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一批20名醫療隊員出發前往武漢。此後,北大人民醫院先後兩批向武漢「增兵」。如今,馳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134名勇士,依然奮戰在這座英雄的城市,奮戰在重症搶救的戰場上。
首批醫療隊穿戴整齊準備進隔離病房
從焦慮到樂觀 醫患共同成長
最近一個月,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住院的患者越來越少。隊員們收到了很多患者和家屬的感謝信、錦旗。讓所有隊員「念念不忘」的是一位82歲的老爺爺親筆寫的感謝信。
老爺爺姓段,剛剛來到病房時,老人脾氣火爆,操著一口武漢話,說話就像吵架。老人的「火氣」是從哪兒來呢?醫護人員仔細觀察,耐心溝通,終於發現了老爺爺脾氣大的小秘密:原來住院時來得匆忙,段爺爺除了沒帶生活必需品,手機也忘了拿,「老年人離開了手機也難受。」後來,醫護人員了解到,老人平時喜歡聽新聞,現在兩耳不聞窗外事,真是寢食難安。於是,醫護人員在全體會上達成一致,每天隊員都會把當天的報紙帶到老人床前。
自從見到報紙後,段爺爺的態度出現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開始和醫護人員聊天了。出院前,眼睛不好的段爺爺執意要親筆寫一封感謝信:「為了誰,我不知道你們為了誰;拿起筆,含著淚,感謝北京醫療隊,不遠千裡來到武漢,日以繼夜不知勞累,讓我創造奇蹟走回家門。千言萬語我不能表達,願你們身體健康,一切安好……」
在這裡,患者家屬送來的一面錦旗上寫著兩行大字:醫者仁心赴生死,大愛無疆天地間。在「封城」的情況下,可想而知患者家屬為了做這樣一面錦旗有多難。「從開始的焦慮,到後來的樂觀,這是醫患共同成長。」護理部主任王泠說:「診療與護理,不僅體現醫護人員的職業素質與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給患者以人文關懷,給他們信心、力量!」
「搶」過來最危險的任務
「我最拿手,當然是我來!」
「我有經驗,我來配合!」
2月17日,醫療隊內部「搶」著辦一件事,這就是給一名77歲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這名危重的老人來到醫院第三天就用上了無創呼吸機,但治療效果還是不理想。專家組多次討論,決定使用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這意味著需要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
新冠肺炎患者呼吸道中,病毒密度極高。切開氣管,意味著大量的病毒飛濺而出,這也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中最容易出現感染的環節。聽說要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剛剛下了夜班回到駐地的麻醉科醫生薑華把任務「搶」了過去,「氣管插管麻醉師最拿手,當然是我來!」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朱鳳雪說:「我在重症監護工作的時間長,我有經驗,我來配合姜大夫!」
最危險的任務面前,他們衝了上來。然而,這裡是武漢,操作中需要穿著悶熱的防護服、戴著緊壓的護目鏡,還有好幾層橡膠手套,這裡的環境相對醫務人員來說都是陌生的,果敢而又嚴謹的姜華和同事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藥物、氣管導管、管路連接……所有準備工作萬無一失。2月17日,經驗豐富的姜華醫生在護士田楠精準到位的配合下,一次順利完成氣管插管操作,操作過程中,患者的生命體徵平穩。隨後,護士熟練地接上了呼吸機,調整好參數,患者各項指標均有改善。
果敢前行的同時,醫護人員也在細緻觀察患者的點滴需求。監護病房中,危重患者需要使用約束帶,防止他們不小心碰到儀器或者在意識不清時誤傷自己。有著豐富經驗的護士長丁璐發現,幾名使用呼吸機的危重病患的約束帶不夠用了。丁璐萌生了自己製作的想法。回到駐地,她找到原材料,帶領護理三小組的10名護士行動起來,細心的隊員還在約束帶上繡了櫻花。「我們和患者一起期盼著這場疫情早些結束,共同摘下口罩感受春天的美好!」
第一組護理成員準備進病房(王泠、趙禮婷、喬琳、李蕊、婁阿芳等)
34名90後展現青春力量
1990年出生的劉中砥的父親生前也是一名醫生。2003年,作為縣醫院CT科室帶頭人,他的父親站在了抗擊非典的第一線,負責患者的影像學檢查。劉中砥9歲那年,父親得了重病,劉中砥立志學醫,想親手把父親的病治好。遺憾的是,沒等到他學成父親就已經離開了人世。穿上白大褂的這些年,劉中砥一直在急救創傷綜合救治中磨練,幫助過很多人,但從沒像現在這般感受到身為一名白衣戰士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也從未如此真實地體會到這身白衣承載的厚重和沉痛。
1997年出生的田濟暢,是北大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一名男護士,也是這次醫療隊員中最年輕的。「我是男的,就應該我上!」性格開朗的田濟暢毅然第一時刻報名並寫下了入黨申請書。「能在這樣一個暖心的大集體裡成長,我特別自豪。」田濟暢開心地說。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北大人民醫院34名90後「逆行者」挺身而出,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用實際行動支援武漢,展現出一往無前的青春力量。
如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134名醫護人員依然穿梭在重症病房中。醫療隊的領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說,剩下的重症患者基礎病多,住院時間長,病情較重,救治難度極大。醫療隊將總結前一階段醫療、護理、感控的經驗,運用多學科團隊的優勢,以及精細化管理的優勢,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救治服務。
講述
讓每一位患者得到科學救治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 姜保國
1月26日,北大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集結出發馳援武漢,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個月。
從1月26日開始,北大人民醫院有3批、共134名醫護骨幹快速集結,成為國家召喚、使命必達的先鋒戰士。134名隊員中,有10名湖北籍的醫護人員在疫情發生時義無反顧回到家鄉;有34名「90後」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2003年,我擔任人民醫院副院長期間,與同事們堅守在抗擊非典疫情的最前沿;17年後,沒想到我和同事們能再次以行動詮釋初心——馳援武漢,保家衛國。
2月7日,北大人民醫院的110名醫護人員集結,作為北大人民醫院第三批醫療隊出發前往武漢,接管重症病房。到達武漢後,我們將第一批第二批隊員進行整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獨立管理重症病區的籌備工作——第一個24小時,完成普通病房到重症病房的改造;第二個24小時,恰逢正月十五,當天晚上9點人民醫院病房開始接診患者。50個床位1天之內全部接滿。此後,在重症救治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專家介入,共同討論整體的生命救治,而不是單一肺炎治療。3月7日,我們又收治了從方艙醫院轉來的18位新冠肺炎患者。但此時的我,心裡的石頭已經放下來了。因為我們的團隊已然形成合力,加之日益順暢規範的診治流程,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科學救治。
截止到3月29日,我們已經收治101位重症患者,其中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88歲。目前已經有64名患者出院。
住院患者在減少,重症患者也在減少,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賈曉宏 通訊員 鍾豔宇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