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上)

2021-02-13 文史畫廊

魏晉南北朝服飾 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右圖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鄧縣出土彩色畫像磚)。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左圖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劉伶畫)。中圖是梳丫髻、穿寬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圖為裹巾子、穿寬衫的士人。(江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磚印壁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髮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時稱「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男子服飾主要為胯褶及兩襠等。左圖穿雜裾垂髯服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屏風)。右圖為戴小冠、穿裲襠的男子(河北景縣出陶俑)。

由於戰爭頻繁,魏晉時期的武士胄甲,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比較典型的有筒袖鎧、兩襠鎧及明光鎧等。筒袖鎧一般都用魚鱗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前後連屬,肩裝筒袖。頭戴兜鍪,頂上多飾有長纓,兩側都有護耳。兩襠鎧服制與兩襠衫比較接近,材料以金屬為主,也有獸皮製作的。據記載當時武衛服制,有「平巾幘,紫衫,大口褲,金裝兩襠甲」、「 平巾幘、絳衫、,大口褲褶,銀裝兩襠甲」。穿兩襠鎧,除頭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褲褶,少有例外。明光鎧是一種在胸背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腰束革帶,下穿大口縛褲。這種鎧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廣泛,並逐漸取代了兩襠鎧的形制。左圖為戴兜鍪、穿筩袖鎧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晉陶俑)。右圖為穿明光鎧的武士(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洛神賦》而作的長幅捲軸畫。洛神為洛水之神。相傳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賦中藉以表達他失戀後的悲哀、苦悶和彷徨的感情。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髮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男子的服裝更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另外,圖中侍者多戴籠冠,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此圖為戴卷梁冠、穿袍服的貴族男子(顧愷之《列女圖》局部)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髮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本圖為戴卷梁冠、穿大袖衫的貴族及戴籠冠、穿衫子的侍從(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髮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閆立本《歷代帝王圖》)。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左1圖為戴梁冠、穿大袖衫的文吏(顧愷之《列女圖》局部)。左2圖為戴籠冠、穿大袖衫的文吏及戴小冠、穿窄袖服的侍從(傳世陶俑,原件現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左3、右圖為戴籠冠、穿窄袖服的男子(湖南長沙金盆嶺出土西晉青釉陶俑)。左4圖為戴漢式梁冠的文吏(湖南長沙出土西晉青釉陶俑)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鬱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本圖為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領袍服的士人(《北齊校書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此圖為裹巾、披衫子的士人(《北齊校書圖》局部)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
  • 讓你耳目一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服飾的社會與文化背景魏晉南北朝,也稱「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封建割據加劇、戰爭連綿不斷的時期。由於這一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十分激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 魏晉南北朝服飾:寄顏雲霄閒,揮袖凌虛翔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在繼承漢代遺俗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即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體現了魏晉南北朝獨有的優雅與飄逸出塵。或許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
  • 服飾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更加關注個體和精神,敢於在各種場合表現自我,十分注重服飾美◊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服飾繼承並發展了漢代服飾形制,二者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相比於漢朝,更加注重獨創性和形體美。漢代的曲裾深衣的袖口是窄小、收緊的。
  • 從中國歷代服飾看古代名畫
    儘管我們在古代書畫的鑑定中有筆墨、建築、比較分析、紙絹凌裱、印章、著錄等多種鑑定方法,筆者今天在此都暫且不敘,只從魏晉至元明清的服飾演變、畫風流派同時結合傳世名畫做一番比較和分析:一、魏晉南北朝服飾的特點與繪畫關係魏晉南北朝,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封建割據加劇,戰爭連綿不斷的一個時期。
  • 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由於南北分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
  •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文化,你知道嗎?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服飾大變動時期,大致趨勢是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服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當時流行的胡服大致特徵為緊身、圓領、窄袖、下擺開衩。曹魏時期的服飾基本繼承漢代服裝樣式,但社會動亂,不按等級穿衣的情況常見,特別是將校軍官、貴族等多越級穿衣。
  • 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磚壁畫反映的服飾
    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一般提及我國服飾文化中的亮點,人們一定會想到輝煌的唐代服飾。其實在我國的古代服飾文化中還有另外一個精彩的時期——魏晉南北朝。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了秦漢的舊制,在魏晉風度的影響下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 魏晉南北朝服飾之「服妖」現象:男服女妝多互效,亂世變節易風度
    魏晉南北朝「禮崩樂壞」與民族融合的亂世之境,以及社會各階層活躍的思想促使「服妖」現象的產生,衣冠服飾變化,多有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甚至髮式與妝容亦有男女互效,男女無別,變節時代正統服飾,風格巨變。魏晉南北朝「服妖」之衣冠服飾之變形成與亂世之中的「服妖」現象在魏晉南北朝的衣冠服飾的變化上表現尤為顯著。先秦兩漢以來,服飾禮儀制度完善,對衣冠服飾有明確的禮儀規範,並具有強烈的政治教化作用。
  • 「遺俗漢朝,籠寬大袖」民族大融合下的魏晉南北朝,男子服飾究竟有...
    但是,在科普漢服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和大家講一些和女子服飾有關的內容。所以,大家對於男子服飾的了解,可能就不是那麼的多啦!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期男子服飾的科普吧。既然晉制漢服,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那麼流行。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來講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服飾的特點吧!
  • 中國歷代服飾文化
    帶著這個問題,今晚我們分享的主題就是:中國歷代服飾文化人是什麼進化來的呢?一說,我們是女媧用泥捏出來的;又一說,我們是從類人猿進化過來的。穿上了衣服。關於今晚的主題,我們按唯物主義說法和它的時代進行劃分。以中國歷史的時間為軸,朝代,文化,服飾這個主線進行分析。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服飾的過往
    服飾是文化與歷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被稱作「穿在身上的歷史」。中國古代服飾主要介紹了中國由商周時期到清朝的服裝形式,制度,從原始社會的貫頭衣,到上周時期的曲裾深衣,隋唐襦裙,宋褙子,明襖裙,中國服飾在朝代更迭中既保持著統一性,又極富時代色彩,為中華文明留下了一抹豔麗。
  • 古代服飾
    魏晉雜裾垂髾服  南北朝褲褶  南北朝明光鎧  歷代婦女唇妝樣式圖表  魏晉南北朝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隋唐五代官吏服飾
    唐代文吏服飾 唐代冠帽有幞頭(由起初一塊包頭布逐漸演變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進賢官(為歷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幘及武弁(平幘巾與武弁是同一種冠式,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頭上的布,後成為只能罩住髮髻的小冠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遠古時期至清代,與您細說。一、遠古時期的服飾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禦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
  • 中國女子服飾變遷史,絕美古風!
    各個民族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直到發展到近現代,都以其各自鮮明的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 隋唐時期的服飾文化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而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當然,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
  • 魏晉南北朝之衣冠知多少
    這四百年,幾乎沒有一個朝代在嚴格意義上實現大一統。當然,百姓的生活也可想而知。於是,整個社會都被佛教、道教所充斥。在穿衣著裝上面亦是如此。形態各異的魏晉服飾「魏晉>風度」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魏晉南北朝服飾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 考研筆記,就應該是能直接背的丨中國服裝史-隋唐服飾
    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同時也像活的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尤其在唐初至盛唐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各國商人及使節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時至今日,中國東臨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其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