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4月4日清晨,天安門廣場舉行下半旗儀式;10時,防空警報鳴響,長長的嗚鳴響徹城市上空……這一天,山河同悲,全中國人民發出同一種聲音:致敬英烈,告慰逝者。在我們為這些抗疫英雄們默哀和緬懷的同時,也不應忽略他們的家屬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據公開信息顯示,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國內很多患者家屬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無助及應急能力下降的心理應激反應,因病離世的患者家屬所受創傷則更為嚴重,他們都屬於此次疫情中的受害者群體。這不禁使人聯想到一部於2007年在美國上映的影片《從心開始》,這部電影通過細膩的藝術手法真實還原了受害者群體的心理狀態。
影片講述了男主人公查理在美國「9·11」恐怖襲擊中失去自己的愛人和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繼而導致自閉和抑鬱。而與高中老友艾倫的意外相遇,則成為查理治癒心理障礙的起點。艾倫在得知查理的遭遇後,決心幫助昔日好友走出陰影,他們彼此坦誠溝通,面對心魔,最終開啟了新的人生旅途。
影片中男主人公所患的「心病」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人們最初關注到這一心理現象,始於殘酷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陸軍軍醫查理·邁爾斯在《柳葉刀》雜誌上首次提出「炮彈休克」概念並論述症狀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精神病協會在第一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將此類症候群稱為「總體應激反應」;1980年,第三版中正式命名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那麼,是什麼促發了個體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產生呢?在影片中,男主的至親在恐怖襲擊中喪生就是導致他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應激源,這是一種間接經歷。應激源也可以是直接經歷,如患者本人在戰爭、自然災害、疫情等重大衛生事件、意外事故等經歷中遭受創傷。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還可能受制於童年經歷、個人性格、事件過程和身體狀況等因素。
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會伴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症狀,如反覆回憶、持續迴避、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等。影片中男主查理的表現則更為嚴重,因為長時間沉浸於悲傷情緒中,引發了他的焦慮及抑鬱等併發症,獨來獨往,拒絕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無法正常工作,繼而造成人格障礙和身體傷害,在一次次看到妻子和孩子的幻覺中瀕臨崩潰,產生自殘、自殺傾向,幸虧被及時發現才保住性命。因此,此類心理疾病也被稱為災後最嚴重的心身障礙。
現實生活中的創傷性事件並不少見,而早期的心理危機幹預對於降低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率起到了關鍵作用。央視前著名主持人張泉靈曾親赴震後汶川採訪,面對慘狀,內心受到極大衝擊。心理醫生曾教她「在心中想像一個盒子,把心中最難受的場景慢慢地固化成照片,放到盒子裡鎖上」。這種將創傷在心理上具象化為具體實物後再進行處理,有助於緩解早期症狀。
雖然影片中幫助查理擺脫病魔的主要人物是其好友艾倫,但現實生活中,對於像查理這類嚴重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必須通過正規、系統的醫療手段進行治療,通常採用藥物(或手術)幹預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其中,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通過及時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交流也可以減輕症狀發作的頻率和程度。目前,認知行為治療、暴露療法、系統脫敏療法等都是幾種公認的針對創傷後應激障礙較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
疫情期間,親人的不幸罹難給家庭帶來沉重打擊,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尤其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群體的心理疏導工作。這不僅是心理治療專家們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盡己所能為失去親人的同胞們提供幫助。
正如影片結尾主人公查理在父母和好友的關心和陪伴下,最終打開心結,傾訴內心,重新回歸生活。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努力把不幸架做通往幸福的橋梁,一同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張文豪 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助理研究員)
(專欄編輯:趙錚 李競萌)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0-4-10(第2版)「媒眼看世界」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