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俗漢朝,籠寬大袖」民族大融合下的魏晉南北朝,男子服飾究竟有...

2020-12-23 騰訊網

隨著漢服文化的不斷發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見到的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也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在科普漢服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和大家講一些和女子服飾有關的內容。所以,大家對於男子服飾的了解,可能就不是那麼的多啦!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期男子服飾的科普吧。既然晉制漢服,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那麼流行。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來講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服飾的特點吧!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

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同時,民族間戰亂頻繁,卻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

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深衣,他們穿寬鬆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

看完這篇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服飾特點的文章之後,大家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了呢?大家喜歡這樣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嗎?一起留言討論吧~

相關焦點

  • 讓你耳目一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服飾的社會與文化背景魏晉南北朝,也稱「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封建割據加劇、戰爭連綿不斷的時期。由於這一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十分激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 魏晉南北朝服飾:寄顏雲霄閒,揮袖凌虛翔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在繼承漢代遺俗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即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體現了魏晉南北朝獨有的優雅與飄逸出塵。或許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上)
    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
  • 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由於南北分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
  • 服飾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更加關注個體和精神,敢於在各種場合表現自我,十分注重服飾美◊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服飾繼承並發展了漢代服飾形制,二者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相比於漢朝,更加注重獨創性和形體美。漢代的曲裾深衣的袖口是窄小、收緊的。
  • 魏晉南北朝服飾之「服妖」現象:男服女妝多互效,亂世變節易風度
    魏晉南北朝「禮崩樂壞」與民族融合的亂世之境,以及社會各階層活躍的思想促使「服妖」現象的產生,衣冠服飾變化,多有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甚至髮式與妝容亦有男女互效,男女無別,變節時代正統服飾,風格巨變。禮儀文化的衰落使得兩漢以來的輿服制度、禮容規範難以維繫,而求異創新則成魏晉南北朝所盛之風,「服妖」之風漸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揭、氏、羌等北方民族紛紛參與到政權建立之中,民族文化交流頻繁,文化與服飾等皆出現胡漢融合之勢。
  • 民族遷徙融合:飲食交融,魏晉南北朝的餐食具有怎樣的時代特色?
    雖然不斷的分權和融合,魏晉南北朝終於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景象。這種民族大融合現象的產生對於當時的民族和國家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人民的生活就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歷史現象的出現,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著極大的意義。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中)
    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 魏晉南北朝之衣冠知多少
    人們在一個時代下的衣著風格,是深受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所影響的。秦漢時期大一統的格局被打破後,整個華夏,南北東西,又飽受戰火紛飛了近400年。這四百年,幾乎沒有一個朝代在嚴格意義上實現大一統。當然,百姓的生活也可想而知。於是,整個社會都被佛教、道教所充斥。在穿衣著裝上面亦是如此。
  •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文化,你知道嗎?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服飾大變動時期,大致趨勢是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服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當時流行的胡服大致特徵為緊身、圓領、窄袖、下擺開衩。曹魏時期的服飾基本繼承漢代服裝樣式,但社會動亂,不按等級穿衣的情況常見,特別是將校軍官、貴族等多越級穿衣。
  • 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磚壁畫反映的服飾
    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一般提及我國服飾文化中的亮點,人們一定會想到輝煌的唐代服飾。其實在我國的古代服飾文化中還有另外一個精彩的時期——魏晉南北朝。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了秦漢的舊制,在魏晉風度的影響下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 漢服發展的分水嶺時代,現在所見漢服,竟然魏晉時期所流行款式
    胡漢民族皆由北往南遷徙,各民族之間交錯居住,從客觀上而言,也同時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當然包括服裝之間的相互學習。對於華夏服飾的多樣化發展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初期各民族服飾自承舊制,後期因雜居在一起,進行相互接觸而漸趨融合。
  • 裡面的服飾形制對嗎?
    《錦繡南歌》的故事發生在南宋,也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劉宋是南朝國力最強,面積最大的一個朝代,在這期間,也是發生了很多關鍵的歷史事件。但是呢,我們暫且不談它的故事,畢竟今天的講述是以服飾為主的~故事既然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麼大家自然也就好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啦!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遺俗漢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除裙子外,婦女下裳還穿褲,女褲大多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 系住。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
  • 絕不是「拿來主義」,走進文化大融合下的南北朝石刻藝術
    魏晉時期,因社會經濟破壞嚴重,且統治階級強令推行"薄葬"觀念,故大型石雕藝術發展滯緩。到了南朝時期,隨著社會經濟初步恢復,統治者的需要,大型石雕藝術快速發展且取得非凡的成就。南朝處於我國古代的大分裂時期,朝代更迭頻繁,越來越多的寒門庶子突破士庶界限而越級上層社會,各種思想學說異常活躍。
  • 談談你對魏晉南北朝的理解?
    說起魏晉南北朝時期,我想我們中的大多數總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一團漆黑到暗無天日。我今天就來談談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理解: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形態1、土地所有制形態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態是世家大族地主佔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佔有土地上的依附農民——部曲、佃客。
  • 無哀樂,莫善於樂,聊聊魏晉南北朝時期代民發音的俗樂、雅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割據、紛擾,按理說經濟搖搖欲墜,文化思想也隨時局一同瀕臨凋謝,而事實並非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方面出力恢復雅樂,民間俗樂蓬勃發展,嵇康在「聲無哀樂論」否認了音樂表達可以國民喜哀情感,否認音樂的內容性和政治性,雖對前儒家審美思想有一定進步意義,但魏晉南北朝時期俗、雅樂的發展無疑是聲無哀樂,莫善於樂,代國民發音。
  • 漆紗籠冠,碧青紗衣——從北魏服飾看胡漢文化交流
    中原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各民族服飾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在服飾文化的發展演變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北魏是由常年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拓跋鮮卑族建立,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北魏建國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拓跋部原始的狩獵活動依然存在,與之相適應的便是「絝褶」便習服,窄衣緊身,左衽箭袖,腰間束革帶,下身為小口褲子,足蹬皮靴。這種服飾不僅便於騎射適應遊牧經濟,又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