,最後其殞命北伐,讀到這裡不少讀者都會黯然神傷。可是後來就是晉統一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南遷,中原漢族倉皇逃離、苟延殘喘等過程而已。相比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讀者變得興趣索然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三國時期相互交戰時動用的兵力,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當時的軍事力量是如此的強盛,可統一了三國的晉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被北方民族打垮了?


歷史學家們認為,分封地方的王族為繼位問題發動叛亂的所謂「八王之亂」使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以及登基的皇帝們個個無能, 這些都是晉敗亡的原因。當真如此嗎?中國歷代王朝因皇帝昏庸無能而滅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為什麼唯獨自晉朝開始一直到唐朝之前的這一時期,漢族建立的王朝總是被北方少數民族欺凌?

當然這其中存在各種原因,但首要的原因應數「軍事改革」。北方民族藉助於新發明的、強有力的新式武器——鐙子,使重騎兵在戰場上有了壓倒性優勢。這裡所說的鐙子是和馬鞍連在一起的腳鐙子。鐙子使人在上下馬和在馬背上的時候保持平衡,是很實用的發明。在鐙子發明以前,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弩,騎兵的戰術一般是用弓箭進攻敵方,然後退後。鐙子發明以後,騎兵的戰術變成使用長槍的突擊戰法。如果考慮到8世紀左右鐙子傳到西方之後,西方才真正開啟了中世紀時代,那麼由此下結論「因為有了鐙子北方遊牧民族才佔了優勢」,似乎不無道理。

可是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裡首次出現有關鐙子的記載是公元477年,所以在三國時期(公元3世紀初)北方民族似乎難以擁有軍事上的優勢。事實上,曹操只要派遣少數的遠徵部隊就可以打垮鮮卑族。那麼是什麼給北方民族帶來了優勢?

如前所述,即使在鐙子發明之前,以漢族為首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單打獨鬥的話,也贏不了遊牧民族。為了戰勝遊牧民族,農耕民族就得採取敗於戰鬥而贏在戰爭的方式,即要在人數上佔壓倒性的優勢,要建立大的城市居住在裡面,要具備先進的生產力,積極利用這些特點和遊牧民族展開持久戰,可以說這是必勝的秘訣。遊牧民族不會種田,所以,如果沒有農耕民族生產的糧食和鐵器,會直接威脅他們的生存。

事實上西漢初期的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在位)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國庫裡糧食和貴金屬均十分充足。憑藉巨大的財力,他在歷史上留下不少濃墨重彩的壯舉,如派張騫出使西域等。漢武帝名留青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善於徵戰,他如此熱衷於和西域國家進行貿易主要就是為了得到汗血寶馬(亦稱天馬),以便防範北方的匈奴。當然,即使沒有這些馬,徵服北方民族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切斷和匈奴的往來,完全停止供應糧食和鐵器,以萬裡長城為主加強各地要塞的防禦,也許時間長一些,可照此堅持下去的話,匈奴是必亡無疑的。但是漢武帝的願望是想他在位時解決匈奴問題。所以,他通過開拓絲綢之路培育了騎軍,在公元前119年成功地把匈奴趕到了戈壁沙漠之外。

把強敵匈奴遠遠地驅趕到戈壁沙漠之外這是值得稱道的功績, 可是從那之後漢朝開始走向漫長的下坡路。為了改善因長期戰事導致的國家財政緊縮,朝廷開始對鹽和各種生活必需品課以重稅,令商業活動受到嚴重打擊,這是漢朝開始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而為了引進以馬匹為主的大量物品,向西域輸出大量貴金屬則是更關鍵的因素。漢朝時期一斤黃金相當於1萬個銅錢,黃金和銅的兌換比率是1:130。和現在相比,當時黃金的價格是驚人的低廉,可在中國和西方通商以後,黃金的價格也開始持續地攀升。

貨幣供應(貴金屬供應)一旦減少,就會對整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就像前文中提到的15 世紀歐洲的事例一樣,貨幣供給開始減少的時候最為通用的對應方法是減少貨幣的使用,而減少貨幣使用最簡捷的方法是自給自足。

事實上「莊園文化」從東漢開始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代。所謂「莊園文化」就是指富裕的貴族們大規模地開墾土地,然後利用飢餓難耐、無處安身的百姓在農場勞作,建造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圈。這在當時是完全合乎常理的事情,可是從經濟角度看這種做法是非常低效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分工和交換才是快速提高生產率的首選方法。一個勞動者不藉助機器,手工作業的話,一天最多能生產一枚針,但是把制針的過程分為18個工序由10個人分工製作的話,一天可以生產4.8萬枚針。如果要把針的生產產業化,進行分工製作的話,必須有一個一個月能夠銷售140萬枚針的市場。只有形成有規模的市場,才能開啟靠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並以此獲得巨大利潤的收益遞增世界。

亞當·斯密的文章裡說得很明確,城市萎縮,市場消失,改革也會隨之消失。通過分工等改革提高生產效率,能夠製造出品質優良的產品,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市場,改革的幼苗就不會發芽成長。《三國演義》中經常會出現劉備、孫權等受到地方權貴資金和兵力支援的情節,其實後者就是莊園的所有者。他們經常率領著由家僕組成的私人部隊,即「部曲」,作為部隊的將領參加戰鬥。

相比變得脆弱的經濟,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人口數量的急劇下降。在黃巾起義(184年)之後,中國的人口數量急速下降,由三國初期的約6 000萬急減到三國末期的1 600萬。雖然這個數字不包含藏匿在莊園裡面的人,但這同時也反映了政府行政能力的薄弱。結果晉朝雖然統一了三國,可是經濟不景氣的形勢卻一直在延續,脆弱的經濟和減少的人口使覬覦多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有了機會。

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農耕民族的國家來說是最大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被莊園經濟的出現給摧毀了,國家失去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攻擊的能力。可以說,古代中國的國力在漢武帝時一度達到巔峰,從那之後到南北朝開始前的大約500 年間,一直在走漫長的下坡路。



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學者宮崎市定認為,中國經濟在漢朝第一次到達頂點以後,在三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經歷了漫長的停滯期,到了唐朝和宋朝又有了飛躍式發展。這時的中國人技術力量比西方人發達,擁有西方人渴求的三大產品(絲綢、茶、瓷器),並憑藉此優勢從西方引入了貴金屬。

在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宮崎市定教授的觀點很吸引人,但最近也有反駁「沿著絲綢之路輸出的黃金引發了貨幣緊縮」的觀點出現。萬志英教授在《劍橋中國經濟史》中指出,西漢末年,王莽改制, 推行新貨幣,代替了當時正流通的貨幣,從此經濟開始陷入混亂。

總之,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種,漢朝貨幣經濟逐漸萎縮,並倒退到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狀態,是千真萬確的。

本篇文章來源於北朝考古(ID:beichaokaogu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繫:9292659@qq.com

請關注並分享我們的公眾號

請用手長按此二維碼三秒鐘

使用二維碼識別後關注我們

微信ID:ourreader

歡迎加微信13390783979,以獲取悅的讀書更多信息

投稿、批評、建議、意見等各種摻和都請聯繫:9292659@qq.com


...如果今天的分享讓你有所收穫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號

...並推薦給身邊愛讀書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用閱讀

...匯聚碎片時間

...點亮品質生活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 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由於南北分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
  • 讓你耳目一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封建割據加劇、戰爭連綿不斷的時期。由於這一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十分激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受此影響,玄學興起、佛教傳入、道教勃興。從魏至隋的360餘年間,有30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可以說這一時 期是古代中國的封建國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秦漢以來北方經濟強於南方。
  •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與北海道愛努民族文化交流之旅
    > 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民間紀念活動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與
  • 「雖為人工,宛若天成」——細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文化
    園林意境形成的背景 魏晉南北朝應該算得上是中國古代分裂比較長久的一個時期了,自八王之亂後,北方的遊牧民族趁勢崛起,很快便相繼建立了各自的政權。也正是因為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得大量異域文化傳承進來,繼而與本土的中原文化共同構成了這個時期的多元文化。
  •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與王權交流的「文化認同」探研
    據梁滿倉的研究,「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禮儀制度的重要發展階段,五禮成為國家的禮儀制度就發生在此時。五禮體系被用於國家制禮實踐中始於魏晉之際。漢末三國是五禮體系的孕育期,魏晉之際到蕭梁前(北朝至北魏末)是五禮體系的發育期,蕭梁至隋是五禮體系的基本成熟期。」儒學陷於低谷為其他社會思想的形成和崛起提供了條件。神仙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並很快獲得了全面的發展。第一,道派興起。
  • 民族遷徙融合:飲食交融,魏晉南北朝的餐食具有怎樣的時代特色?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與融合的局面,使得各民族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繫,部分少數民族向中原遷徙,形成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局面,為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這個朝代是十分動蕩和政權不斷變更的時代。
  • 漢服發展的分水嶺時代,現在所見漢服,竟然魏晉時期所流行款式
    在服飾上進行相互影響的過程,即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這個階段對於華夏民族的文明而言,也是一個考驗,也是一次極大促進,特別是對於中華民族服飾風格的發展來看,是意義重大的階段。進入中原的胡族也被中原文化所折服,因此,他們大多數選擇了漢化,融入了漢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辮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以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為例,對我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少數民族的辮髮習俗加以介紹。先看南方。就南方近現代民族而言,藏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彝族、傣族、白族等許多民族都有辮髮習俗,這有著大量的民族學材料可引為證,無需一一盡述。
  • 魏晉南北朝只是一個歷史時期?那是你不知道它的跨度時間
    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璀璨,眾多上層社會名流空談是這個時期最顯著的特徵。所以想理清這段歷史時期,我們首先要找出這個時期的幾個關鍵詞: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文化繁榮璀璨,上層社會空談之風盛行,最主要的還是當時的門閥政治。源於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高門子弟是之間相互舉薦,逐漸把持朝堂,比如西漢時期著名的大儒楊震就開創了著名的弘農楊氏。
  • 「遺俗漢朝,籠寬大袖」民族大融合下的魏晉南北朝,男子服飾究竟有...
    隨著漢服文化的不斷發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見到的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也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在科普漢服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和大家講一些和女子服飾有關的內容。所以,大家對於男子服飾的了解,可能就不是那麼的多啦!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期男子服飾的科普吧。
  • 聊一聊古代漢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態度!
    這種現象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是根本不會出現的,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傳播到後面的互相通婚、融合血緣關係,這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以維護自己的安穩統治為訴求的皇權統治者的統治下,上層貴族與底層的漢族老百姓們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代漢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態度。
  • 魏晉的美男子們,都愛吃哪些美食?
    魏晉時代,中原地區飲食文化已經很發達
  • 漢朝就有武學理論,為何漢人卻難敵北方遊牧民族?兩漢魏晉表示:我們不一樣
    這一事件成為冒頓登上匈奴民族歷史舞臺的開端,也映射了其弓馬嫻熟、射術精湛的勇武能力。自立單于並先後擊敗強敵東胡,西走月氏,南並樓煩、 河南,復居陰山河套一帶,莫不得力於其「後者斬之」的軍令和匈奴習俗中對於勇者的文化認同。至此,匈奴達到其民族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大,「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也正是基於強大的軍事力量,冒頓率其精騎善射之族圍高帝劉邦於白登山七日,迫使西漢政權向匈奴和親數十年。
  • 魏晉時期的顏值巔峰,他差點成為唯一的男皇后,可惜後來敗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美男子不在少數。但要是說起其中哪個朝代美男子最多,那非魏晉南北朝時期莫屬。子都、宋文公、宋玉、潘安、衛玠、蘭陵王、嵇(ji)康、韓子高、慕容衝、獨孤信,看名字就知道都是帥氣小夥子,他們被稱為古代十大美男子,這裡面有硬漢、有娘炮、有小鮮肉,其中七個出自魏晉時期!
  • 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磚壁畫反映的服飾
    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一般提及我國服飾文化中的亮點,人們一定會想到輝煌的唐代服飾。其實在我國的古代服飾文化中還有另外一個精彩的時期——魏晉南北朝。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了秦漢的舊制,在魏晉風度的影響下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 周一良:學習魏晉南北朝史,最好先讀郭、範、翦諸老通史的魏晉南北朝部分
    魏晉南北朝不是漢唐宋明那樣長期統一的局面,州郡建制和地理沿革特別錯綜複雜。漢代的十三部州到三國時,魏得其九,蜀得其一,吳得其三。西晉時,全國分為十九州,州下有郡和縣。這些都還容易掌握。西晉末年,北方各族紛紛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漢族人民大批向淮南江南流移,形成了一次民族大遷徙。由於流寓到南方的北方人懷念桑梓,同時享有豁免賦役的權利,所以,東晉政權在這些北人所居的南方州郡中,暫時建立了北方州郡名稱。
  • 周一良:怎樣研究魏晉南北朝史
    魏晉南北朝不是漢唐宋明那樣長期統一的局面,州郡建制和地理沿革特別錯綜複雜。漢代的十三部州到三國時,魏得其九,蜀得其一,吳得其三。西晉時,全國分為十九州,州下有郡和縣。這些都還容易掌握。西晉末年,北方各族紛紛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漢族人民大批向淮南江南流移,形成了一次民族大遷徙。由於流寓到南方的北方人懷念桑梓,同時享有豁免賦役的權利,所以,東晉政權在這些北人所居的南方州郡中,暫時建立了北方州郡名稱。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丁零】
    關鍵詞:中國民族、中國歷史、新疆民族、新疆歷史、民族歷史、少數民族、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突厥、回鶻、女真、党項、羌、氐、吐蕃、羯、丁零、敕勒。 古代丁零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最早散居於匈奴的北邊、貝加爾湖以西一帶。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羯族】
    羯,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苦的羯族青年,在中原大亂時期,風雲際會,崛起於黃土高原,竟成為趙國的國君,不僅消滅了劉曜的前趙,佔據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土地,而且與東晉朝廷分庭抗禮,這中間,雖然有許多機遇,但與石勒個人傑出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