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是個美妙的地方,無論外界如何喧囂,進入這個小小空間,宛如到了一片淨土。
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圖書館太大,小小書房便足以撫慰我們疲憊的心。
其實,要論書房的精緻有品位,中國人的傳統書房絕對是數一數二。
茶香墨韻,書裡芳華,書房骨子裡的風雅,換一刻悠然。
一 桌 一 椅 一 方 幾
一 窗 一 屏 一 天 地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
中國人的書房講究的不是空間大,而是明淨,使心舒暢,太寬敞反會損傷目力,很有意思。
對於書房的裝飾,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得好:「宜簡不宜繁」。
有屋一間,無論大小,一桌一椅一方幾,一燈一人一卷書,便有了於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
唐代劉禹錫雖只有一間簡陋的書房,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誰都願有這樣的書房,吟詩作畫,彈琴對弈,歡欣會友,不亦樂乎。
對於書房的陳設,中國人的骨子裡一直都有很深的紅木情結。
因為木頭既有複雜的紋路記錄時光的變化、歲月的記憶,又有溫和敦厚的品質天性,貼合中國人的心性。
所以只需在書房裡添置一張木桌、一把木椅,一方木幾,闢一扇木質鏤花的窗,搭上屏風、竹簾、帷幕,就是不張揚的心安處。
亂花迷人眼,唯大道至簡。
文 房 裡 讀 萬 卷 書
方 寸 間 行 萬 裡 路
《說文解字》中說:齋,潔也,即書齋有高潔清雅之意。
古人覺得身入書房,心神俱靜、陶冶性靈,如同齋戒一般。
和外國人的張揚相比,中國人的書房則講究內斂,除了陳設至簡,甚至還有諸多文人將其築於山林水濱,或隱於郊野,獨享人間清歡。
古有陸遊,將他的「老學庵」築於鏡湖之濱,開門臨水,啟窗見山,心遊神馳,好不自然,「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今有梁實秋,將書房修於半山腰。
即使不在山中,許多文人也會在書房周邊植樹種花,以襯清幽。
紀曉嵐就曾在「閱微草堂」的前院種滿藤蘿,後院栽滿海棠,春天海棠花開,滿屋盈香,夏季藤蘿委地,一陣陰涼。
林黛玉的「瀟湘館」更是「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繞階緣房」,如詩如畫、清新脫俗、雅致清幽。
靜在屋外,也在屋內。
文人們都會在書房栽上一些小花小草,仿佛將山水間的幽靜帶到眼前。
書房又稱「芸窗」、「芸館」,是因為古人常在書房用芸草幫書防蟲,芸草就是七裡香,於案頭擺上一盆,清新怡人。
古人還喜歡在案頭上擺放菖蒲,盆養的菖蒲生於水中石頭之上,無需泥土,稱為「石菖蒲」,其俊秀卓然的氣韻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夢想。
書房因靜而遠,喧闐神氣散,一靜百慧生。
文 房 之 清 供
墨 客 之 雅 玩
談到書房不得不說「文房清供」,它既是指書房用具,也是文人雅客賞玩之物。
雖說中式書房要求簡約雅靜,卻不意味著簡單,大大小小的文房雅件,體現了中國文人獨有的生活情趣。
每個雅件,都是通向五官五感的精神享受。
書房是一個人氣質養成的地方。
從書房名號、整體布局到每個陳設的細節,都烙上了主人的影子、染上了主人靈魂的馨香。
古樸靜雅的書架案臺、木質鏤花的門窗屏風,古樸生香的文玩雅件……
願你也有個書房,總是在不經意的細節裡,打動著人心、驚豔了歲月、也溫柔了時光。
* 文章轉自:網際網路,侵權請告知!任何涉及版權權益問題請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我們第一時間說明或刪除並賠付版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