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由《從心開始》解讀創傷後應激障礙

2021-01-19 中國科學技術館

  清明祭英烈。4月4日清晨,天安門廣場舉行下半旗儀式;10時,防空警報鳴響,長長的嗚鳴響徹城市上空……這一天,山河同悲,全中國人民發出同一種聲音:致敬英烈,告慰逝者。在我們為這些抗疫英雄們默哀和緬懷的同時,也不應忽略他們的家屬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據公開信息顯示,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國內很多患者家屬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無助及應急能力下降的心理應激反應,因病離世的患者家屬所受創傷則更為嚴重,他們都屬於此次疫情中的受害者群體。這不禁使人聯想到一部於2007年在美國上映的影片《從心開始》,這部電影通過細膩的藝術手法真實還原了受害者群體的心理狀態。

  影片講述了男主人公查理在美國「9·11」恐怖襲擊中失去自己的愛人和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繼而導致自閉和抑鬱。而與高中老友艾倫的意外相遇,則成為查理治癒心理障礙的起點。艾倫在得知查理的遭遇後,決心幫助昔日好友走出陰影,他們彼此坦誠溝通,面對心魔,最終開啟了新的人生旅途。

  影片中男主人公所患的「心病」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人們最初關注到這一心理現象,始於殘酷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陸軍軍醫查理·邁爾斯在《柳葉刀》雜誌上首次提出「炮彈休克」概念並論述症狀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精神病協會在第一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將此類症候群稱為「總體應激反應」;1980年,第三版中正式命名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那麼,是什麼促發了個體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產生呢?在影片中,男主的至親在恐怖襲擊中喪生就是導致他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應激源,這是一種間接經歷。應激源也可以是直接經歷,如患者本人在戰爭、自然災害、疫情等重大衛生事件、意外事故等經歷中遭受創傷。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還可能受制於童年經歷、個人性格、事件過程和身體狀況等因素。

  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會伴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症狀,如反覆回憶、持續迴避、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等。影片中男主查理的表現則更為嚴重,因為長時間沉浸於悲傷情緒中,引發了他的焦慮及抑鬱等併發症,獨來獨往,拒絕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無法正常工作,繼而造成人格障礙和身體傷害,在一次次看到妻子和孩子的幻覺中瀕臨崩潰,產生自殘、自殺傾向,幸虧被及時發現才保住性命。因此,此類心理疾病也被稱為災後最嚴重的心身障礙。

  現實生活中的創傷性事件並不少見,而早期的心理危機幹預對於降低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率起到了關鍵作用。央視前著名主持人張泉靈曾親赴震後汶川採訪,面對慘狀,內心受到極大衝擊。心理醫生曾教她「在心中想像一個盒子,把心中最難受的場景慢慢地固化成照片,放到盒子裡鎖上」。這種將創傷在心理上具象化為具體實物後再進行處理,有助於緩解早期症狀。

  雖然影片中幫助查理擺脫病魔的主要人物是其好友艾倫,但現實生活中,對於像查理這類嚴重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必須通過正規、系統的醫療手段進行治療,通常採用藥物(或手術)幹預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其中,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通過及時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交流也可以減輕症狀發作的頻率和程度。目前,認知行為治療、暴露療法、系統脫敏療法等都是幾種公認的針對創傷後應激障礙較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

  疫情期間,親人的不幸罹難給家庭帶來沉重打擊,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尤其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群體的心理疏導工作。這不僅是心理治療專家們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盡己所能為失去親人的同胞們提供幫助。

  正如影片結尾主人公查理在父母和好友的關心和陪伴下,最終打開心結,傾訴內心,重新回歸生活。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努力把不幸架做通往幸福的橋梁,一同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張文豪 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助理研究員)

(專欄編輯:趙錚 李競萌)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0-4-10(第2版)「媒眼看世界」欄目)

相關焦點

  • 兒童創傷後應激障礙不可忽視
    日前,該院接診了一名因被疫情「恐嚇」而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的11歲男孩。 自汶川地震之後,「創傷後應激障礙症「這一詞逐漸被大眾所了解和重視。今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這一醫學名詞再次引起重視。
  • 「創傷後應激障礙」-比抑鬱症更可怕的一種疾病
    經歷了被病人報復的事件後,陶勇醫生直言自己可能會變得更膽小。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災害和變故,會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在關注災後人們生理上的傷害的同時,現代社會也開始重視人們受到重大打擊後的心理創傷。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便是值得引起人們關注的其中一種災後心理問題。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由危機事件引起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不同時期,障礙、抑鬱、焦慮障礙、自殺、酗酒等行為問題相繼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因其後果嚴重、發病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流行病學研究發現,40%到90%的人經歷他們生命的某些階段一些創傷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經歷創傷性事件的人都會在普通人群中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患病率為7% - 12%。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統計,美國PTSD的總患病率為1% - 14%兩人都是8%。
  • 獨居老人突發「被害妄想」,醫生:這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但老人卻一個勁兒念叨「有人要害她」,言語邏輯混亂,行為驚慌詫異,在徵得家屬同意後將老人就近送醫檢查,才知老人竟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了解到孫婆婆的病症,女兒自責不已,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就診的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疫情期間,因交通管制及小區嚴格封控管理,孫老與女兒分開居住。
  • 900萬武漢人劫後餘生,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噩夢才剛開始!
    長期隔離在家造成的孤獨、煩悶,無處發洩,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一線醫護人員,身心疲憊,逼近極限。以至於即使疫情結束後,他們仍然記憶深刻、反覆夢見,甚至每次看到防護服就有一種莫名的恐懼,還有人患上潔癖,出門回家必消毒等。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引起抑鬱症。這樣想來,看到方艙醫院護士帶領輕症患者跳廣場舞、扭秧歌,感覺好暖心!
  • 武漢成立創傷後應激障礙診療中心 四大舉措應對疫後心理問題
    由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協商創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診療中心」在漢成立 通訊員 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黃濤 通訊員 李俊)8月18日,由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協商創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診療中心」在漢成立
  • 突發性災難引起創傷後應激障礙,很多患者不能恢復,影響一生
    導語:傷後應激障礙主要是由於突發性的災難事件或者是自然災害引起的患者產生一種精神障礙,而發生創傷性的事件是創後應激障礙的最直接病因,例如發生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車禍導致死亡等,都可能會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正常情況下,正常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患者可以慢慢地恢復正常生活
  • 創傷後應激障礙:為什麼會成為美軍獨屬心理疾病?非正義戰爭太多
    什麼叫「創傷後應激障礙」?在心疾病中,這類精神疾病是屬於目睹,或者遭遇到一個,或者多個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嚴重欺凌而導致的持續性精神障礙。這類疾病也被國際上稱之為「PTSD」。當許多士兵們甚至舉起步槍向耶穌默哀、流著淚扣動步槍扳機,而當眼前這些手無寸鐵的平民相繼倒下時,他們在心底開始極度地自責和愧疚,但是軍人的使命迫使他們強頂著壓力履行;一幕幕錯誤的屠殺成為了美軍官兵心理的一道陰影,但這個時期還沒有真正形成創傷後應激障礙。
  • 醫學生目睹車禍見血就暈 專家:創傷後應激障礙
    一年前目睹車禍後留下陰影醫學生見血就暈 小心「創傷後應激障礙」「咋說倒就倒哦。」9月24日,「成都一醫學生見血就暈」的新聞在網絡刷屏。視頻中,隨著小唐「很乾脆」地倒下,同學們又熟練地把他扶起,這樣的場面,近一年來已經有許多次,讓網友們「人好笑又心疼」。
  •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時間:2020-09-02 16:22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   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病。     《戰狼》這部電影火得不僅僅只是一時,有人喜愛,有人吐槽。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零散的碎片記憶,不但無法消失,反而會使個體形成刻板印象。當個體聯想到與碎片記憶相關的東西,就會產生應激反應。
  • 英醫學專家:新冠肺炎重症康復者患創傷後應激障礙風險高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9日,英國醫學專家表示,在醫院中經歷了重症治療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面臨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高風險,因而需要安排相應的後續篩查和複診。由倫敦大學學院(UCL)醫學專家牽頭組成的英國新冠疫情創傷應對工作組表示,那些在重症監護病房經過治療的新冠治癒者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風險最高。 專家們指出,相關的定期檢查至少應持續一年的時間。 目前,在英國接受過住院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萬。
  • 孫思堯患創傷後應激障礙 確定賽季報銷已啟程回家
    網易體育7月14日報導:今日,南京同曦隊球員,CBA榜眼秀孫思堯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自己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為更好緩解症狀已啟程回家,提前告別本賽季。
  • 醫學生目睹車禍見血就暈 專家:或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最開始他以為是自己低血糖,但後來見血就暈,他才知道自己有了嚴重的暈血症狀。  小唐說,一般每次要暈半小時左右,「最長一次暈了一個多小時。」為此,他也去看過醫生,做過治療,但效果不明顯。據小唐的老師介紹,由於小唐有暈血症,同學們都儘量避免讓他看到血。但為了讓他早日適應,擺脫暈血的困境,大家也會經常「刺激」他。
  • 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原標題: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在11日的《新聞1+1》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專家、北大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在全球疫情之後,如果確診感染,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 某些基因的表達可能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脆弱性
    研究這些基因的表達如何影響PTSD的易感性可能指向新的治療和預防策略一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某些基因的表達(打開或關閉)可能在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易感性中起作用。該研究由麥克萊恩醫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進行,並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上,該研究可能為PTSD的預防和治療提供見識。
  • 心中壓抑、終日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你...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處副處長楊天蓉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重慶精神衛生、高校、心理健康相關協會及學會發動具有災後心理危機幹預經驗的專家,組建了醫務人員心理幹預、患者幹預、疑似患者心理幹預、密切接觸者幹預、公共群幹預等5個心理救援專家組,在各專家組下組建5支幹預隊伍,為各區縣開展心理熱線人員業務培訓和督導、人群心理狀況評估、擬定幹預計劃、實施心理危機幹預
  • 「奧姆真理教」東京沙林恐襲案受害者仍遭受創傷後應激障礙折磨
    核心提示:2020年12月11日,《日本時報》報導了廣島大學及其他研究機構對日本邪教組織「奧姆真理教」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恐怖襲擊案受害者的長期跟蹤調查結果。研究認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害者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受害者長期遭受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折磨,呼籲為受害者及其後續健康問題提供定期關懷。1995年3月,在東京築地地鐵站口的臨時急救站,以治療沙林毒氣襲擊案受害者。
  • 外傷後應激障礙PTSD——戰後創傷綜合症,並非只出現在士兵心理
    戰後心理綜合症,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又叫創傷後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綜合症、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重大打擊後遺症。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
  • 最新研究:新冠重症患者要警惕治癒後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新華社北京7月1日新媒體專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29日報導,由倫敦大學學院牽頭、英格蘭東南部醫學專家組成的「新冠肺炎創傷應對工作組」說,接受過重症監護的患者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風險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