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圍——世界第二大天坑 |
連綿群山中突然裸露出一個巨大的坑洞,雄偉的峭壁如斧劈刀削般森然直立,圍成坑洞的四壁,遠遠望去,好像大山對著天空張開了嘴巴。這種奇異的景觀叫「天坑」,是大自然展示給人類的神奇造化之謎。
廣西西部有個樂業縣,這裡,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天坑底下隱藏著怎樣的謎底?本月7日,由中外探險家、巖溶地質專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組成的科學考察組抵達樂業,開始對樂業天坑群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考察。隨著科考的步步深入,樂業「天坑群」逐漸向世界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
撲朔迷離「大石圍」
探秘走訪樂業「天坑群」,最引人入勝的是被當地村民稱為「大石圍」的世界級特大天坑。大量有關「大石圍」的撲朔迷離的猜測和傳說,給它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大石圍究竟有多大?它底部那些茂密的原始森林蘊藏有多少奇珍異品?大石圍裡是否有怪物?大石圍底下的暗河通向哪裡?被暗河吞噬的探險勇士下落何方?……種種謎團,等待著專家們逐一解開。
大石圍距樂業縣城28公裡,我們乘坐的北京吉普在新修建的簡易山路上曲折顛簸了近一個小時才到達。在進入大石圍的路邊,新豎立的關於保護大石圍風景區的通告牌在怪石林立的大山邊顯得十分醒目,為我們指路的鄉親是被縣政府臨時僱來管理風景區治安和衛生的,與此同時,更多的鄉親正在大石圍周邊20平方公裡範圍內植樹造林,保護風景區的自然環境。
沿西坡上到山頂,大石圍像一個巨獸怒吼著的大嘴一樣張開在眼前,在一片蔥蘢的山間顯得十分觸目。從西面的坑頂往對面看去,對面坑壁呈三角形,灰黃色的峭壁直豎而下,中間有一個山洞,峭壁底部便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然而這並不是大石圍的坑底。
小心翼翼地扶著坑邊的一棵樹幹探頭往下看,原來大石圍的下部是一個斜坡,沿東向西延伸到我們的腳底大約500多米深的峭壁下,在那兒又有一個洞口,那便是地下暗河的入口處。
專家通過GPS地球衛星測量儀測出了大石圍的準確數據:大石圍的深度為613米,坑口長為東西走向600米,寬為南北走向420米,容積約為0.8億立方米。其坑底原始森林的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垂直高度和容積僅次於小寨天坑,居世界第二位。
奇花異木眩人眼
植物學家在大石圍底部發現,原始森林內的植物種類多達上千種,大部分迥異於天坑外的植物,其中已查明的有被稱為恐龍時代活化石、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桫欏,有冷杉、血淚藤樹等珍貴植物,還有美麗的七葉一枝花、小簇的巖黃連、細巧的七姊妹等藥材;樹木有青岡木、黃心樹、棕樹等,最大的一棵酸棗樹樹幹需3人合抱。廣西師範大學博士、植物分類學專家薛躍規還在坑底發現了一種他從未見過的、羽脈排列十分奇異的蕨類,採集其標本進行研究後,他推測這可能是一種可以與桫欏媲美的珍貴植物。除此之外,這片原始森林裡還蘊藏著多少奇花異木,無法得到答案。
暗河的出口也已找到。從坑底的洞口進去,兩條地下暗河在裡面交匯,就著燈光可以看見,河岸有金黃的沙灘,還有形態各異、花紋美麗的鵝卵石。河中水清澈透亮,遊魚繁多。因為暗河裡無光,魚的眼睛已逐漸退化成小黑點或一條縫,成為盲魚,從拍攝到的照片看,暗河中的盲魚形似鯰魚。此外,河內還發現了一些蝦、蟹等。暗河的水溫也十分奇特,將手探入水中,兩條河的河水一冷一熱,究竟是什麼原因,專家目前還無法確定。
坑內還發現了被當地人稱為「飛虎」的動物和一些鳥類。「飛虎」形似蝙蝠,個頭與貓差不多,前後肢有薄膜相連,展開後可以滑翔。中科院動物所專家張春元認為,「飛虎」即為生活在巖洞裡的鼯鼠。
人們還在猜測:除此之外,大石圍裡還會有其它動物的存在嗎?
天坑科考險情多
進入大石圍必須藉助專業的探險工具,並需經過專門的訓練,所以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據悉,到目前為止,只有大約50餘人到達過坑底和地下暗洞,他們基本上都是參加科考的探險人員、洞穴研究專家和嚮導。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蔡五田和黃保健是其中的兩位,他們對記者描述了下坑的經歷。
他們於早上11時左右到達大石圍,在南面的牙口處打好樁,掛好SRT吊繩,然後分別沿著吊繩慢慢下到坑底。「坑底的坡度非常陡峭,而且滿布不知名的奇樹異草,一看到這種情形,我立即打消了拉著皮尺沿坑底丈量一圈的念頭。」黃保健說。
因為行走困難,也為了儘量避免損傷坑底的草木,他們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從南部坑底走到西部坑底的地洞口。在坑底的洞內,他們住了3天,基本查清了大石圍的各種數據以及地下河的走向等情況。
當蔡、黃兩人正在洞口丈量地下河時,險情發生了:一塊頭顱大的石頭突然從天而降,正好砸在相距兩三米遠的兩人中間,把地上的花草濺得老高,兩人嚇得面面相覷,許久都說不出話來。「只要算一下加速度就知道,從這麼高的坑頂落下來,只要一粒指頭大的石子就能致人死命!」
由於風化作用,大石圍頂部的石頭不時鬆脫下落,遭遇此種險情的不止蔡、黃兩人。有一次,另一位洞穴專家韓道山在用SRT吊繩往下降時,突然聽到頭頂轟隆隆有石頭滾落的聲音,他被吊在半空中,躲也沒處躲,藏也沒處藏,一心以為必死無疑,只得閉上眼睛聽天由命。萬幸的是,石頭從他身邊的一側滾了過去,他才死裡逃生,躲過一場劫難。
以前曾有許多探險隊都試圖尋找到暗河的出口。一支由當地旅遊局組織的探險隊在進入地下河後,大石圍周邊突降暴雨,探險隊未能得知情況,繼續向前探索了5公裡,在返回途中遭遇洪水,當地協助探險的武警少尉覃禮廣一腳踩空落入河中失蹤,至今下落不明。這一次,聯合探險隊終於走完了暗河的全程,發現暗河一直向東北流到位於樂業境內的百朗大峽谷的洞口成為地面河,然後匯入紅水河。
發現最大的地宮
為了親身探個究竟,記者跟隨3名探險隊員來到位於秧林村大曹屯的大曹天坑考察。
艾倫·裡奇小姐、羅伯特·蓋利特先生、詹姆斯·阿克先生,他們3人都是英國「紅玫瑰洞穴探險俱樂部」的成員,於今年2月到達樂業,已經在樂業天坑群考察了50多天。這一次,他們將對大曹天坑的地下暗河進行最後一次考察,目的是查明這條地下暗河的走向和出口。因為這條暗河有一段河面離洞壁只有20釐米左右,需泅水而過,他們還帶上了泅水的泳裝。
上午10時30分,他們背上探險器材、水和乾糧,從借住的秧林村希望小學出發,來到村後的天坑。他們預計在地下暗河裡要連續工作到次日凌晨4時左右,然後回到樂業縣城休整。
曾在英國、西班牙、墨西哥、法國、奧地利等地的天坑和洞穴進行過10餘次探險的羅伯特告訴記者:「樂業天坑群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天坑!」
的確,樂業天坑群的天坑形態各異,從洞口的形狀看,有上下寬窄一致的豎井形,有上大下小的漏鬥形,也有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天坑的坑底還分布著茂密的原始森林、險象環生的地下暗河、奇異迷離的石鐘乳以及各種動物等。
大曹天坑是一個中型天坑,深約160米,坑口直徑約300米,坑底北面有一個洞口通向地下暗河。
11時,一行人來到大曹天坑。一般的天坑底部都有一道斜坡,而大曹天坑的斜坡上部幾乎齊到坑頂,所以我們沒有藉助吊繩,直接從斜坡走下去。微雨迷濛,下山的路越走越滑,我們一路扶著石頭,揪著樹枝,花了一個小時才跌跌撞撞地下到坑底。
一進洞口,景象與露天草木茂盛的坑底大異其趣。洞內十分乾爽,裡面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石塊,一個高高的石堆把洞口堵住了一半,這是巖石坍塌的結果。爬上石堆,洞內豁然開朗,只見洞內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鐘乳石,一些凸起的石筍形如編鐘,撫之琮王爭作響,如奏樂音。洞頂有水滴落下,匯成一汪。
到達地下暗河的井口了。借著燈光從井口望下去,約20米深,隱約可以看到暗河。羅伯特利索地把吊繩掛好,3名探險隊員系好安全帶,慢慢地沿著吊繩爬下去。至此,我們這些隨員只能止步與他們告別了。
次日,3位探險隊員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地宮,這是目前樂業天坑群裡最大的地下溶洞!」詹姆斯一邊說,一邊在記者的筆記本上畫出了地宮的圖形。這是一個近似於長方形的溶洞,長約300米,寬約200米,高約200米,頂壁離地面約20米,上面正好就是他們借住的秧林村希望小學。詹姆斯回頭告訴跟隨在隊伍裡的小學校長田景云:「告訴鄉親們,不要在學校裡做劇烈的震動,更不要在旁邊的山上放炮,否則,學校可能會被震塌下去!」
天坑形成於造山運動
目前全世界已有中國、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墨西哥等國家發現了天坑,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天坑最多的國家。坐落於我國重慶市奉節縣的小寨天坑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天坑,而廣西樂業則是中國天坑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區。
一般的天坑都是單獨的一座,而樂業境內卻是天坑成群。據目前科考發現,在方圓5公裡左右的範圍內,就已發現大大小小的天坑17個。專家稱,樂業天坑群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天坑,是一座「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巖溶聖地」。中國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認為:「樂業天坑群是世界級的旅遊探險和觀光極品。」
關於樂業天坑成群分布的原因,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蔡五田和黃保健推斷,這與樂業縣特殊的地質構造有關。地質資料表明,樂業縣的地層呈S形旋扭構造,天坑分布的地區正處於這個旋扭構造的中部,即兩個反向弧形的連接線上,這個地區在地殼震蕩時發生的張力最大,形成拉張裂隙。這一推斷解釋了與樂業鄰近的具有同樣地質條件的凌雲、田陽、西林等縣為什麼沒有出現天坑的原因。
對於樂業天坑群的形成時間,兩位專家推測,它們大約形成於300萬—4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從調查的情況看,樂業天坑群在形成過程中遭遇了劇烈的地殼抬升運動。樂業縣位於雲貴高原的第二級,即雲貴高原向東部低地過渡的地帶。根據我國地形的生成原因,蔡五田認為,這次抬升運動便是發生於新生代第四紀的著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距今約300萬—400萬年前,就是這次造山運動塑造了我國的地形,也生成了雲貴高原。
由於樂業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圍底部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桫欏,有人據此推測,大石圍應形成於恐龍時代,即距今6500萬年前。蔡五田認為,這個推測有許多可商榷之處,因為桫欏雖然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但其並不一定與恐龍同時毀滅,在廣西其它地方也發現了桫欏便是一個明證。另外,樂業天坑群如果形成於恐龍時代,那麼在幾千萬年的地殼變化中,這些天坑又是憑藉什麼作用保持原貌的呢?
仍有諸多謎團待解
天坑群景觀中最奇絕的要數白洞天坑,它除與其它天坑一樣具有地下原始森林與地下暗河外,還與相隔1.1公裡外的天星冒氣洞相通,形成了一種自然界最奇特的呼吸奇觀,即一邊洞口出氣,另一邊洞口吸氣。從洞口冒出的白煙,在方圓幾百米外都能看得清。冒氣洞為什麼會冒氣而其它的天坑洞穴沒有這種景象,專家仍無法解釋。
天坑群的另一獨特地貌是百朗大峽谷。現在已知百朗大峽谷與大石圍底部的地下暗河相通,峽谷長4公裡,谷兩邊為1000多米高的山峰石壁,緊夾一線藍天,谷中分布著數十個形態不同的大洞穴,洞穴裡有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和一些生物化石。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認為,洞中那些巨大的鐘乳石是幾萬年乃至十幾萬年才形成的。不久,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龍灘水電站水庫區將淹至峽谷口處,庫區水位會否將這些寶貴的鐘乳石洞淹沒?由於百朗大峽谷與大石圍相通,抬高的水位會不會倒灌進大石圍?有關專家還在進一步研究。
大石圍的附近還有一個蓮花洞,洞中發現了大大小小的巖溶蓮花盆200多個,還有為數眾多的「穴珠」。蓮花盆是一種石鐘乳,因其形狀酷似舒展於水面的睡蓮而得名,專家考察認為,蓮花盆是因巖石被水溶蝕後形成的;而穴珠是碳酸鈣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附著在某一內核上形成的鐘乳石珠,其成因與珍珠相似。蓮花洞為什麼發育了如此眾多的蓮花盆和穴珠?其發育的條件是什麼?這些問題還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
此外,除了已發現的天坑,樂業縣境內是否還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天坑?在這片神奇的崇山峻岭下面,是否還有正在繼續坍塌的溶洞會在某一天突然崩陷,成為新的天坑?隨著舊謎團的逐漸解開,一些新的謎團又擺在了專家的面前。
■特別名詞
天坑
「天坑」,學名叫喀斯特漏鬥,是一種因喀斯特溶洞塌陷而造成的罕見的地質奇觀,形如一個巨大的漏鬥,形成於遠古時期的造山運動。
樂業天坑群,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天坑」,被專家稱為「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巖溶聖地」,具有極高的旅遊探險價值和觀光價值。
■特別註解
天坑的成因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蔡五田和黃保健介紹,天坑的形成必須有3個必要條件:碳酸鹽巖、地下河和地殼震蕩作用。
在層理結構的碳酸鹽巖洞內,地下河水不斷地溶蝕著巖層,形成越來越大的溶洞。而後,地殼突然發生地震或板塊碰撞等劇烈震蕩,地殼抬升,地下河下沉,巖層發生坍塌。坍塌後的物質被水流逐漸帶走,而餘下部分的巖層因劇烈震蕩形成許多縱向裂隙,像切豆腐一樣被切成縱向的塊狀結構,在水蝕的作用下,這些裂隙再次發生坍塌。如此幾次坍塌後,地下溶洞終於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特別背景
樂業天坑群的發現
一批又一批的科考隊在天坑群的新發現轟動世界,而最早發現並發起對樂業天坑群進行考察的卻是樂業縣的一位普通農民。
今年45歲的潘政昌原是廣西樂業縣同樂鎮龍洋村南令屯的農民,1978年他聽縣裡的老人說,古書記載樂業有天龍口(天坑)、地下有龍宮、地下海洋、地下森林等傳說,開始對當地人稱為「石圍」的天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意識到天坑是一種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的地質奇觀。
1980年,他與兩位好友劉國根、楊秀祝一起成立了一個旅遊開發研究會,自費考察樂業的天坑群。用8個月的時間走訪了樂業縣境內的98座大山、300餘個洞穴,考察了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圍和一些中小天坑,拍攝了上千張圖片,記下了近百萬字的考察筆記。
然而見慣了天坑的樂業人並沒有意識到天坑的價值,潘政昌的這些考察材料沒有得到重視,直到1997年,他將這些考察資料向國內外研究機構和投資商廣為寄發,才引起了世人的關注。1999年8月,第一批由中外探險家、巖溶地質專家組成的科考隊來到樂業進行考察,終於向世界揭開了這座千百年來沉睡在大山裡的天坑群的神奇面目。
(責任編輯:李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