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佛》觀察|太虛大師:上海佛法僧園法苑之新建設

2021-02-22 原佛

按:上海佛法僧園法苑的創辦,是太虛大師整理僧伽制度、推進佛教現代轉型、落實人間佛教的一次具體實踐。雖然為環境條件所限沒有完成,但其思路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苑體佛法之精真,赴當今之時勢,覺社會對於佛法之要求,有過於饑渴之需飲食,誠不可以自己。故依太虛法師整理僧伽制度論,籌設佛法僧園,復先成立佛法僧園系統下之法苑,使二千年來之佛教開一新紀元,亦即為世人國民謀一福德之新生命。凡有感於斯世及傷佛法僧之墮落者,當能予本苑以同情!」

 

1927年元旦發表


 
 一 緣起
 二 說明
 甲 關於本苑宗旨者
 乙 關於本苑法事之改良者
 丙 關於本苑之改良社會風俗者
 丁 關於本苑之推請護法幹事者
 戊 關於本苑內部之分設者
 三 簡章

一 緣起
  

太虛法師曰:「吾行在瑜伽菩薩乘戒,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偉哉法師之言乎!夫當今之世,社會之道德幾亡,人群之人格將失,不有大悲,烏從拯拔?推以求之,非闡揚佛法不為功。蓋自物質文明之勢盛,人眾欲望於是乎奢;自由競爭之論起,人眾社會於是乎亂;幾將此大好之人寰,演為物競天擇慘酷之劇場,亦可哀矣!欲挽斯劫,佛法斯尚!蓋佛法之真義,在能培養道德之生活,造成幸福之樂土,殊非偶像宗教,機械法則及麻木不仁者流足比喻之!其處處本慈悲之宗旨,運攝化之方便,使物質精神兩適其中,不缺不逾,乃能泯紛擾、息塵氛,致大地群生於安寧和樂之域也。雖然、時當末法,濁世同淪,而正法眼藏久蔽不彰,魔眾紛起,破壞聖道,失其本有之精神,迷如實之真義。推其所以致此者,則在僧伽僧格之墮落,欲建僧格,必須整理,故太虛法師有整理僧伽制度論之著作。該論共分四品:曰、僧依品,曰、宗依品,曰、整理制度品,曰、籌備進行品。所謂僧依品者,依算式之計量,中國全部得僧伽可八十萬人。如整理僧伽制度論云:『恆保此八十萬僧伽之定數,毋令增減,力求淳善,則既可以住持佛法,化導國民,而又免於過濫過瘠,得其適中之道』,是為僧依品之要點。宗依品者,如制度論云:「有僧伽矣,僧何所宗?概言之,則宗佛法而已。今大別為八:──南山、少室、開元、廬山、慈恩、嘉祥,天台、清涼──,在此則可附益而不可移植,在餘則可含攝而不可別樹,故務使八十萬僧伽皆不出於八宗之外,常不毗於八宗之一始從八最初方便學門門入道,終成一圓融無礙行頭頭是佛」,是為宗依品之要點。整理制度品者,此品共分五節:一、教所,二、教團,三、教產,四、教籍,五、教規。此種鈎心鬥角之組織,詳備該盡,誠大規模之軌範師矣。籌備進行品者,以此為根本之整理,非一蹴可幾,故以次籌備而進行之。由上說觀察之,凡欲住持佛法,化行來際,必須依僧;僧之建立以及存在,必有所宗;而宗之運行,必賴教團;教團整理,故須籌備;層層相遞,則高尚之僧格建,而妙義之佛法昌矣。佛法既昌,世人國民之幸福,亦可致矣!本苑體佛法之精真,赴當今之時勢,覺社會對於佛法之要求,有過於饑渴之需飲食,誠不可以自己。故依太虛法師整理僧伽制度論,籌設佛法僧園,復先成立佛法僧園系統下之法苑,使二千年來之佛教開一新紀元,亦即為世人國民謀一福德之新生命。凡有感於斯世及傷佛法僧之墮落者,當能予本苑以同情!

二 說明
  

甲 關於本苑宗旨者
  

世風丕變,道德淪亡,狼虎相伺,水火其室,欲其化險為夷,端賴佛法。然潮流既下,佛法亦衰;佛法既衰,則救世殆將無望,故中外旅滬信仰佛教人士,敦請太虛法師出而主持,依僧伽制度論,以謀佛教與社會之福利,發揮光大,攝化無方,期家國世界共入善途。惟初步則以改善僧眾生活,提高僧眾在社會中之位置,培養人才以闡揚佛法之真義。漸次進展,則佛法播於世界,真義深入人心,三惡不起,十善同歸,擾擾塵寰盡化莊嚴佛土,懵懵人海共成正等菩提,殺伐不興,戰爭永弭,故本苑建設,良有以也。

乙 關於本苑法事之改良者
  

釋尊說法,圓音普被,異結等解,故隨聞證入者以無量計。佛滅度後,阿難、迦葉秉佛大悲,類集經藏,用詮法音,廣度未來。繼至末法時衰,眾生耽於欲樂,不聞聖言,忽焉老死!子孫之孝,朋友之義,夫婦之愛,兄弟之情,悒悒於心,不能自己,此追薦之所由來也!夫追薦者,乃藉佛之悲願,僧之精誠,宣演法音,感資亡者,使離苦而得樂。且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如欲使人人得聞佛法,必非容易;即聞佛法,尚未解脫,或喪亡於流離、水火、盜賊、刀兵,仁者之心,戚然哀之,此濟冥之所由來也。其或為自身及父母親戚妻子朋友以祈增添福壽,供佛及僧,誦經修懺,此延生之所由來也。他若為一家一縣一省一國一世界,或求弭亂,或求消災,或求除害,或求興利,則祈禱之所由興也。總上所謂追薦、濟冥、延生、祈禱等,要皆為求幸福及得解脫。惟此必求之純正之佛法與清淨持戒之沙門乃能有效。若以作法事,視為應酬熱鬧,此實一大誤點。本苑本佛法之真精神,糾正迷謬,益加改良,期無負求者之心。茲將改良之點,列之於次:

一、整齊嚴肅清淨莊嚴  整齊嚴肅,是為僧像;清淨莊嚴,是為法像。僧以持法,故必須整齊嚴肅;法以彰僧,故必須清淨莊嚴。若不如是,既不足以昭慎重誠懇,遑雲利益,故本苑先注重於此也。

二、禪淨律密精進修持  佛法行門,盡攝禪淨律密,僧眾自應精進修持,以期成就功德。若不具此,禮供、念誦,必鮮利益。若能精修禪淨律密,自行化他,必得勝果。惟今末法,多不實行,故本苑僧眾必持戒精修也。

三、通達經論隨場講演  經以詮理,貴能了解。而末法之世,僧侶信徒皆視法事為應酬熱鬧,故於經懺之理,鮮求通達。或有所詢,輒不能對,若此殊非宏宣佛法之善道。故本苑必選通達經論者,隨所修道場,加以說明也。

四、禁絕鴉片酒肉煙賭  佛之制戒,本慈悲心,化除業障,故不殺等即為入道之因。惟於鴉片煙等,律所未具。但佛制戒,隨犯而治,實事求是,不假虛飾,故鴉片等佛未制禁。然此煙等性同於酒,賭近於盜,賭盜須除,煙等亦應戒。況此等習氣,足為入道之障,高尚嚴肅之僧眾,豈可習染流俗之嗜好!矧興修法事,身等三業尤須清淨,因親近佛與正法故。本苑僧眾於此皆須禁絕,亦勸來苑者戒之也。

五、廢除楮燭精設香燈  夫楮表金帛贈施,燭為光明供養。但時勢所趨,覺前所以為供養者,今則不誠;前所以為莊嚴者,今則不美。故擬廢楮錢蠟燭,代以名香、電燈,而楮錢或代以冥鈔也。

六、非純粹佛經懺不修  純正之藥,方能醫病,純粹之法,方能有益。如血湖懺、三官經等,或為杜撰,或非真義,俗僧不擇,亦從人請,實不啻偽藥治病,有害無益。本苑當調查各處流行之不合佛法經懺,漸次宣布革除,而本苑則非真正佛法之經懺不修也。

上之六端,為本苑對於法事改良之要點,汲汲進行以求貫澈,用闡揚佛法真正之精神,俾修法事者獲實在之利益也!

丙 關於本苑之改良社會風俗者
  

社會者、人類生活上相需相聯之群眾行動也。群眾行動,既成風習俗尚,往往足以拘束各人之行為使不能逾越。故社會風俗之良否,大有關係於吾人之生活也。但社會風俗之不良,仍由各人所造成,故吾人亦皆可為改良社會風俗之運動。察當今之世,群邪紛起,奸詐朋生。所以成此澆風薄俗者,以無道德之根本,不知人生之價值耳。本苑知佛法為人生道德之根本,足為改良社會進求幸福之利器,凡有識者悉所公認。故本此精神,改善佛教之僧眾生活,復闡揚佛法真義以謀社會風俗之改良。茲將有關社會風俗者,略舉數事,以為改良風俗造福社會之初步。列之於次:
    

一、佛式之嬰兒湯餅儀
二、佛式之兒童入學儀
三、佛式之男女結婚儀
四、佛式之慶祝生辰儀
五、佛式之追薦喪亡儀
六、佛式之慶祝冥壽儀

上列數事,暹羅、日本、錫蘭皆頗見盛行,唯我國祗行於喪事,實為缺點。故今後本園之在家信徒,當勵行喜慶之佛化。然所謂佛式嬰兒湯餅儀者,以世人於嬰兒之滿月或周歲,輒集親友,盛饌高會以為慶賀,殘殺生物,反促嬰兒福壽;如能就佛剎,依佛法為慶祝,蔬食放生,增其福壽,禮佛誦經,資其善根,勝因既植,福果可期矣。所謂佛式兒童入學儀者,兒童入學,即產生精神上高尚人格之初期。若此時不有強烈之薰習,最良善之印象,殊不能立其基礎。而佛為最高善之模範,且可依佛之威神願力,引生智慧,故應舉行佛式之祝儀。所謂佛式男女結婚儀者,欲界眾生,男女配合,種姓相續,父兄子弟依以成立,故儒書謂人倫造端夫婦。若使無道德以為其根本,則男女之情失其正,人生之患由之起。故在家之佛教信徒,當就佛剎依佛法儀式以結婚也。所謂佛式慶祝生辰者,韶華易逝,時不我留,我生之辰,即為母難之日,於中慶祝,亦應修福。蓋慶祝之日不常有,慶祝之事不常得,人若於此不常之時,尚欲殺他生命(指畜類),飽我口腹,作不善業,損害有情,則此慶祝不仁甚矣!且因果二者猶形影之相隨,一時之勝,未可久恃,故必廣修福田,作諸佛事,藉消過去與現生之罪業,祈當時之康寧及未來之福果;且以回向眾人,共受斯樂,則功德無量矣。所謂佛式追薦喪亡儀者,死生事大,毫不由人,一呼吸間,奄然千古。生既未能力行佛法,博聞解脫,則冥然長逝,其苦可知!不有大覺大力,曷從振拔沉淪,除其苦惱;故當作種種佛事以為追薦也。所謂佛式慶祝冥壽儀者,冥壽之作,一為誌哀,一為紀念。但於此誌哀紀念二事,非徒殺雞置酒而已。必欲亡者得有真實之福德,藉以解脫罪障,超生極樂,亦舍佛法不為功。夫佛陀悲願之心,如洪鐘待扣,凡有求之,無不相應。而此又不同偶像迷信之崇拜,而實有無漏功德勝緣增上之至理。茍稍知佛之本義者,自不河漢斯言。故藉佛為改良社會風俗之推進機,則世界人類邪氛歇滅,幸福圓成,決非徒作空言,自欺惑世,有志者盍興乎來!

丁 關於本苑之推請護法幹事者
  

釋尊垂滅,囑咐宰官、長者等資助僧伽,用全法化。良以沙門學道,精勤修持,無暇循顧身息,況復奔逐塵氛!故非宰官、長者、居士之援護,頗難專志宏法。惟自正法時衰,末世式微,僧眾寡精進行道之心,居士乏竭誠援護之任。百丈大師,因斯興而自工自食,上者效之,下者反藉以營求,擁以自飽。及至於今,墮落更甚,十方僧物,視等私產,公益不興,僧才日少。而本苑成立,應此時機,關係之重,大千無比!故特推請有力護法之幹事,資以進行,廣助發展,則釋迦真正之精神,不難傳播於世界,人類無上之幸福,亦將漸現於當前,自利利他,惟此最宜,是本苑推請護法幹事之要旨也。

戊 關於本苑內部之分設者
  

本苑內容計分三項六部,表列於次:

            

研究部之設立:用以研究大乘佛法之真義,以及世間一切宗教學術之精理,助證佛法,發揮勝用。良以法海汪洋,浩瀚無際,若無刻苦之研究,專門之尋討,決不能得殊勝之應用而自在也。

宣講部之設立:旨在使佛化普及,令人人皆知佛法真義之所在,促社會教育之進步,以提高人群道德之人格也。

圖書部之設立:收集圖書,總持文化,俾研究者得資為學理之考證,閱覽者有開發知識之機會,網維一切,莫此為尚。

修持部之設立:以佛法重在修持,若說食數寶之流,空勞口舌,無補實事。本苑概欲以身作則,實證如來勝果,兼以福利社會,故必實行修持也。

法事部之設立:此部純為應社會之要求,以作自利利他之佛事,並用以改良社會之風俗,及糾正流俗法事之劣點,闡揚純真佛法,作為宏揚勝緣,此尤不可忽略者也。

蔬食部之設立:以養成人群生活上慈善之道德,為自衛衛他之衛生,戒除殘殺,提倡儉樸,則佛化之精神,乃貫澈於日用飲食而靡遺矣。

總上所說,已略明本苑之大旨,惟本苑既負此重大之責任,於各項自必著著努力進行,以期不違本願,尚希各界仁者,予以適當之扶助也!

  

三 簡章
    

(一)定名 本苑由旅滬中外信仰佛教人士,恭請太虛法師依照僧伽制度論主持建設,定名曰佛法僧園臨時法苑。
(二)宗旨 本苑以闡揚佛法真義,改善僧眾生活,福國利民,救人救世為宗旨。
(三)地址 本苑苑址設在上海靜安寺路一百五十二號。
(四)傳繼 本苑將來之傳繼,由太虛法師自擇賢徒繼任,再傳以後,當取何制再定之。
(五)內容 本苑內容,分為六部:(1) 研究部 ,(2)宣講部,(3) 圖書部,(4) 修持部,(5) 法事部,(6 )蔬食部。以上各部細則另訂之。
(六)推舉 本苑推請護法幹事若干人,由信士信女任之。
(七)聘任 本苑職員,由主持聘任,依事務繁簡增減之。
(八)職員 本苑職員,暫分事務員、教務員、法務員、書計員四人,任期半年,連聘連任無限。
(九)僧眾 本苑僧眾,由法務員管理及率同修持法事,其同住規約另定之。
(十)苑役 本苑苑役由事務員用免之,由書計員幫同管理。
(十一)附則 本簡章有未當處,由主持修正之。(見海刊八卷一期)

來源:太虛大師全書

相關焦點

  • 太虛大師:青蓮火裡光華燦 信是人間第一僧
    這是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傾畢生心血致力於「人生佛學」、「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之實現的太虛大師,於民國廿七年五十歲生日時所透露的心語。盱衡清末民初教內外情勢,滿懷宏法利生熱忱的太虛大師,除了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的理念外,更大聲疾呼革新僧伽制度、整頓僧伽教育,並親身參與世界性佛教合作事宜的拓展,以期完成「覺世覺人的佛化運動」。
  • 太虛大師:我的宗教體驗
    核心提示太虛大師,法名唯心,字太虛,號華子、悲華、雪山老僧、縉雲老人。俗姓張,乳名淦森,學名沛林,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圓寂於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於浙江海寧長安鎮,為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虛大師十六歲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師為取法名唯心。
  • 《原佛》應世|太虛大師:建立中國現代佛教住持僧大綱
    上士  學士  博士  大士  職僧、二十年以上…   德僧其漸次之進行程序如下:  第一期  一、以三寶之信,六度之行,向國民作種種宣傳,吸收出家新分子及轉移一般民眾,對於佛教與寺僧之觀念。二、設一「律儀院師範研究部」,約國中年齡三十以上,出家十年以上,有志整僧興教,而對於律學有素養及傳律有經驗者,二十人至二百人,按其研究成績,一年或數年後,次第擔任設立律儀院,以訓練新出家之沙彌。
  • 漢藏教理院與太虛大師
    因此,與太虛大師逢面時,劉湘談出自己準備派僧人入藏留學的計劃。太虛大師即建議:「派僧入藏留學,不如在四川辦一所藏文學院,培訓漢僧學習藏文,作入藏留學之準備。同時西藏的活佛、喇嘛來川,也有講習接待之處,溝通漢藏文化,聯絡漢藏感情,豈不兩全齊美?」劉湘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同年11月,太虛大師在重慶佛學社講演《瑜伽菩薩戒》,何北衡等數百人皈依佛教。
  • 康正果︱寂園居士的佛化人生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此時他母親從西安來到上海,祖父陪同念佛的母親進香江南各佛寺,朝拜普陀山觀音道場。據他在《自述學佛之因緣》一文中所述,正是在那一趟滿足母親心願的旅程中,他意外受母親感化,隨之結識印光和太虛兩位佛界大德,多次交談中漸有了開悟。祖父的母親年輕守寡,長期吃齋念佛,含辛茹苦,養育供給他讀書成人。老太太1921年病逝上海,出於承傳慈母留存的善緣,祖父從此發願信佛。
  • 《原佛》修證|裴勇:關於佛法修學次第比較研究的探討
    著名的有,19世紀西藏帕繃喀大師關於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掌中解脫》,在漢地,其弟子康薩仁波切將道次第傳承傳給漢族弟子能海上師,繼傳清定上師、智敏上師等,形成漢傳格魯教法系統,可以稱為當年太虛大師所說的吸收東西二密優點而建成的「中密」,目前已具有較強的漢化色彩。
  • 太虛大師與圍棋文化
    中唐時白居易有詩謂:「山僧對棋坐,局上竹蔭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池上二絕》之一)可見圍棋在當時佛教界的流行程度。——古今雅好圍棋之士子,亦多以棋理與禪理相通,宋人徐照在《贈從善上人》詩中說:「詩因緣解堪呈佛,棋與禪通可悟人。」至今,圍棋界仍崇尚禪家所言「平常心」、「八風不動」之境,並常以之書寫手扇,作為教益。
  • 【星雲大師全集】參學瑣憶──太虛大師
    我從小在叢林生活,就有希聖希賢的觀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領導者,可以讓我追隨,而太虛大師就是我想追隨的對象。 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浙江海寧縣人。他為了佛教的復興,針對佛教叢林的積弊,提出了── 教理革命,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增進人與人間的互助互愛。 教製革命,改革僧伽制度,培養出真正能住持佛教的僧團。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各位師兄都知道佛家的三寶是佛法僧,佛寶一般來說都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早已經涅槃,法寶就是佛法,也是看不見摸不著,而能夠常駐世間作為佛法代表的,只有僧寶。
  • 掃地僧,藏經閣,南普陀寺還有一個太虛之境
    ——《天龍八部》那老僧續道:「……須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於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制約。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多,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各種厲害的殺人法門了。」——《天龍八部》金庸作為通俗武俠文學的泰鬥,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其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名字更源自佛經。
  • 學佛的起點是先學做人——近代佛學大師太虛的愛國運動
    在此期間,太虛積極地進行佛教組織活動先後籌組過佛學精舍、佛教協進會、佛教弘誓會。這些是太虛進行社會活動的開始。1918年8月,太虛與章太炎蔣作賓等人合作在上海成立覺社11月創《覺社從書)季刊,太虛自任主編。1920年2月,《覺社從書》改名為《海潮音》在杭州發行。太虛宣稱:「海潮音非他,就是人海思潮中的覺音。」
  • 佛教:太虛與近代教佛教改革
    面對明清以來的佛教衰敗之景,蘇曼殊和章太炎在他們聯合發表的儆告十方佛弟子啟和告宰官自衣啟中,已提出了改革佛教的要求。他們主張宣揚佛學義理,反對以誦經念佛而謀利;「應赴之說,古未之聞「,反對把應赴作道場「取為衣食之資,將作販賣之具」;反對佛教徒趨炎附勢,攀援顯貴,跪拜皇帝、俗官;主張設立佛教學堂,宣揚佛理,培育人才。
  • 簡述佛法僧——什麼是佛?
    佛是覺悟的人,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就是佛。最簡單地講,慈悲加智慧等於佛。我們也可以成佛,我們心裡什麼時候有了平等的慈悲,再加一個至高無上的智慧,我們也是佛。佛經中講,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是佛。這裡講的「佛」和我們皈依的「佛」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的本心是光明的,我們的本心就是如來藏,我們的本心就是佛性。
  • 《原佛》觀察|王雷泉:懼三武之禍 嘆佛日將沈——匿名寫作的《慨古錄》
    書首揭示了書名的含義及寫作本書的目的:「去古日遠,叢林之規掃地盡矣。佛日將沉,僧寶殆滅,吾懼三武之禍,且起於今日也。能無嘆乎?」用今昔對比的方式,全面檢討了叢林的弊端及對治之道。此文對明代宗教政策、社會風尚、寺院生活和僧人狀況,提供了比較詳盡的社會史數據。對於當前興利除弊,加強佛教組織建設,本文提供了一面歷史的鏡子。現略作校點,並酌加標題,以方便閱讀。
  • 佛光山供僧法會 星雲大師:希望佛教團結髮展
    圖說: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蒞臨供僧法會 值得一提的是,星雲大師出席供僧齋宴,與會大眾驚喜萬分,以熱烈掌聲恭迎大師到來。大師歡喜見到許多老朋友的到來,期許「佛教更團結、更發展,大家都是一家」。 此外,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會中盛讚星雲大師是「君子中的君子」、「世界級的宗教家」。他觀察大師的弘法方式包括「曲直向前」及「勇往直前」,稱許人間佛教改革了宗教、改變了社會、改善了人心。
  • 佛學釋疑:佛、法、僧佛家三寶的通俗解讀
    今天,我從最容易理解的角度,來通俗地解讀「佛家三寶」,以及為什麼要提「佛法三寶」這個概念,強調這個概念的意義何在?佛家三寶:佛、法、僧,又稱:覺、正、淨。首先解讀,什麼是佛?佛:覺者、覺悟者。佛是脫離了輪迴的、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 從〈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變食、施食之探析(上)
    )三稱三請佛菩薩(三)密咒(四)總結二、佛前大供本儀(一)「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與「歸敬佛法僧三寶」(二)「歸敬佛法僧三寶」之「歸敬諸佛菩薩」(三)十方諸佛贊偈(四)釋迦牟尼佛贊偈(五)佛力變現普施有情(六)儀軌之圓滿三、佛法的總持、咒語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除了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成就最大的,當屬太虛創辦的出家眾在家眾兼收的武昌佛學院。太虛最初試圖在淨慈寺依託寺院興辦佛教大學,進行寺院叢林的學院化,但因受到寺僧的激烈反對而未成功。他後來在武漢得到一批政商各界居士,如李隱塵、陳元白、王森甫、湯薌銘、皮劍農等人的支持,於是太虛1922年在漢籌辦武昌佛學院,不再依託寺院。
  • 善導寺時期的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事件」前後相關人物的動向
    [4]  大醒法師與李子寬都是太虛大師的弟子,後來應聘任善導寺的導師的印順法師更是太虛大師思想最重要的弘揚者之一,但大陸來臺僧侶就有不少人反對太虛,臺北松山寺開山道安法師(1907~1977)曾任善導寺住持,從不介入派系糾葛的他就表示:  老實說,現在來臺灣的僧侶派系頗重,反對印順、李子寬(太虛派)的人太多了,最少□□、□□這一派是反對最厲害的人,這中間不無蛛絲馬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