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佛》應世|太虛大師:建立中國現代佛教住持僧大綱

2021-02-18 原佛

 

1930年冬作

  

建僧二萬人分三大類支配如下:
  

一、學僧  沙彌僧至比丘僧,總數約五千人,年齡十八以上,三十以下。甲、律儀院二年,每省一所;每所五十人至八十人,全國約二千人;年齡十八歲至二十歲。初出家者入之,為沙彌僧;此院畢業以上者,為比丘僧,稱上士。乙、普通教理院四年,三省一所;每所一百人至三百人,全國約二千三百人,年齡二十一歲至二十四歲,經律儀院畢業升入,畢業稱學士。丙、高等教理院全國一所,約六百人,年齡二十五歲至二十七歲,從普通教理院畢業升入,畢業稱博士。丁、觀行參學處(附德僧林內)三年,約一百人,年齡二十八歲至三十歲。期滿,稱大士,畢業為菩薩僧。

二、職僧  菩薩僧、總數約一萬二千人,年齡二十以上或三十以上,出家二年或十年以上。

甲、布教堂甲等十所,大都市設之;乙等三十所,省會設之;丙等百所,繁盛縣市設之;丁等千所,普通縣市設之;戊等二千所,鄉鎮設之,兼辦民眾教育或國民小學。全國約四千五百人,將階級表列如下:
 

甲 等 七 人乙 等 五 人丙 等 三 人丁     等戊   等甲等布教師一人乙等布教師一人丙等布教師一人甲等布教士一人布教士一人乙等布教師二人乙等布教士一人乙等布教士一人丙等布教士一人
甲等布教士二人丙等布教士一人事 務 員 一 人

事 務 員 二 人事 務 員 二 人



  

乙、律儀院教職員約六百人。丙、普通教理院教職員約三百人。丁、高等教理院教職員約百人。戊、德僧教職員約五百人。己、縣省國三級教務機關,職員約三千五百人。庚、佛教文化事業職員,若圖書館、博物館、編譯所、出版所,約千人。辛、佛教慈善事業職員,若慈幼院、賑災局、施醫院、濟貧等局,約千五百餘人。


三、德僧  長老僧、總數約三千人,年齡五十以上,出家三十年以上。甲、專修林十所,共持律或參禪等,每所百人至二百人。乙、雜修林十所,各持咒或念佛等,每所百人至二百人。

四級學僧與九級職僧相關表,職僧九級,例:一、國會長,二、省會長,三、縣會長、四、甲科長,五、乙科長、六、甲科員,七、乙科員,八、甲事務員,九、乙事務員。
  

學僧、職僧、德僧相關表:

上士  職僧、三十年以上……………………… 德僧

上士  學士  職僧、二十六年以上……………   德僧

上士  學士  博士  職僧、二十三年以上……… 德僧

上士  學士  博士  大士  職僧、二十年以上…   德僧

其漸次之進行程序如下:

  

第一期  

一、以三寶之信,六度之行,向國民作種種宣傳,吸收出家新分子及轉移一般民眾,對於佛教與寺僧之觀念。

二、設一「律儀院師範研究部」,約國中年齡三十以上,出家十年以上,有志整僧興教,而對於律學有素養及傳律有經驗者,二十人至二百人,按其研究成績,一年或數年後,次第擔任設立律儀院,以訓練新出家之沙彌。

三、設一「教理院師範研究部」,約國中年齡二十五以上,出家七年以上,有志整僧興教,而對於教理有素養及講學有經驗之法師,二十人至二百人,按其研究成績,三年或數年後,次第擔任設立普通教理院,以至高等教理院。

四、設一「佛教職僧考試委員會」,制定各級職僧及各種職僧事業之類別,按年考試青年壯年有志有學之出家三年以上僧眾,而分別任以各種職僧之職業,漸次舉辦布教、教務、文化、慈善等事業。

第二期  

一、先漸次將各省律儀院完全設立。

二、稍後亦漸次將各區普通教理院完全設立。

三、布教等事業漸次舉辦。

四、設立高等教理院。

第三期  

一、布教等事業漸次完全舉辦。

二、德僧之專修林、雜修林、次第舉辦以至完全成立。

三、完成學僧、職僧、德僧之系統組織,而為住持中國佛教之教團,以將佛之教化普及全國民心,而造成國民思想信仰之重心。

(見學僧之路)

來源:太虛大師全書

相關焦點

  • 《原佛》觀察|太虛大師:上海佛法僧園法苑之新建設
    按:上海佛法僧園法苑的創辦,是太虛大師整理僧伽制度、推進佛教現代轉型、落實人間佛教的一次具體實踐。
  • 佛教:太虛與近代教佛教改革
    楊文會也提出了他的改革觀念,認為應該要會通儒、佛,溝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宣揚的入世佛教,為同現實社會完全脫離的佛教重新找到人世間的立足點。這些思想後來被太虛所接受,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並且進一步發展成「人間佛教」學說。1913年2月,太虛在寄禪和尚追悼大會上,提出了「教理」、「教制」、教產」的三大革命主張。
  • 太虛大師:青蓮火裡光華燦 信是人間第一僧
    這是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傾畢生心血致力於「人生佛學」、「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之實現的太虛大師,於民國廿七年五十歲生日時所透露的心語。盱衡清末民初教內外情勢,滿懷宏法利生熱忱的太虛大師,除了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的理念外,更大聲疾呼革新僧伽制度、整頓僧伽教育,並親身參與世界性佛教合作事宜的拓展,以期完成「覺世覺人的佛化運動」。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現代佛教教育的建立,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提供了人才準備。除了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成就最大的,當屬太虛創辦的出家眾在家眾兼收的武昌佛學院。太虛最初試圖在淨慈寺依託寺院興辦佛教大學,進行寺院叢林的學院化,但因受到寺僧的激烈反對而未成功。
  • 焦山訪古之現代佛教革新運動的旗手—— 智光大師(上)
    文/張大華智光(1889—1963)法師是近現代佛教革新運動的旗手,華嚴宗著名高僧,焦山佛學院創始人。他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江蘇省泰縣人。1908年,進入有楊仁山居士創辦的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學術教育機構——南京金陵刻經處「祇洹精舍」,接受現代知識和佛學知識教育,並與後來成為中國佛教革新旗幟的太虛大師成為同學。不久因經費困難停辦。這時江蘇省僧教育會開辦了「江蘇僧師範學堂」,設在南京三藏殿,智光、仁山、開悟、惠敏等就一起轉到僧師範學堂學習。僧師範學堂頗具規模,有學僧百人,分戒、定、慧三班,辦得很有成績。
  • 漢藏教理院與太虛大師
    劉湘也打著既崇拜道教,也尊重佛教的招牌。因此,與太虛大師逢面時,劉湘談出自己準備派僧人入藏留學的計劃。太虛大師即建議:「派僧入藏留學,不如在四川辦一所藏文學院,培訓漢僧學習藏文,作入藏留學之準備。同時西藏的活佛、喇嘛來川,也有講習接待之處,溝通漢藏文化,聯絡漢藏感情,豈不兩全齊美?」劉湘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同年11月,太虛大師在重慶佛學社講演《瑜伽菩薩戒》,何北衡等數百人皈依佛教。
  • 佛塔不倒: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圓瑛大師在上海
    為紀念創設上海佛教公墓的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圓瑛法師,在其1953年圓寂後,由趙樸初等提議,中國佛教協會在大場佛教公墓建立了圓瑛法師紀念塔。虛雲老和尚、應慈法師、能海上師撰寫塔銘,大師的弟子明暘法師撰寫略傳。『文革』初期,大場佛教公墓遭受破壞,後被工廠佔用,大師紀念塔也被砌在圍牆中。2008年8月,原工廠進行改造,圍牆拆除之後,紀念塔得以重見天日。
  • 佛光山供僧法會 星雲大師:希望佛教團結髮展
    星雲大師在9月12日的供僧法會上,見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韓國東國大學校名譽教授兼理事法山法師、斯裡蘭卡善喜法師等6千多名不遠千裡而來的僧信四眾,在雲居樓齋堂雲集,歡喜地如是說。 佛光山9月12日舉辦供僧法會,盛裝的信眾手捧珍饌齋食,在莊嚴的「供養咒」聲中,恭敬供養法師。
  • 太虛大師:我的宗教體驗
    核心提示太虛大師,法名唯心,字太虛,號華子、悲華、雪山老僧、縉雲老人。俗姓張,乳名淦森,學名沛林,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圓寂於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於浙江海寧長安鎮,為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虛大師十六歲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師為取法名唯心。
  • 太虛大師與圍棋文化
    中唐時白居易有詩謂:「山僧對棋坐,局上竹蔭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池上二絕》之一)可見圍棋在當時佛教界的流行程度。——古今雅好圍棋之士子,亦多以棋理與禪理相通,宋人徐照在《贈從善上人》詩中說:「詩因緣解堪呈佛,棋與禪通可悟人。」至今,圍棋界仍崇尚禪家所言「平常心」、「八風不動」之境,並常以之書寫手扇,作為教益。
  • 諦閒、弘一可謂是中國佛教之脊梁,尤其是2人的事跡無不令人敬仰
    上文,小編介紹了兩位佛教界泰鬥級存在的大德高僧,其中,一個是佛界當中如擎天般的苦行僧代表,虛雲老和尚;一個則是佛界當中的革新派先驅,太虛大師。這兩位大師所經歷的種種傳奇故事,無不令僧、俗兩界人士敬重,至今坊間依然盛傳為一段佳話。
  • 《原佛》應世|雪相法師:新時代的護法護教
    佛弟子要敢於向侮辱佛教的行為說不,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佛教的聲譽,讓沒有信仰的群眾建立對佛教很好的善緣和觀感才可以。l那爛陀寺雖然由於眾生共業的力量,被外道驅逐,但是本身的守衛意識不強。l佛教的公共美譽度對新時代僧團的建設,對信教群眾的接引有極大的作用。l古代護教的大德,都是跟外道用生命在辯論。
  • 倓虛大師——中國近現代佛教界教育家
    中國進入近代以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更為劇烈,社會變化更為急速。在清末民初,北方的佛教非常衰微。華北的佛教,歷來以北京為中心,當時京城有1100多處大小寺廟,但沒有一處請法師講經的,都是以經懺和交際為主。東北的佛教更是衰微,以往沒有講經的法師,一直到1921年,倓虛大師到東北辦僧學,才有了弘法的法師,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東北佛教得到復興。
  • 【星雲大師全集】參學瑣憶──太虛大師
    我從小在叢林生活,就有希聖希賢的觀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領導者,可以讓我追隨,而太虛大師就是我想追隨的對象。 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浙江海寧縣人。他為了佛教的復興,針對佛教叢林的積弊,提出了── 教理革命,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增進人與人間的互助互愛。 教製革命,改革僧伽制度,培養出真正能住持佛教的僧團。
  • 《海絲·閩院悲智僧》之一·會泉和尚
    7、往南安小雪峰寺隨侍其法祖佛化和尚,學習《易經》和佛學經典。8、光緒三十一年(1904)再度去天童寺聽道階法師開講《彌陀蒙鈔》、《唯識三十論》、《因明論》。同年復至杭州靈隱寺聽慧明和尚講《金剛經》。9、光緒三十二年(1905)再回天童寺修禪,與太虛大師、圓瑛大師同參。
  • 漢傳佛教:虛雲和太虛皆是大德高僧,二人的傳奇故事成為一段佳話
    上文,小編介紹了漢傳佛教在明清兩代陷入衰敗,整個中國佛教成了香火、鬼神學說,加上清末張之洞推行的「廟產興學」的政策,幾乎讓漢傳佛教在中國大地消聲覓跡。這時,佛教界湧現出一批大德高僧,扛起了復興佛教大旗,太虛便是其中之一。
  • 【評論薈萃】慈心三諫:停止煽動佛教內鬥——關於周貴華教授《釋印順佛教研究與佛學思想略觀》的批判印順導師論文
    還以境外非法組織,在中國主辦召開第二屆義學研討會,專門批印順導師,引發佛教內部見解不同之宗派爭論,令大眾身心不安,罪過無邊。另外,據說周貴華對太虛大師思想也非常不滿,一樣批虛大師。在此,請周貴華停止一切煽動佛教內鬥之宣傳活動,當自懺悔。   以上是筆者三諫周貴華,請善思念之!下面來解說一下批印的「周貴華事件」情況。
  • 誰在割裂佛教:為淵驅魚,還是海納百川?
    試問,打倒印公之後,面對南傳佛教的大乘非佛說、婆羅門教、日本學者、新儒學者及外來宗教的凌厲攻勢,他們又能作何回應?〔1〕誰在割裂中國佛教:為淵驅魚,還是海納百川?       部分批印人士,竟然給印公穿上「去中國化」小鞋,戴上「臺獨」小帽。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這四位高僧雖然都已經圓寂多年,但他們對我國佛教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罕有人及的,現代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是出自於他們門下,尤其是虛雲老和尚,可見他們的影響力並不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減弱,相反都成了後世的楷模和偶像。