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橋區金粟鎮老龍壩村正在開展「群眾說事問廉」壩壩會。
巡察工作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至於巡察組巡什麼、察什麼,落到老百姓口裡大概率會流出「不清楚」「不懂」「不了解」這樣的「三不」字眼兒。
但在樂山市五通橋區老龍壩村,情況大有不同。如果隨口問問在路上遇到的老百姓什麼是巡察,十有八九能聽到一些老百姓哼幾句——「巡察組、察民情,全身心、為人民。」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得益於五通橋區在6月下旬開展的直接對村(社區)巡察工作,這也是五通橋區在樂山市首創「越級」巡察——由區一級直接向村(社區)開展巡察工作。
而老百姓口中那句回答,也是出自配套該方案一起發布的對村(社區)巡察「三字經」。
「我們編寫出這首《三字經》,是希望可以通過朗朗上口的語言,讓大家明白巡察工作。」五通橋區委巡察辦主任陳智良說。
地氣接得緊
「以往我們對村(社區)巡察工作探索不多,多是採取常規巡察或『巡鄉帶村』的方式進行,要麼流程繁瑣、要麼內容單一,導致巡察工作不接地氣,監督作用也發揮得不好。」陳智良介紹道。
所以,今年該區通過開展直接對村(社區)巡察,著力尋找打通對基層監督「最後一公裡」的方法。
然而,要開展好對村(社區)巡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往常規巡察每進駐一個鄉鎮或區級部門,前前後後需要53個環節、1個月左右的時間。村級建制調整後的五通橋區,目前共有119個村(社區)。如果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巡察方式,每巡察一個單位就待上個把月,區委3個巡察組把所有的村(社區)巡察一遍需要3年零4個月。
「這樣組織實施耗時長,效率低,顯然對於區縣巡察工作來說是不科學、不合理的。」陳智良告訴記者。
該區大膽嘗試,在開展對村(社區)直接巡察工作中,將巡察工作的環節瘦身為6個步驟,形成「一聽二訪三座談,四問五核六開單」的「六步巡察」工作法。
「我們的『六步巡察』工作法就是按照聽取意見、入戶走訪、群眾座談、幹部問政、核實印證、開具清單這6個步驟開展巡察。」五通橋區委第一組巡察組組長童芳介紹說,「通過這種方式,現在我們巡察一個村(社區)的時間基本控制在1周左右,巡察效率高了,工作也更接地氣了。」
疑難解得快
從竹根鎮翻身村農家樂聚集點通往五通橋區根書博物館,有一段路看起來有些不一樣。
這段約200米長的水泥路,顏色不像其他路段那麼灰,壓路機留下的一條一條紋路還清晰可見,一切都是嶄新的樣子。不時還有三三兩兩的遊客有說有笑地從這條路經過。
已經離職的翻身村老書記鄒澤民看著這一切,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鄒澤民告訴記者,對於將農家樂旅遊作為主導產業的翻身村來說,這段路既縮短了從博物館到農家樂的步行距離,又將兩個景點更緊密地聯繫起來,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方便路」。但兩年前就推好的土路,卻因為資金不到位,最後的硬化無法實施。
「巡察組到我們村才十天,人還沒走呢,路就快要硬化完了!」翻身村黨支部書記楊全說。
竹根鎮黨委書記劉凱表示,能有這麼快的辦事效率還是得益於區委的重視和區級相關部門的支持。
據悉,該區在直接對村(社區)巡察過程中,對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立巡立改,讓老百姓第一時間感受到巡察帶來的變化。
童芳說:「我們一到村裡開始巡察,老百姓就立刻跟我們反映了路的問題。我們向領導小組匯報後才幾天,區上就迅速地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此外,在進駐前,巡察組還會分別聽取鎮黨委和鎮紀委意見,了解村(社區)基本情況,明確巡察的重點和方向。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區委第一巡察組在進駐西壩鎮高峰村前,聽取了鎮黨委和鎮紀委對高峰村的意見,了解到高峰村曾有3名村幹部因支出白條入帳等問題,受到黨內問責處理。
「這次我們就將高峰村財務管理列入了巡察重點,在巡察中發現該問題已得到了較好的整改,大大提高了巡察效率。」該組副組長袁曉歡表示。
問題找得準
不同於以往的「巡鄉帶村」,此番對村(社區)巡察的也有所不同。
區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將全區村(社區)劃分為重點和非重點兩個層次。在進駐前,再對重點村(社區)進行「分類畫像」,明確後進村、貧困村、項目村和城市社區、場鎮社區、轉型社區6類,並進一步細化18類需要巡察重點關注的情況,形成「差異清單」,使對村(社區)巡察更有針對性。
在巡察佑君社區時發現的問題,就是有力的佐證。
「佑君社區是轉型社區。我們巡察組就將惠民政策落實情況作為巡察重點,結果剛進駐就發現有人員死亡2年多仍在發放高齡補貼的問題。經過核實,社區幹部存在工作疏忽等作風問題。線索移交後,區紀委已對相關人員進行立案調查,並追繳違規發放的補貼。」區委第二巡察組副組長譚潔說,「正是因為聚焦重點,才能夠讓問題找得更快更準。」
除了鎖定重點,讓巡察工作做得更有針對性以外,「六步巡察」工作法中的「二訪」也是一個重點。
「巡察組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入戶走訪,加大與群眾面對面溝通,既廣泛宣傳發動,又深入發現問題。」陳智良說。
「訪」完之後,巡察組還會隨即開展村(社區)群眾「說事問廉」壩壩會,以方便對沒有了解到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並對一些可以立巡立改的問題及時給老百姓「扯回銷」。
後勁蓄得足
看到如今直接對村(社區)巡察帶來的變化,楊全坦言,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百姓都被發動起來了,很多工作就更理解和支持了」。
其實,這也是該區開展對村(社區)巡察工作最主要目的。
「對村(社區)巡察的工作定位,本身就是政治巡察。可對基層而言『政治』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陳智良說,「贏得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發動群眾參與共治就是最好的方法。」
負責金粟鎮老龍壩村的區委第三巡察組組長胡映竹告訴記者,在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周秋華家時,就發現了房屋漏雨問題。「甚至他自己都沒察覺這個問題。」胡映竹說,發現問題後巡察組立即將情況反饋給老龍壩村黨總支,村上馬上組織志願者上門服務,及時解決了這個問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巡察組。
在巡察翻身村時,有群眾向巡察組反映路燈不亮、影響出行的問題。巡察組將這個問題在說事問廉壩壩會上拋出來,大家各抒己見,積極發言,達成了解決問題的統一意見,受到了鎮黨委的大力支持。
目前,翻身村12盞路燈已經亮起來了,還有50盞正在安裝。
對於巡察組發動群眾參與共建,高效率推動解決問題,楊全覺得自己「壓力山大」。「接下來,我們必須跟上同樣的工作節奏,才能不被村裡人『嫌棄』。不過,巡察組同志的工作方式確實提供了許多思路,讓我們能夠把村民參與共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陳智良表示,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巡察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巡察並不能『包打天下』。我們更應該推動基層黨組織發揮好核心引領作用,帶動群眾參與基層自治,在協同共建中推動基層治理,促進社會和諧。」
編輯 / 刀刀
審核 / 康琴
五通橋區 鎮黨委 鎮紀委 工作法
【來源:廉政瞭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