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今年98歲,曾坦言: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始終沒寬恕過我
楊振寧先生今年98歲了,精神矍鑠,身體康健。
楊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一九五六年,他與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並因此,二人獲得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諾貝爾獎後,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1964年,楊振寧也加入美國美籍。
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之前,他的父親不遠萬裡,三次與他相見。任務之一就是勸他回國。不過,都未果。
1922年,楊振寧在合肥出生。他的父親是楊武之。母親是羅孟華。
楊武之早年赴美留學,在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
楊武之學成歸國,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任教。楊武之先生是非常有名的數學教育家,是我國現代數學的先驅者之一。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帶領我走上數論道路的是楊武之教授。」
楊振寧自幼聰明好學,學數學的能力很強。楊武之對兒子也期望很高,不僅教兒子文化知識,還教給兒子許多愛國思想。
對此,後來楊振寧曾說:「我能有如此成就,和父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父親對我們子女們的影響很大,這對我後來搞物理學工作有決定影響。父親還教我唱歌,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
1938年,楊振寧考進西南聯合大學。
大學畢業,在得到庚子賠款的獎學金後,楊振寧赴美國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
在芝加哥大學期間,楊振寧成績優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之後,他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一九五一年秋,李政道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員。期間,楊振寧、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研究工作。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十分開心,急切地把這個消息電報給了父親。
此時在瑞士日內瓦工作的楊振寧希望父親楊武之能從上海到日內瓦來團聚,來看看從未謀面的兒媳婦杜致禮和孫子楊光諾。
接到電報後,楊武之很高興,但他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他急忙寫信向總理求助。請求能去瑞士同兒子見面,並打算乘此機會說服兒子,要他不去中國臺省,更不要加入美國國籍,最好回到中國大陸來。
得到允許後,楊武之以帶病之身,經北京、莫斯科、布拉格,於1957年7月初,飛抵日內瓦。
父子二人見面後,暢談許久。楊武之給兒子介紹了新中國的許多新事物,說:「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兒啊,你要看清形勢,最好回到祖國大陸,為國效力。」
楊振寧聽後,表示很感謝國內的關心。但他說他還年輕,想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到合適的時候再回國。
楊武之勸說無果,只好帶著遺憾回國了。
之後,1960年夏及1962年夏,楊武之又兩次赴日內瓦與兒子見面,勸兒子回國。
但由於各種原因,楊武之依然沒能使兒子回國。
多年後,楊振寧回憶說:「父親三次來日內瓦,都帶有使命感,他覺得他應當勸我回國。可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願望。但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我應該留在美國,力求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
1964年春天,楊振寧入美國籍。從1945至1964年,楊振寧已經在美國生活了19年。
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
1972年夏,楊振寧第二次回國探親訪問。此時,他的父親楊武之因病住院。
楊振寧這兩次回國期間,父親楊武之和他談了許多話。再三要他把眼光放遠,看清歷史演變的潮流,
1973年5月12日,楊武之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楊武之去世後,楊振寧在《父親和我》的文章裡細緻描寫了關於他加入美籍之前,父親三次與其相見,勸他回國的事情。
楊振寧在紀念父親的文章裡寫道:「決定申請入美國籍並不容易。我猜想,從大多數國家來的許多移民也都有同類的問題。我父親在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遊歷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2017年2月,楊振寧放棄了美籍,恢復了中國國籍。
回應為何放棄外國國籍時,楊振寧坦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而且,我知道很多朋友不會贊同我放棄美籍。父親雖已故去,我的身體裡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